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我給斯諾送戰馬(6)(2 / 3)

虎嵩山於1926年從麥加朝覲回國後,被湖南常德清真寺聘去執教一年。在常德期間,他一邊研究經典,一邊刻苦學習阿文,並經常關注國內外時事。翌年,他回到寧夏,就立即號召回民讀書,在清真寺教育中加授漢語,並與當地人士一起,創辦鎮戎縣回民自治公會、固原三營鎮中亞小學及同心清真學校等學校。連馬堅、丁振翼等雲南、湖南學子也慕名來三營求學,一時學風大盛。1934年虎嵩山應馬鴻逵之聘,在銀川創辦寧夏私立中阿學校。1938年第二次與馬鴻逵合作,在吳忠創辦寧夏穆斯林最高學府吳忠中阿師範學校,廣招各地優秀青年入學,可謂人才雲集,盛況空前。1948年又第三次應馬鴻逵之遨,赴甘肅臨夏辦學(因戰事緊張該校未能辦成)。這些學校的辦學人及教師集中了當時寧夏回族中的一些知名人士如李風藻、何必江、蘇傑三、馬南軒、馬明三、何正蘭、蘇盛華、王子忠、夏文選、李誠忠等,培養出了一大批穆斯林知識分子。這些學校的不斷創辦,使寧夏穆斯林教育呈現空前的繁榮局麵,成為全國穆斯林文化教育的中心之一,吸引了遠在上海、雲南、江蘇、四川、青海及甘肅等地的穆斯林青年慕名前來寧夏求學,其影響波及全國很多地區,同時也對寧夏穆斯林的教育和文化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詳見本文附件《桃李滿天下》)

著書立說研究教義經典 改進教材推廣新式教育

虎嵩山一生治學嚴謹,廣聞博記,對知識學而不厭,在伊斯蘭教學知識方麵達到了很高的境界。當時人們稱他精通八大“爾林”(即阿文的詞法、句法、修辭、教律、認主、邏輯、蘇菲學和《古蘭經》這八門學問)。他的波斯文水平也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在國內享有盛譽。馬堅等雲南青年來固原向虎嵩山求學,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仰慕虎嵩山的波斯文水平。另外他對阿文、波斯文經典中的古詩詞也頗有研究,對《若海白亞尼》等經注中的一些深奧難懂的阿波詩詞均能旁征博引,加以解釋,深得阿訇們敬佩。

虎嵩山的一些著作(詳見附件二《虎嵩山的主要譯著》),由於適應了當時穆斯林學習及教學研究的急需,受到廣大穆斯林的熱烈歡迎。例如《侯賽尼大辭典》一書出版後,無論是初版本還是再版本,都不斷被手抄流傳或盜版重印,近幾年各地的翻印版本更多,至今仍在廣泛流傳。正如餘振貴、楊懷中編《中國伊斯蘭教文獻譯著提要》一書中所述:“《侯賽尼大辭典》是虎嵩山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充分展示了編者深厚的伊斯蘭教學知識和嫻熟的波斯文水平,也反映了當年寧夏伊赫瓦尼派學者重視研究伊斯蘭教理論的社會風尚。本書為學習《古蘭經》提供了便利,因此在國內穆斯林中享有較高聲譽。”

倡導憑經立教、尊經革俗的伊斯蘭教革新活動

虎嵩山出生於寧夏同心縣一個伊斯蘭教世家,其父親為虎夫耶教派的一位老人家。由於自小投身清真寺念經學習,加上天資聰穎,成績突出,深受父親及老師喜愛。但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和升華,虎嵩山對父親的宗教言行越來越感到不能滿足並感到懷疑,於是又去外地尋訪名師進一步深造。1897年,虎嵩山在海原縣向王乃必阿訇學習時,接受了被稱為中國伊斯蘭教“現代維新運動”的伊赫瓦尼派的學說,遂立誌憑經立教,尊經革俗,進行伊斯蘭教革新,1899年虎嵩山回到家鄉後在同心首先公開宣傳這一學說。此後幾十年中,雖然曆經艱辛,也曾遭受過各種非議與磨難,但由於虎嵩山采取溫和傳教的態度,與其他教派互相尊重,互不幹涉,再加上國民黨寧夏省政府主席馬鴻逵等人的支持,伊赫瓦尼在寧夏得以迅速傳播。三四十年後,終於發展成為寧夏的一個重要教派,虎嵩山也成為寧夏及隴東伊赫瓦尼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熱愛祖國 呼籲抗日

清朝末年,由於清政府對回族群眾的歧視和壓迫,雲南的杜文秀、陝西的白彥虎、寧夏的馬化龍及甘肅的馬占鼇等紛紛率眾起義,但這些起義均遭到清廷的血腥鎮壓和野蠻屠殺。起義後回族群眾被趕離家園,雲南和西北的回族人口銳減,回族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災難。出於對清廷仇回政策的痛恨,從清末到民國初年一段時間,回族群眾對漢族、甚至對漢文化都采取了一種排斥態度,但這種片麵的排斥態度也對回族本身的文化、教育、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限製阻礙作用。到了19世紀二三十年代,回族中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大力向穆斯林群眾宣傳學習漢文化、重視民族教育、加強民族團結、反對軍閥割據、維護祖國統一等思想。虎嵩山就是寧夏地區這一思想較早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