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和《新民報》為難的大都是CC派,因此,在這次副總統競選中,陳銘德指使《新民報》暗中支持李宗仁,借以尋求一股政治力量,希望以後多少能對《新民報》有所寬假,渡過殘局。例如,南京版日刊1948年3月10日登出的分析文章《競選副總統麵麵觀——李宗仁可能性最高》,傾向就非常明顯。4月23日,即副總統選舉投票日,南京版日刊登出南京交通服務社總經理朱光正的大幅啟事,列舉擁護李宗仁的12條理由,說李若膺選,“對於安定時局勝任有餘,對外亦足備條件”,並“至誠擁護李宗仁先生競選副總統,特備專車免費迎送國大代表至國民大會堂投票”。4月25日,程潛、李宗仁和孫科先後放棄競選,使大選無法進行下去。南京《中央日報》為此發行號外,將候選人全部退選歸咎於若幹報紙刊登互相攻擊的言論和新聞,致使謠言蜂起。《中央日報》號外特別指出,23日南京《新民報》日刊刊載的朱光正啟事,“最足以引起誤會”。中央社也發布類似內容的電訊,把《新民報》刊登的那幅啟事,視為該報對副總統選舉的態度。南京《新民報》隻得拒絕刊登朱光正以後多次送來的廣告,並在4月27日新聞版發表編者附白,進行自我辯解,說廣告不代表報紙的態度,《中央日報》號外所引的那個廣告,與《新民報》的態度風馬牛不相及。
辯解歸辯解,《新民報》實際上確實在暗捧蔣介石最不屬意的候選人李宗仁,而李宗仁最後又逆勢勝出。因此,《新民報》在這次副總統競選中的態度,為兩個月後蔣介石“欽令”南京版永久停刊埋下了禍根。
國民大會閉幕一周後,“行憲”第一屆立法院成立。孫科競選副總統失敗,回頭還去做他的立法院院長。在立法院副院長競選中,由於蔣介石和CC派都支持陳立夫,鄧季惺和一些立委雖然反對陳立夫而屬意於傅斯年,也無濟於事。這樣,《新民報》與CC派進一步結下冤仇。
1948年6月17日,解放軍華東野戰軍陳(士榘)唐(亮)兵團突然圍攻河南省會開封,猝不及防的國民黨守軍一邊堅守,一邊請求空軍救援。6月20日,國民黨空軍從徐州、鄭州方向出動大批飛機,對開封實施輪番轟炸,造成無數平民死傷,大半市區化為廢墟。6月22日,解放軍攻占開封,國民黨守軍66師師長李仲辛被擊斃,省主席劉茂恩化裝逃脫。開封是中原地區被解放軍攻占的第一座省會城市,國民黨方麵極為震動,6月24日上午,國防部長何應欽在立法院秘密會議上作了檢討中原戰局的報告,一些立委蜂起質詢,要求追究開封之戰的責任。鄧季惺領銜於振瀛、譚惕吾等30餘位立委,當即提出“開封城內,盲目轟炸,責任誰負?今後應嚴禁轟炸城市”的臨時動議,致使何應欽當天下午不得不到會答複質詢。
說起開封之戰,有一出“兄弟鬩牆”的家庭悲劇,令人唏噓。詩壇名宿喬大壯教授,四川華陽人。他的長子,抗戰時期投身空軍,擔任隊長,作戰非常勇敢,曾在昆明空戰中一手擊落七架敵機,自己也受到重創,下巴被打得粉碎。美空軍司令敬佩其英勇,特地派專機運他到印度加爾各答就醫,下巴居然修補完整,康複後又回到空軍效力。抗戰勝利,他隨軍回到南京,喬大壯子女在1948年7月15日上海《大公報》上刊登的“喬大壯先生赴告”。升任大隊長。不料內戰爆發,“舊使賊膽悸”的飛將軍,而今卻奉命殺戮國人。長子的遭遇,本已使喬大壯十分痛苦,恰好開封戰役,外間傳言,中共軍隊帶隊攻入開封城的,乃是自己的第三個兒子,而率領“國軍”飛機去轟炸這座城市的,又是自己的長子。“用自己的右手去斫自己左手,這在蔣介石心頭,並不會有什麼了不得的反應;但在一個詩人心頭,卻是一件大刺激”。喬大壯不久聽說自己的三子已在開封被炸死,悲不自勝,乘家人不備,從上海搭車到蘇州太安旅館,寫下遺書,又寫了一首詩——“白劉往往敵曹劉,鄴下江東各獻酬。為此題詩真絕命,瀟瀟暮雨在蘇州”——寄其弟子蔣維菘,於7月2日午夜跳進了蘇州護城河。
