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電視網的新聞節目每晚合計吸引的觀眾數目和任何定期播出的電視節目相比仍然很多。當某個重大事件發生時,人們依然會把視線投向丹·拉瑟,NBC的布羅考以及ABC的彼得·詹寧斯,他們自20世紀80年代早期以來一直是國家儀式的主持人。
然而三大電視晚會的新聞節目在1981年到2001年間失去了大約40%的觀眾,這一數量上的銳減反映出了隨著有線電視、衛星電視服務以及互聯網的興起,電視界遭遇重大變革,人們有了除傳統的三大電視網之外更大的選擇餘地。另外的一個原因是,新的生活方式和變化著的口味。
美國電視的商業化必然決定著為了贏取更高的收視率,符合觀眾的欣賞口味,電視新聞的製作理念也發生著很大的變化。
1、新聞報道理念
(1)絕望新聞學。在美國這樣一個社會透明、個人自由度相當高的社會,各種社會弊端就很容易被新聞媒體的信息渠道所吸納。由此帶來的便是當今美國新聞界流行的絕望新聞學,通俗地說即“好消息不是新聞,壞消息才是新聞”。現今美國電視新聞節目不再側重報道“硬新聞”,而更多涉及到名人、娛樂、犯罪、暴力、醜聞等內容,也就成了在這一理念影響下再自然不過的產物。
(2)親近新聞學。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的電視新聞報道隨著對傳統新聞價值觀念的反思而呈現出新格局。關於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報道,也在西方特別是美國報紙頭版和廣播、電視節目中出現。這類報道貼近生活、貼近普通民眾,在受眾的心理感受和生活經曆上有很大的接近性,因此,雖然其內容平平常常,卻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在美國公眾看來,好的新聞報道除了應準確傳遞資訊外,還應具有故事性。因此,美國媒體常常說今天的“頭條故事”(TOP STORY),而不是“頭條新聞”(TOP NEWS)
與此同時,新聞報道大眾化的趨勢也日益明顯,直接導致了現今美國電視新聞表述方式的悄然改變。現在美國電視新聞流行的口號是“這新聞是可供你用的”,新聞信息直接與受眾生活掛上了鉤,最感興趣的話題是教育、納稅、健康等等。
(3)新聞商業化。FCC在1949年的新聞法規中就明確規定“在民主社會的大眾傳播最根本的一個問題是:通過對當天關係到公眾事務的新聞和觀點的傳播,來形成公眾輿論”。從理論上看,美國電視新聞的核心價值觀念定位於事實真相和道德價值。然而由於商業化的媒介環境的客觀存在,現時美國電視新聞報道被染上了商業化的色彩。真正意義上的新聞現在已被市場改寫,以前新聞室在演播前爭論的焦點集中在什麼是最重要的信息,而現在關心的是“觀眾想聽什麼?他們最想看什麼樣的節目?”收視率的每一個百分點都代表著數百萬美元的廣告收益,因此收視率的競爭是相當激烈的。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幸存下來,為了吸引觀眾,人們製作收視率取向的新聞去奉承觀眾、取悅觀眾。舉個例子,美國的電視新聞收視調查表明,向來以老大自居的CNN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一覽眾山小了,FOX NEWS已經逼近並在許多方麵開始超過CNN。對於CNN的今天,特納評論道,(美國在線管理下的)CNN已經沒有認真做新聞的風格,在特納時代,CNN為了一條新聞的準確性,可以不惜一切代價,而美國在線的管理風格,則隻講究底線即利潤,在新聞質量的管理上得過且過,沒有經驗,沒有技能,更沒有長期的發展策略。
1996年NBC成立了一個新聞專線,並把新機構從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的大廈搬到了新澤西的工業區。新的新聞室成為了某種工廠性質的東西,忙碌著成群的新型工人:編輯、記者、作者。現今的美國電視新聞因為商業化的考慮,開始了產品化的運作。從NBC這三年的新聞產品數量就可見一斑,從一天提供3小時的新聞節目遞進到一天提供24小時新聞節日,並且沒有多增加幾個新聞記者。事實上,NBC隻不過是整個現代美國電視新聞工業全景的一角。直到三年前,美國還隻有3個晚問新聞節目,一個24小時滾動新聞的CNN和幾個新聞周刊式節目。現在呢?3個大的晚間新聞節目、10個一小時長度的新聞周刊節目、3個有線新聞網、3個有線商業新聞網,看了這一係列數據,一切已經很明了。
(4)新聞娛樂化。曾經被CBS新聞部奉為準則的是“我們的新聞價值標準必須以最高的職業要求來界定,也就是說,以重要性為依據,而不僅僅考慮新聞的趣味性。我們不能、不應該、也不可以把我們的新聞價值判斷建立在我們認為受眾最感興趣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