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鄧季惺“大鬧立法院”(2 / 3)

國民黨元老居正本來要參加總統競選,在得知蔣介石同意參選後,不願“陪太子讀書”,於4月8日在各大報刊發表聲明,放棄競選:“餘不揣腐朽,偶聽朋友勸告,出麵競選總統。嗣經記者圍繞,率作片段談話,雖曰吹笙引鳳,識者已竊笑矣。茲幸經本黨全會深切研究,鄭重決議,一致懇請總裁出麵應選為第一屆總統候選人。餘身為黨員,應即服從黨議,再不做競選言說以淆視聽,特此聲明。”蔣介石為了製造“競選”效果,一定要居正參選,他隻好陪著蔣介石跑回龍套。4月19日國民大會投票選舉總統,蔣介石以2430票的絕對多數當選,陪選的居正僅得了269票。正式開票時出現了一張廢票,頗有意思。選票上候選人“蔣中正”與“居正”並列,但這張選票沒有圈選任何人,卻在“居”與“正”中間的空格內填了一個“不”字,成為“蔣中正居不正”,令人啼笑皆非。

副總統的競選卻異常熱鬧、激烈,候選人有孫科、於右任、李宗仁、程潛、莫德惠、徐溥霖等六人之多。在六位候選人中,蔣介石和國民黨CC派力挺孫科,最不願意能夠與自己分庭抗禮的李宗仁當選,而希望南京政府出現新氣象的美國卻中意於李宗仁。蔣介石企圖用政黨提名正副總統的辦法阻止李宗仁參選,遭到李宗仁的堅決反對。蔣又單獨召見李,勸其放棄競選,以免黨內分裂。李說:“委員長,我以前曾向你請示過,你說是自由競選。那時你如果不讚成我參加,我是可以不發動競選的。可是現在就很難從命了。”蔣問何以見得?李回答:“正像個唱戲的,在我上台之前要我不唱是很容易的。如今已經粉墨登場,打鑼鼓的、拉弦子的都已叮叮咚咚打了起來,馬上就要開口唱,台下觀眾正準備喝彩,你叫我如何能在鑼鼓熱鬧聲中忽而掉頭逃到後台去呢?我在華北、南京都已組織了競選事務所,何能無故撤消呢?我看你還是讓我競選吧!”蔣一怒之下,說自己不支持李,李一定選不到。李也來了氣,說自己一定選得到。談話已無轉圜餘地,兩人不歡而散。

4月23日,副總統競選進行首輪投票,李宗仁、孫科、程潛名列三甲,另外三人得票靠後,退出競選。但是,李、孫、程三人得票數均不過半,按照《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的規定,必須進行第二輪投票。

首輪投票結束後,南京城發生了廣東籍國大代表搗毀龔德柏的救國日報社事件。原來,當天國大代表們步入會場時,發現座位上都有一份《救國日報》,頭版赫然刊登著孫科與“如夫人”藍妮的醜聞。抗戰勝利後,中央信托局在上海沒收了一批德國進口顏料,作為敵偽財產處理。藍妮覬覦這批顏料,孫科就致函國民大會秘書長洪蘭友,說這批顏料為“敝眷”藍妮所有,要求發還。洪無奈寫信給中央信托局局長吳任滄,請其看在孫的麵上,將顏料發還給藍妮。這些材料落到綽號“龔大炮”的龔德柏手中,他就在《救國日報》上給抖了出來。此時此地登出這樣的新聞,顯然對孫科競選不利。於是,張發奎、薛嶽兩位上將,指揮百餘名粵籍國大代表,乘坐兩輛國民大會交通車,呼嘯而至位於鬧市區的救國日報社,“逢人便打,遇物便毀”,並嘯聚至報社印刷所,將字架推翻,機器毀壞。

4月24日進行第二輪投票,仍然沒有人獲得法定當選票數,必須在這三人中再次圈選。副總統選舉已成為李宗仁、孫科兩人的競爭,實際上是蔣、桂之間的角逐。第二輪投票當天,有人在國民大會上散發傳單,說李宗仁“加官”以後就要接演“逼宮”,“反對威脅政府貪汙跋扈軍人李宗仁當選副總統”。本輪投票結束後,蔣介石指示賀衷寒、袁守謙,讓他們把爭得的票全部都投給孫科,並示意程潛放棄競選。24日晚,程潛招待其競選團,聲明“本人已受命放棄繼續競選副總統”。李宗仁也接受其競選“參謀長”黃紹竑的建議,以退為進,宣布放棄競選。孫科突然沒有了競選對手,也被迫宣布退選,國大成了“空城計”,隻好暫時休會。選不出副總統,國大就無法收場。大會推舉胡適、於斌主教等五人,分別去規勸三位候選人,希望他們繼續參選;蔣介石也不得不親自出麵,召見桂係的白崇禧,表示:“黨內同誌參加副總統競選,絕對可以自由競選,外傳的約束投票之說,完全無稽。”

4月28日,選舉的鑼鼓重新敲響,但投票結果仍無人超過法定半數,必須進行第四輪也是最後的決選。根據規定,最後的決選在前兩名之間進行,得票比較多數,即可當選。4月29日,李宗仁與孫科展開最後對決。李宗仁得到了原來支持程潛的基本票,結果以1438票對1295票,擊敗孫科當選副總統。

5月1日,因副總統“難產”而延長了一周的國民大會終於閉幕。有人彈冠相慶,有人落寞失意。最高興的是那些得了“投票疲勞症”的國大代表們,他們終於可以打道回府了。但是有一位鬆江籍代表叫孔憲榮,因其組織的“抗日義勇軍”被解散,家鄉又成了解放區,感到無家可歸,於4月15日開會期間,在代表駐地旅館自縊身亡,隻能“魂兮歸來”了。這次“行憲”國大最大的問題,正如《大公報》社評所言:“憲法已經戳了一個洞,它今後的形狀將演變成什麼樣子頗為難知”,“最後的副總統競選給國民黨本體劃了一道刻痕”《國大觀感》,1948年5月2日上海《大公報》社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