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電視新聞節目策劃(3)(3 / 3)

這種過程的記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其一,是典型資料的攝取;其二,是關鍵人物的采訪。典型資料就是指記者在進行實地跟蹤調查和報道時,要盡可能獲得富有代表性、說明性的新聞事實和素材,典型資料可以起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樣,對關鍵人物的采訪也是我們獲得事實過程的一個手段。

“用事實說話”成為了諸多紀實類新聞專題節目的創作中所追求的理念。

(2)用時間意識規範記錄過程。新聞是強調時間的節目,它的表現形式必須受到時間的製約。紀實節目記錄過程的首要局限性就是耗片比的問題,它不僅成為一個技術指標,更關乎攝製過程的時間過程、質量指標,一定的耗片比規範著對攝製人員的素質要求。現場把握、鏡頭控製、整體兼顧是優化耗片比的幾個重要內容,沒有耗片比製約的數量優勢很難形成電視新聞作品的質量優勢。作為一個電視策劃者,我們在進行紀實類新聞節目製作的時候,一定要運用時間節約意識來規範我們的記錄行為,一方麵增強我們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麵也提高我們的節目質量。

(3)增加新聞事件的背景分析與點評。紀實類新聞節目的特點是“用事實說話”,但借助新聞背景來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節目內容是必要的,它也是深度報道吸引觀眾的一個主要因素。新聞背景不僅交代了事件發生的環境因素、客觀條件、內外原因,還為新聞事件的發生、發展提供了論證的基礎,幫助觀眾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

展示新聞事件的背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由記者在掌握了具體資料後在現場進行述評,或者可以通過采訪等形式讓相關人員進行介紹;另一種形式是通過插入新聞背景資料片、相關圖片、數據圖表、文字等形式來表現。新聞背景的穿插運用不僅增加了新聞立體感,而且符合新聞節目製作中“時間節約”的概念,增加了單位時間內的信息量。有時候,我們針對不同的選題要注意結尾的概述和點評。紀實類新聞專題節目主要通過紀實性的事實采集來引發思考,它的點評常常是融合在對事實報道和采集中,紀實類新聞節目的真正意義就是通過紀實表現真實,通過紀實獲得觀點,由於有了鋪墊,在結尾可以有適當的點評,它的主要作用應該是畫龍點睛,提出關鍵問題或結論,引發觀眾思考。

【第七章】美國電視新聞簡介

據統計,當前全球新聞傳播業2/3的消息來自於隻占世界7%人口的西方發達國家,我們采用的國際新聞有80%是西方媒體提供的;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輸入的信息和發展中國家向西方發達國家輸入的信息之比是100:1。此外,全球電視產業100強中有29強是美國的,美國電視產業收入占全球電視產業總收入的52%;全球電視產業公司(集團)10強中有8強是美國的,其總收入占10強的85%,占全球100強的35%。毫無疑問,美國是世界上廣播電視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廣播電視業曆史最長的國家之一。其廣播電視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也是傳播業者共同關注的話題,因為它將在很大程度上預示著廣播電視業的基本走向。

在美國,根據1993年洛佩爾調查公司(Roper Organization)的受眾調查顯示:普通美國人每天平均收看7小時15分的電視,72%的美國公民認為電視是他們獲得新聞的最主要來源,而51%的人宣稱電視新聞是最值得信賴的新聞來源。作家西奧多·懷特把包括美國電視新聞機構在內的新聞機構稱為“世界上最大的傳聲筒和最好的洗腦係統”。

從CBS、NBC、ABC到CNN、FOX,我們看到的是,美國電視新聞機構的多足鼎立與激烈競爭;從《今日》到《60分鍾》,從《早安,美國》到《拉裏·金現場》,我們看到的是,美國電視新聞傳播的多樣形態與鮮明風格;從丹·拉瑟到湯姆·布魯考再到彼得·詹寧斯,我們看到的是美國電視新聞主播的人格魅力與靈魂作用。所有這一切對於我們的電視新聞的意義不應該儀儀停留在參照的作用上,更應該承認它們所帶來的借鑒意義,甚至是“模仿”的意義。事實上許多事例也證明,將西方的電視新聞理念與新聞節目進行適當而精確的“本土化”是我們自己新聞事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這也正是我們在本書中專門設立章節來進行關照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