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現實終究是現實,現代受眾追求的是一種“簡單快樂”,隨之而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新聞娛樂化的傾向,最終發展到了新聞與娛樂之間的界限變得日益模糊。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美國狂炒辛普森殺妻案、戴安娜王妃之死以及克林頓總統的緋聞案,成為新聞娛樂化的三大標誌之作,傳媒對它們的關注前所未有。
美國電視新聞的娛樂化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嚴肅新聞的比例大大減少,而各種煽情刺激的犯罪新聞、災害新聞、花邊新聞的軟性內容成了新聞的主體。新聞娛樂化的另一方麵就是所謂的“硬新聞軟著陸”,媒體搜腸刮肚,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新聞中挖掘出娛樂元素。還以辛普森殺妻案為例,媒體極端關注此案並不在於反思美國的種族問題和司法問題,而純粹是炒作名人凶殺案。
當然,對於這一理念也並非是人人肯定。CBS的著名主持人丹·拉瑟就對新聞的娛樂化持反麵意見,他說:“如果像好多台一樣讓新聞和娛樂節目界限模糊不清,我想那是比較危險的。”他還說,“在CBS,質量永遠比收視率重要。”
2、新聞製作理念
美國電視新聞節目的穩定性表現得非常充分,不論節目如何精彩都不會有打破常規增加播出時間的情況。像《60分鍾》這樣高收視率的節目也堅持每周一次的播出頻率。同樣,新聞節目不會被隨意改動,無論是節目主持人還是節目樣式都近可能保持前後一致。還以cBs的名牌節目《60分鍾》為例,該節目自1970年誕生以來,每周日晚7點準時與觀眾見麵。這樣的運作,非但沒有使觀眾遠離屏幕,相反卻培養了固定的觀眾群體,使節目與觀眾間的協調向良性方向發展。
從新聞節目製作類型看,劃分得令人一目了然。一是新聞聯播,一般包括晨間新聞、早間新聞、午間新聞、晚間新聞、午夜新聞五個時段,其中以晚間新聞最為重要,內容也最為豐富;二是新聞綜述,這是一個回顧式的節目,時間多為45到60分鍾,通常安排在周六或周一晚上,主播采取邊播邊議的方式梳理一周以來所發生的國際國內新聞;三是新聞專題,這類節目有一個明確的主題,著重於對重大社會問題的評述,對某一重大事件進行深度報道和連續報道,它的首要特點是以新聞的質量而不是以收視率來提高知名度;四是電視新聞雜誌,這類節目信息容量極大,形式也千變萬化,涉及新近發生的一切公眾關心的事情;五是新聞談話節目,這類節目有著較強的聚合性與針對性,針對人們十分關心的新聞事件和社會關注的新聞熱點,召集各階層人士對話,其目標在於引起社會的關注和思考。
3、受眾旨向理念
在傳播學領域,循著最初拉斯韋爾的單向傳播模式、奧斯古德的雙行為模式、施拉姆的循環模式、羅傑斯和金凱德的輔合模式向整體互動模式演進這樣一條軌跡,你會發現在這條鏈上,受眾的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
美國電視新聞界一貫非常注重對受眾的分析研究,在傳媒業發達的美國,受眾調研機構把美國的電視市場細分為209個,並且按人口學對每個細分市場的受眾進行精確分析。各電視台再選擇自己的市場,獨家定位、分割觀眾、各得其所。比如美國三大電視網中,CBS、ABC、NBC將觀眾平均年齡分別定位於52歲、43歲、41歲,所有的新聞節目的出發點都是為最大限度滿足這些預設目標觀眾的需求。與此同時,其具體新聞節目的設置也是建立在詳細的受眾分析的基礎上的。以聯播型新聞節目為例,根據不同時段收視群體的特征、收視習慣差異,不同時段新聞內容的側重點及表現方式也都有所差異。比如晨間新聞節目以信息和軟性內容為主,強調新穎性和前一天發生的新聞事件的最新進展;午間新聞則常常包括最新的國際和地方新聞,重點是拓展覆蓋,其中的許多內容將在晚間或夜間再度出現,或繼續追蹤其最新進展;晚間新聞除有線電視網提供給附屬台的全國新聞節目外,地方附屬台也播出自製的地方新聞,從而形成“全國新聞+地方新聞”或“地方新聞+全國新聞+地方新聞”的結構形式,晚間新聞多播出突發事件和最新報道;而夜間新聞節目則針對這一時段較高文化素質的收視群,以深度報道為主。
在美國,不僅具體節目的定位要符合受眾需要,電視網整體的節目風格也是從目標受眾定位出發的。定位於年輕的都市成年觀眾的ABC,其節目的時尚感就比較強。該電視網的新聞畫麵富於衝擊力,並大量使用活潑明快的背景圖表。而NBC的新聞節目則顯得比較細致、平穩。由此,各家有了鮮明的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