正文 第38章 我給斯諾送戰馬(6)(1 / 3)

金國正巧治倭寇一事被傳開後,山東南陽江岸的許多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奔走相告。捷報傳到朝廷,康熙皇帝龍顏大悅,即給金國正加官進爵,封他為南陽府鎮守軍台。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調任寧夏花馬池(今鹽池)副將,後又升為武職從二品官,任山西大同府總兵官及太原府總兵官(正二品)。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調任固原提督。金國正愛兵如子,公正廉明,家鄉人皆尊稱金大人。但他每次回家離同心城10裏,必下馬步行,其言“於桑梓父老,不能高高在上。”雍正四年(1726年)金國正病逝同心城,皇帝聞報,於十一月特頒諭祭文,隆重祭葬,立碑追思其鞠躬盡瘁忠勇報國的功績。當地回漢民眾為金大人在半個城舉行了隆重的回族葬禮。至今還在民間流傳著民謠:金大人,生得苦,一下打到南陽府①。南陽府裏沒回回,燒了石灰打水賊②。水賊一掃平,掙了個石碑“胎裏紅”③。

1984年全區文物普查時,文物工作者對金國正墳墓進行了調查,得知金國正塋塚位於同心老城東隅,距新縣城2公裏。該塋塚坐北朝南,塋地呈長方形,四周設圍牆,南北長124米,東西寬72米。圍牆為黃土夯築,今己塌毀無存,地表上能見到的長方形石板為建築材料(應為建碑樓遺物),仍遺留地上,長115米,寬1米,厚512米,石板上刻有瓦楞和獸麵紋瓦當,甚是精細。塋塚南端應是大門,殘存石獅一隻。石獅原是一對,其中一隻在“文革”中被移置原縣政府門前丟失。塋域內兩側原本還豎有石羊、石馬等石雕像,曆經劫難,今已蕩然無存。金國正墳墓置北部正中,兩側各立青砂石碑一通,左側石碑上篆刻清雍正皇帝賜給金國正加封進爵之碑文:“皇封榮祿大夫鎮守山西太原等處地方總兵官加一級記錄一次金國正先塋。”右側石碑篆刻金國正生平事跡,但墓碑早被當地群眾損毀,無法查找。

豎立在塋塚右前方的還有一通青色石碑,是清代雍正皇帝四年(1726年)為金國正疾薨特頒的諭祭文,全文如下:

恩綸特頒

諭祭文

皇帝諭祭,原任山西太原總兵官金國正之靈:鞠躬盡瘁,臣子之芳蹤,賜恤報勤國家之盛典。爾金國正行性純良,才能稱職,方冀遐齡,忽聞長逝,朕用悼焉。特頒祭葬以慰幽魂。嗚呼!寵賜重壚,庶淋匪躬之報,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榮。爾如有知,尚可歆享!

雍正四年十一月立。

注釋:

①古地名,今山東泰山以南汶河以北。

②指日本倭寇。

③指皇帝冊封官爵之意。

著名伊斯蘭經學家、教育家——虎嵩山

虎希柏

虎嵩山(1879年~1955年),回族,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人,我國著名伊斯蘭教經學家、教育家,曾先後在寧夏同心、固原、銀川、吳忠、湖南常德、甘肅臨夏、平涼等地開學辦校。他信仰篤誠,品德孚眾,知識淵博,為人謙和,治學嚴謹,講學有方。他一生致力於伊斯蘭經學研究,用他廣博的阿文、波斯文及精深的伊斯蘭教經學知識,翻譯編著了大量經訓典籍及教材書籍。他努力推進穆斯林文化發展,積極投身穆斯林新文化運動,提倡在經堂教育中應“中阿並重”並身體力行。他積極倡導和號召摒除一些不合教義的陳規陋習,提倡“憑經立教,尊經革俗”。他呼籲加強民族和伊斯蘭教內部團結,提出“互相尊重,各幹各得”。他一生愛國愛教,矢誌不移,抗日戰爭時期,曾滿懷激情,呼籲抗日。他大力興辦穆斯林新式教育,苦心培養人才數十載而不懈。曾創辦過固原、三營中阿學校、寧夏私立中阿學校、吳忠中阿師範學校等多所學校。其弟子中人才輩出,如馬堅、虎學良、馬福龍、冶正剛、馬昆山、丁育三、羅明道、馬明基、丁振翼、馬明文、王子忠、周生清、納海、白孝以及馬賢、馬忠傑等人。後來分布在大江南北和海內外,其中的很多人由於以後繼續學習深造,成為當地或全國伊斯蘭教界、文化界的著名人物。新中國成立後虎嵩山曾擔任甘肅省平涼專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甘肅省政協委員,西海固回族自治區(後改稱自治州)政協副主席及中國回民文化協進會委員等職,1955年於甘肅平涼歸真,葬於寧夏同心縣祖塋,終年76歲。

大力倡辦新式伊斯蘭教育  推動寧夏穆斯林新文化運動

20世紀30年代,中國穆新林中的一些知名學者、阿訇發起了一場規模巨大的新文化運動,他們大力改革舊式的經堂教育,積極提倡中阿並重的新式學校教育,廣泛興辦各種中阿學校和穆斯林學校,努力培養中阿兼備的新一代阿訇和穆斯林人才。同時大力開展伊斯蘭教經典和阿拉伯文化的翻譯和著述活動,編輯出版了大量漢譯經典及新式教科書,其影響波及全國各地,而寧夏地區這一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虎嵩山阿訇。正如楊懷中、餘振貴在《伊斯蘭與中國文化》一書中所述:“近代中國穆斯林的新文化運動,是由一批獻身民族與宗教,熱愛祖國,熱心教育,主張改革的知名學者、阿訇倡導推動的。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又把他們推到宗教與學術的前列,他們被造就成為一代高層次文化層麵上的知名學者、阿訇,在中國穆斯林新文化運動史上高居榜首的應是王寬,其次則為哈德成、王靜齋、馬鬆亭、達浦生、龐士謙、馬以愚、虎嵩山、馬堅、納訓等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