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直麵重大事件的美國電視新聞(1 / 2)

一、“9·11”篇

“9·11”事件不僅對美國國內社會生活產生了不小的衝擊,而且也把美國的新聞傳媒置於了人們責難的目光下:長期以來大多數美國電視新聞媒介出於對國際新聞報道的漠視而不斷收縮國際新聞的比率,由此加深了美國人對自己國度之外的陌生感,也蒙蔽了公眾對國家安全的清醒認識。

美國一家專門監視電視新聞的研究機構的調查發現,在大多數美國人主要依賴的新聞來源,各大電視網的晚問新聞報道中,國際新聞所占的比例極低,並在近幾年中呈現不斷減少的趨勢。1988年,ABC、CBS和NBC共有9,185分鍾的國際新聞報道時問,而到1998年,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隻有5,412分鍾。1997年哈佛大學的一個調查還發現:20世紀70年代美國電視網的國際新聞占新聞報道的45%,但到1995年僅占14%,下降了70%。

CNN國際頻道(CNNI)總裁Chris Cramer也承認:“如果在美國僅收看日常新聞的話,你差不多會相信在美國以外的這個世界什麼也沒有發生。該是美國新聞界醒悟的時候了。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美國染指的地方,美國人需要好好了解它們。如果你不向人們提供國際報道,那麼你就不要驚訝他們不關心外部世界所發生的一切。”

而“9·11”事件實實在在地激發了美國人對國家與世界的安全的擔憂與恐懼,一時問人們迫切地需要了解美國之外的世界,新聞媒介於是不得不轉而重視國際新聞的報道。“9·11”之後的幾天裏,美國各大電視網均中斷了日常播出的節目,爭搶新聞,連續直播現場情況。有的還相互共享節目,這在競爭激烈的美國傳媒界難得一見。由於此次突發事件涉及麵廣、題材重大、與公眾關係密切,因此報道形式中傳統的國家大事取代了社會名流和生活方式的報道。反觀近幾十年中,美國電視新聞中時政類硬新聞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趨勢,1977年、1987年和1997年的比例分別為70%、60%和50%以下,而據美國一家新聞研究組織“Pmject for Excellence inJournalism”的調查,“9·11”事件後美國電視網的晨間和夜間新聞開始向國內外大事等“硬新聞”扭轉的趨勢,而這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首次出現的現象。研究團體把三大電視網抽出了“9·11”。前後兩段時期的新聞做了內容比較分析,結果發現,“9·11”前後,80%的新聞報道涉及政府及國內外大事,較之先前高出2/3。另外,社會名流和生活文化的報道本來占所有新聞的1/4,現在隻是偶爾零星出現。

此外,外受政府和輿論的雙重約束,內受自身價值取向的驅動,“9·11”事件後的美國新聞界由此出現了一種相當主動的自我審查傾向,這在美國新聞史上十分罕見。

二、伊拉克戰爭篇

“早安,巴格達”,CBS的資深主持人丹·拉瑟因為說了這句話而被各媒體視為“明星”,因為他說話時,正值美國轟炸開始。

在美國轟炸伊拉克期間,一向處於激烈競爭狀態的美國主要電視新聞台網表現出了空前的合作態度。為解決資源共享問題,CBS、ABC、NBC、CNN、FOX NEWS NETWORK(福克斯新聞網)等電視台網達成了一項“在戰爭爆發後最初兩三天內共享從伊拉克傳回的錄像資料”的協議,這在一向處於激烈競爭狀態的美國傳媒界實屬罕見。以前,隻有在“9·11”事件時,美國各媒體才達成一個類似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