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可以較少地受文化與生活經驗的限製,較大範圍地感知直觀的視聽形象信息,排除人們對於事物認識的不確定性,同時也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減少人們在閱讀文字材料時運用想象的差異性。
它可以充分尊重觀眾,.並調動觀眾自主的本體意識,通過自己的眼睛、耳朵,從電視屏幕上觀察、判斷、理解傳播內容,突出了視覺在傳播中的地位,養成觀眾偏重於從形象、具體來吸取信息的習慣。具體,形象化包括了事物、事件的全過程,出場人物的動作、體態、表情和自身的語言。當然,如果片麵強調直觀與現場性,如果不善於對觀眾片麵追求直觀與現場性的心態給予正當的引導,也會“容易陷入一種危險的錯覺,即以為看到的就是知道和理解”,從而導致忽視社會實踐的親身體驗。
它可以向觀眾提供豐富多彩的信息,觀眾可以各取所需,既可以跟著屏幕傳播的和演示的內容學到不少知識和技能,還會有許多“無心插柳柳成蔭”,諸如服裝、發型、化妝、通俗歌舞,以及社會時尚等,電視往往無意中進行了示範和推廣,成為自覺和不自覺的宣傳員,招引不少觀眾的模仿和崇尚。
它可以培養觀眾了解客觀事實、關心國家大事的興趣,提高國民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綜合素質。
它可以使觀眾產生臨場感、參與感,進而調動觀眾的某種情感,以至於產生強烈的共鳴。
(3)互動性。快速發展的時代使受眾對信息的需求量加大,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再也不滿足電視節目對他們填鴨式的單項灌輸。電視觀眾越來越多地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意識,迫使電視創作者在電視節目中將人際傳播的互動引入到大眾傳播中,改變了傳統傳播理論,使得電視人必須重新調整和選擇電視節目傳播和電視節目報道的方式,將電視節目的“訊息”傳播者與接受者互動起來。現在的電視節目正在發生著觀眾從“形式上參與”到“思想感情上參與”的轉變。
(4)連續固定性。電視傳播是依時間流程而連續進行,電視節目有的是以節目為單元連續定期固定的編排方式播出,每—個電視台都會以一種最優化自身頻道資源的形式來編排本台的節目與欄目。在通常的情況下,電視台都是按固定的欄目,固定的播出時間或時期,固定欄目和節目的時間去編排、去準時播出各自的節目和欄目。
電視節目的特征是電視節目的內在構成的外在形式體現和反映,決定電視節目內容本質的是節目本身的構成要素。
2、電視欄目
電視欄目是電視編導們在電視節目的創作過程中,從報紙雜誌的編輯藝術中借用過來的一種電視節目包裝策劃理念,電視節目創作的節目結構形式和電視節目編排思路。
電視欄目,是廣大電視觀眾最熟悉和最了解的電視節目俗語之一。我國電視開播的第一天就有了專欄節目。然而,真正意義上的“欄目化”的階段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1983年在武漢舉行的“電視專欄節目評獎活動”的交流會上,廣東電視台代表報告了台自辦節目絕大部分實現了“欄目化”,辦成了“專欄性節目”。此後,各省、市、自治區電視台也都按“欄目化”的要求辦電視節目,各個電視台內掀起了改組編播、製作部門的調整之風。中央電視台也率先推陳出新,推出了“名牌欄目”。在電視迅猛發展的今天,電視觀眾越來越認同和首肯電視欄目的形式,各電視台的節目也越來越趨向於欄目化的方向製作和編排,我們的電視學者和專家也認為電視欄目是最有利於發揮電視“獨家優勢”的節目樣式,但應該看到電視欄目的研究還很不夠,與蓬勃發展、變化的電視欄目的實踐很不相適應,電視欄目的理論研究遠遠落後於實際的節目和發展。
3、電視節目與欄目
電視節目與電視欄目是既有區別又有聯係的兩個概念。
電視欄目就是在固定的名稱下把若幹個內容相似、相近或表現和反映同一宗旨的一組、一串小節目,經過電視編導重新包裝編輯,在固定時段中播出的節目。在這裏固定時段中播出的固定的名稱就是欄目名稱,欄目內容相似、相近或表現和反映同一宗旨的一組、一串小節目就是習慣上講的小板塊或小欄目。簡而言之,電視欄目可以概括為在固定的名稱下若幹個內容相似、相近的小板塊或小欄目重新包裝編輯而成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