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視節目表現的基本元素上看,電視節目是電視要素的諸多綜合,電視節目要素是圖像與聲音的綜合,細分圖像包括人為的繪製圖像(如美術圖案,布景,字幕)和非人為的自然實物圖像(如對象人物,對象景物),聲音包含有聲語言(如解說詞,同期聲),音響(如實況音響,擬音),音樂,電視節目就是由這些人為的繪製圖像與非人為的自然實物圖像的像部和解說、同期聲、音樂、音響的聲部的有機綜合,構成了電視節目。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視聽結合”,“聲畫並茂”,“綜合藝術”。所以,電視節目是圖像、聲音等諸多元素綜合的產物。
從電視節目的傳播形態上看,一個電視節目是諸多傳遞方式的綜合,它既可以以一種基本的表達傳遞方式——錄像傳遞播出節目,如現在許多電視台播出的新聞、專題和中小型的文藝節目,基本上還是采用錄像播出的形式;也可以是直接的現場直播節目,大型的新聞事件報道,大型的文藝節目和大型的體育競賽活動,均采用現場直播的方式,如《1997香港回歸特別報道》,《春節聯歡晚會》等;還可以既包容現場直播又有一定量的錄像的畫麵內容的播出形態,如《1998抗洪賑災晚會》等等。對此,從電視節目的傳遞形態上看也是綜合的。
從節目的內容看,電視節目的內容是最綜合化的體現,它把電視節目裝點的格外異彩紛呈,如中央電視台的《經濟半小時》節目,其內容包含了經濟政策,經濟管理,經濟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熱點和經濟現象分析,世界經濟介紹和全球經濟動態,同時,在節目中還介紹各行各業發展的現狀和經驗(像住房改革,農村發展,股市現狀,企業經營機製以及工業,農業和科研等一批先進典型),由此節目的內容包含了豐富快捷的知識和信息以及周到貼切的服務;中央電視台的《開心詞典》節目,其內容包攬了曆史知識和掌故,人文與民俗,天文與地理,藝術和科學小知識的小百科的知識內容,節目內容之豐富可以說是包羅萬象。
從節目的組成形態上看,電視節目既可以是單一的表達方式,如《絲綢之路》、《遠在北京的家》、《最後的山神》、《藏北人家》、《得興坊》等一大批紀錄片,均是以紀實的表達手法,來表現普通人的人生哲理與社會、自然的問題等主題;同時電視節目也有很大一批采用了訪談與紀實、紀實與虛構相結合的多元表達方式的文藝節目,如中央電視台的《朋友》、《新視聽》、《夢想劇場》等節目。與此同時,又可以是以一種形態為框架,為較好的表現節目主題形象化的內容,綜合地融合其他如紀實的表現形態為其中的組成部分。這一切都顯示了電視節目組成形態與表現手法上的多樣性和綜合性。
從節目的組成人員上看,現在電視節目的產生已不可能是一個人的產品和成果,而是演職人員、策劃者、編劇、導演、製片、攝像、編輯、錄音、燈光、化妝、字幕等共同的成果和結晶。電視節目的創作一般來說必須依賴其他工種的合作,電視節目是群體創作的結果。電視節目創作的分工越來越細,同時隨著電視節目選題的大小與重要性的程度不同,電視節目所涉及的人員和工種也會有很大的區別。有的節目幾個人可以完成采、拍、製的任務,如一般的新聞采訪;有的節目需要一組十幾個人完成,如新聞深度報道;有的節目則需幾十人甚至上百的電視工作者一起合作才能完成,如新聞的大型直播節目。
從節目傳播的功能上看,電視節目傳播的功能也是多元的。電視畫麵是由攝像機記錄下來的對物質現實情況的一種客觀反映,是最為直接的、逼真的再現,通過電視屏幕出現的這些新聞節目、紀錄片、文藝等現實節目,使足不出戶的觀眾了解外麵世界的各種信息,了解外麵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和消息。同時,它也是電視台的擁有者——國家的喉舌,既有政府發布的聲音,又有經濟、文化、體育和社會的消息;既有新聞報道,又有文藝娛樂;既有國際的消息和動態,又有國內老百姓想了解的生活服務的信息。所以,從電視節目的功能上呈現了知識與信息、知識與娛樂、知識與生活,很好地發揮了電視了解事實、增加知識、娛樂生活和陶冶情操的多元功能。
(2)直觀性與現場性。直觀性與現場性緊密聯係的是電視中大量現場實況的播出,這正是電視優越於報刊雜誌、電影、廣播等的一大優勢。電視節目的直播傳播方式、攝錄現場製作形式、瞬間覆蓋與接受等都具有越快越強的高寶真度和傳真力。隻要正確運用先進的電子聲像技術的器材設備,我們就能如實再現客觀對象的圖像、聲音,也能確保音視頻信號在全球範圍內傳輸而不失真、不損耗。電視把人們帶人了特定的人、事、景、物等可視的現場氛圍之中,這種身臨其境的現場實況感具有巨大的魅力,迎合了人們認識事物的“眼見為實”,觀眾借助於電視,使得人們的感觀插上了“千裏眼、順風耳”,使得電視觀眾享受直觀與現場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