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新聞稿與其他電視元素的關係(2)(2 / 2)

截至12月8日,廣州市在一個半月的時間內端窩打點300多次,查獲的假冒偽劣產品標值達到9000多萬元,狠狠地打擊了製售假冒偽劣產品的不法行為。(采訪技監人員的同期聲)“幾乎每天都有行動,共出動2萬多人次,收繳貨值近1億元,接近去年一年打假的貨值。”

像這樣的同期聲采訪完全可以由新聞稿表述,用了隻是浪費觀眾寶貴的時間。還有:

警方相信已經有70多支槍和數千發子彈落入黑幫手中,並相信這起軍火走私案與黑幫有密切關係。(采訪某位警方官員的同期聲):“我們相信有部分槍支和大量子彈落入黑幫分子中。對治安會造成極大的威脅。”

這種同期聲采訪完全是重複新聞稿,沒有提供新的信息,用處不大。

不過,有個別的同期聲采訪雖然也隻是對新聞稿的證實,但因為這種證實是必要的,在新聞中起重要作用,則另當別論。例如:

澳門回歸一年來,社會治安比回歸前大有改進。為了保證江澤民主席到澳門參加回歸一周年慶典的安全,公安部副部長提前到澳門檢查治安情況,他認為澳門的治安比以前好多了。(采訪副部長的同期聲):“澳門的治安的確有所改善,比回歸前好多了。”

由於澳門治安問題是對澳門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問題,是人們十分關注的,也是老大難問題,因此,適當的重複有利於向觀眾傳達這一重要信息。對一些重要人物的講話通常也會這樣處理。

四、新聞稿與現場環境聲的關係

現場聲指的是新聞現場的背景聲。它可增加新聞的現場感、真實感和感染力,帶給觀眾“親臨其境”的感覺。它與新聞稿的關係是相互襯托,互為對應的。適當的現場聲可以增加新聞的可信度,和畫麵構成有機統一的整體。在報道新年活動時,如果聽不到敲鑼打鼓,聽不到群眾的歡聲笑語是不正常的;報道體育健兒獲得金牌登上領獎台時,沒有國歌聲則是令人遺憾的。下麵一段采訪就比較好地運用了現場聲,大大增強了新聞的現場感。

這個科索沃的偏遠小鎮也毫不例外地遭到了北約飛機的轟炸(播音停4秒,出爆炸聲),一名約五歲的小孩不幸被飛來的彈片擊中頭部死亡(停2秒,出母親的哭聲),他的親人則對著記者的鏡頭大聲抗議(停2秒,出抗議聲)。……

現場聲雖然有不少優點,但同樣不能濫用,因為新聞的目的是傳達信息,現場聲所能表達的信息有限,它一般是對新聞稿同期聲采訪的證實,或是為了使新聞現場氣氛濃鬱,增強新聞的感染力,使用時應該適可而止,否則會本末倒置。

五、新聞稿與字幕的關係

這裏講的字幕指的是新聞製作後期或播出時疊加上去的文字和圖表,但不包括畫麵本身的文字。字幕是電視文字和畫麵的有益補充,具有加強表達和活化畫麵的功能。目前電視台都越來越重視字幕的製作。通常情況下有三種方式:

1、文字

每逢播發重要會議公報、政令、名單時,新聞一般都會在電視屏幕上打上關鍵文字,播音員的聲音與文字同步播出。由於公報、名單、條例等內容都缺乏圖像,播音員念得又快,不打文字,傳播效果會大打折扣。這類文字可以是新聞稿的濃縮,也可以是整篇新聞稿。

2、圖表

圖表的作用與熒屏文字相似,其作用可以配合文字,形象清晰地表達新聞內容,方便觀眾接受信息。如2001年1月23日,多名法輪功癡迷者在天安門廣場自焚,由於事件中有7人,分多批次,先後在不同地點自焚。中央電視台在報道時製作了一個天安門的示意圖,並在示意圖上標明自焚地點。否則,一會“紀念碑東北側”、一會“紀念碑北麵”、一會“廣場東北側”、一會又“紀念碑西北側”,觀眾早被弄糊塗了。因此,碰到一些用文字很難說清楚的內容,恰當地使用圖表對提高新聞傳播效果會很有幫助。

3、文字加圖表

這是兩個功能的疊加,這裏就不詳細說了。

總之,在寫作新聞稿時,如要應用到字幕,一定要通盤考慮,並注意文字和字幕畫麵的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