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和真誠地勸她說:“我跟隨部隊去打仗,要到抗日前線去,你去怎麼行,抗戰勝利了,我來接你,在地方上幹點兒力所能及的工作也是革命呀!”不久“西安事變”發生了,胡敵撤走,聶秉和隨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1942年的一天,突然秉和出現在她的麵前。他已是團級幹部,到延安中央黨校去學習。此後鄭雲亭也到了延安,組織安排她在中央機關托兒所工作。托兒所主要是中央領導幹部的孩子和父母在前方抗戰的孩子以及烈士子女。延安牆上標語口號寫著:“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革命,一切為了前線。”在這裏工作責任相當重大。鄭雲亭性格溫和,疼愛孩子,服務周到細心,責任心強。她白天照顧孩子,晚上給孩子做衣服,深受大家稱讚。一天所長仇誌剛找她談話說:“你政治上可靠,工作熱情,人勤快,講衛生,組織上推薦你到任弼時那裏去工作。”任弼時是中央主要領導人之一,他和周恩來同誌一樣,日理萬機,是當時中共中央最繁忙的領導人之一。他的妻子陳宗英在中央黨校學習,鄭雲亭的主要任務是照料任弼時四歲的兒子源源。她照顧源源細心周到,像疼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盡心,為了一心一意照顧好源源,讓任弼時和陳宗英安心工作,她和丈夫商量自己暫時不生孩子,任弼時一家非常感激。她帶上源源在外麵玩,常常碰到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領導同誌,他們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見麵後就問長問短,與她拉家常。毛主席雖沒到過鹽池,但對鹽池很了解,他說:“你們鹽池那個地方很冷噢!”周總理、鄧穎超、蔡暢常來任家。周總理見到服務人員非常客氣,總要主動伸出手來,與大家挨個握手問好。在延安的日子裏,中央領導同誌的風範,給她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1945年,源源上了學,聶秉和在中央黨校畢業後被分配到三邊搞地方工作,鄭雲亭隨丈夫到三邊等地去工作。他們和任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臨別時,任弼時給他們拍了很多照片,送了衣物作為留念。
1947年,蔣介石命令寧夏馬鴻逵部配合胡宗南向陝甘寧邊區發起了大規模軍事進攻。此時聶秉和調任鹽池縣副縣長兼遊擊四大隊大隊長,和其他領導一起指揮縣遊擊隊、武工隊,在鹽池三邊等地進行遊擊戰爭。鄭雲亭也隨丈夫轉戰三邊大地,曆經了艱苦的鬥爭。當時敵強我弱,女同誌大都帶孩子,往往來不及撤退,敵人就趕到了。她們常常化裝成農村婦女,隱蔽鄉下,那時敵人對邊區又進行經濟封鎖,生活很緊張,她的孩子常因饑餓哭喊,有時,連野菜也吃不上。就這樣堅持跟敵人鬥爭多年。1949年9月,寧夏解放後,鄭雲亭先後在鹽池、同心、銀川、中衛等地工作。後在中衛縣離休。
如今鄭雲亭已九旬高齡,但仍然關心國家大事,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孜孜不倦地發揮著自己的餘熱。
吹響民族解放的紅軍號手
何新宇
寧夏地處我國西北黃土高原,黃河從這裏流過,曾流湧過不同民族創造的各具特色的古代文明。曆史的步履總是匆匆而過,但曆史的時空經過在某一時段上就會處於膠著狀態,留下永不磨滅的轍痕。1936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為了中國人民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在寧夏這片廣袤的大地上,進行了一場對中國近現代史上有重大影響的西征戰役。他們把青春、鮮血和生命灑在這裏,為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付出了難以忘懷的摯誠和巨大犧牲,譜寫了一曲人類的壯麗凱歌。這塊土地,草木有情,山石有知,隆隆作響的曆史回聲向我們講述著革命前輩浴血奮戰的故事。我們懷著對革命前輩的敬仰,又感到強烈的責任,應該將他們的奮鬥,他們的艱辛,他們的歡樂和痛苦,以及前輩們所創造的那一段真實而不朽的曆史告訴我們的同齡人和後人,讓他們牢牢記住革命前輩那一代人是真正值得驕倣的一代!他們是中華民族興盛的先驅,他們所進行的那場偉大的革命鬥爭是今日輝煌的源頭!紅軍長征和西征雖然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仍如一座曆史的豐碑,沐雨經風,純金般的光焰從厚重的歲月中凸現出來,愈加燦爛地輝映著今天的共和國!
熟悉而又陌生的“紅軍小號手”照片
經常在書中或是畫報裏、革命紀念館、博物館中,見到“紅軍小號手”這張照片,都會被那矯健英武的“抗戰之聲”所吸引並深深震撼。因為那是代表著幹幹萬萬紅軍戰士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前仆後繼,英勇不屈的象征,是站在寧夏的古長城上吹響了民族解放的號聲,將激勵人民艱苦奮鬥,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如同豐碑一樣永遠豎立在人們的心中。
這張小號手的照片,刊登在《西行漫記》的封麵上,見過的人很多,是人們非常熟悉的紅軍形象。可照片中的紅軍是誰?是在什麼時間、地點,又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是誰拍攝下這寶貴的曆史瞬間?這些都鮮為人知。我們以前在學習中國近代史時就見到過這張“紅軍小號手”照片,但沒有過多的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