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我給斯諾送戰馬(7)(2 / 3)

丁育三,寧夏同心人,吳忠中阿師範學校研究班學生,新中國成立後曾先後擔任同心縣副縣長、縣政協副主席等職。

馬明文,寧夏吳忠人,吳忠中阿師範學校研究班學生,虎嵩山女婿。曾長期在寧夏固原、吳忠等地清真寺開學。曾任吳忠地區伊協主任、自治區伊協常委、吳忠市政協常委及中國伊協委員等職。

羅明道,固原三營鎮人,吳忠中阿師範學校學生。新中國成立後曾先後擔任固原縣副縣長、縣政協副主席、人大副主任、縣伊協主任及自治區伊協副主任等職。

馬昆山,寧夏青銅峽人,吳忠中阿師範學校學生。新中國成立後曾先後擔任銀川市政協副主席、銀川市副市長等職。

馬維祺,賀蘭人,吳忠中阿師範學校學生。新中國成立初期出任賀蘭縣四區副區長,“文革”後任賀蘭縣人大副主任等職。

楊玉璽,賀蘭縣人,吳忠中阿師範學校學生,新中國成立後曾任賀蘭縣副縣長、自治區伊協副秘書長。

楊文秀,平羅縣人,吳忠中阿師範學校學生,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平羅縣副縣長、縣政協副主席、自治區伊協常委。

羅秉良,雲南昭通人,1932年由雲南到固原三營虎嵩山帳下受業。1938年又隨虎嵩山到吳忠中阿師範學校求學。後定居三營,曾在固原、海原、西吉一帶開學。

李英夫,寧夏固原縣三營鎮人。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固原縣立三營鎮中心小學校長、固原縣文教科科長、固原縣政協委員等職。

金秉鐸,寧夏同心縣人,吳忠中阿師範學校學生,曾任銀南行署民族宗教事務局副局長等職。

紀玉清,寧夏同心縣人,吳忠中阿師範學校學生,同心縣著名阿訇,曾任同心縣伊協委員,縣政協委員及自治區伊協委員等職。

哈登舉,寧夏賀蘭縣人,吳忠中阿學校學生,新中國成立前曾任賀蘭縣建設科科長,晚年在賀蘭城關清真寺任開學阿訇。

另外寧夏私立中阿學校及吳忠中阿師範學校期間的學生還有:

吳錫錄、林意城、馬道靈、林光書、鄭華昆、吳明德、馬成才、馬金庫、李春田、楊玉明、虎秉吉、楊秉成、楊延祺、李盛華、沙明賢、李躍三、馬宗驥、張學明、丁生瑞、楊文華、楊文珍、馬正海、牛德義、海學淵、丁占奎、馬文治、張風林、金成斌、楊生清、楊學詩、田興雲、紀玉秀、馬騰雲、馬德真、白登州、金玉章、楊學山、丁連忠、法玉昆、周生明、田葉色、黑天秀、李士虎、李學中、吳國忠、郝正章、馬廣鈞、查寶賢、馬生華、王萬元、陳振華、丁世民、馬敦孝、馬成華、馬進貴、馬義明、馬品傑、王有明、楊生洲、楊生英、馬永勳、楊占華、盧正明等人。

晚年弟子(在甘肅臨夏及平涼期間的學生)還有:李玉根、韓英迪、李國華、楊玉明、丁德明、黑生祥等人。

附件二:虎嵩山的主要譯著

根據筆者收集到的資料,虎嵩山一生譯著主要有:

《月論釋難》,漢文版,1928年銀川石印出版。阿文版1937年石印出版。

《波斯文法精華》,1928年出版。

《中阿字彙》。

《教律摘要》(阿文)。

《文法摘要》(阿文)。

《亡人贖罪問題》(阿文)。

《新月問題的研究》(漢文),虎嵩山講授,馬堅筆記。發表於1929年《清真鐸報》。

《阿文教科·第一部》(文學基礎·變寧學),阿文名“索熱夫”。1935年8月固原縣三營鎮中亞學校出版。是一本介紹阿語詞法的教科書。

《阿文教科第二部》(文法學),阿文名“乃合臥”。1939年6月吳忠寧夏私立中阿師範學校出版。是一本介紹阿語語法的教科書。

《伊斯蘭教一字課本》(漢文),1939年1月吳忠伊斯蘭師範學校出版。

《拜功之理》(漢文),虎嵩山講授,蘇盛華筆記整理。1939年吳忠油印出版,1940年~1941年連載於《突崛》月刊。

《波文之源》(阿文名“索夫臥提”),虎嵩山講授,虎學良整理,用阿、波兩種文字編寫,漢文注釋單詞。1940年8月吳忠寧夏私立中阿師範學校石印初版,1958年虎學良在平涼修訂後油印再版。

《默克圖布注釋》(即《伊瑪目拉巴尼書信集注釋》),1940年在吳忠曾與《波文之源》合印出版。

《侯賽尼大辭典》,虎嵩山講授,虎學良整理。1942年吳忠初版5原名《侯賽尼注釋》,1951年5月平涼增訂後再版。

《米什卡提聖訓集》(漢譯名《聖訓光龕》),虎嵩山講授,虎學良整理。全書近百萬字。這是虎嵩山晚年從事的最主要的譯作。隻完成手稿,生前未能出版。手稿在“文革”中遺失。

注釋:

關於虎嵩山的生卒年月,大多辭書及資料中誤記為1880~1956年,本文作者根據家族親屬記憶及家藏文字記載考證,其正確時間應為1879年~1955年。

主要參考書目:

1.馬福龍《伊斯蘭在寧夏》,原載《西北通訊》1948年第1卷8、9期,甘肅省圖書館1998年編《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寧夏分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