6月25日,《新民報》南京版日刊登出了何應欽關於中原戰事的檢討報告、立委們的質詢及何應欽的答複要點,同時登出鄧季惺等立委主張停止轟炸城市的提案。《新民報》這次把婁子捅大了!當天的立法院會議就以“《新民報》泄露秘密會議消息”開鑼。CC分子相菊潭首先出馬,要求嚴追嚴辦泄密之人,眾多CC立委群起附和:有的質問《新民報》的消息是誰供給的(秘密會議不許記者旁聽);有的說親眼看見鄧季惺在會場上做詳細記錄,不是她透露的又是何人?有的主張調閱《新民報》這條新聞的原稿,辨明筆跡;有的指責《新民報》把鄧季惺等嚴禁轟炸城市案登在顯著位置,故意影響士氣民心;還有人登台狂叫:“《新民報》已經兩次泄露立法院秘密了!第一次泄露了財政部長王雲五報告財政情況,這一次又泄露了軍事秘密。”“共產黨的尾巴已伸進了立法院,一定要徹底追查,把潛伏本院的奸類清逐出去!”鄧季惺在四麵楚歌中上台答複,卻被“滾下去!滾下去!”的聲聲嚎叫打斷。支持鄧季惺的立委與CC分子互相詰罵,整個會場鬧成一團。院長孫科隻得用錘子在主席台上大敲大喊休會10分鍾。複會後,鄧季惺還是鎮靜地對所謂《新民報》兩次泄密進行了答辯:“兩次秘密會議消息,各報均有登載,有的比《新民報》還詳。即如何部長報告,《新民報》還略去了一些數字,所不同者《新民報》隻是多了幾位質詢者的姓名和發言紀要而已。何以單獨責備《新民報》?”鄧季惺的答辯又引起會場一片騷動,胡子昂提議組織一個委員會對此事進行調查,意在平息會場的爭吵。CC首腦張道藩聞言,當即表示讚成,趁機溜下主席台。其他CC立委一看陣勢,也不敢再放肆喧鬧了。最後,多數立委通過成立一個“立法院秘密會議消息責任調查委員會”,對《新民報》展開調查,一場鬧劇才草草收場。
雖然調查委員會20天後提出的調查報告證實鄧季惺所言不虛,但蔣介石已無耐心、也無必要等待這一紙調查報告了。如果說在蔣介石60大壽和“膺任”總統時,南京《新民報》刊出《慈禧太後做壽》、《袁世凱當皇帝》等類比嘲諷文章,他還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話,這次刊登鄧季惺等人反對國民黨空軍轟炸城市的提案,已經完全超出了蔣的容忍限度。要知道,在內戰戰場上節節失利的國民黨軍隊,空軍是他們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1948年6月30日,蔣介石不等“立法院秘密會議消息責任調查委員會”的調查報告出來,親自主持官邸會報,判了南京《新民報》的“死刑”。
正如陳銘德、鄧季惺夫婦所言,在“戡亂”的年頭,不是《新民報》更“向左轉”,而是國民黨政府的尺度更狹窄了。如果蔣介石集團的日子好過,未始不可以顯示“寬大”,留著《新民報》作為“民主”的裝飾。問題是他們連連潰敗,而《新民報》的基本態度又不肯改變,最後的決裂就必不可免。“階級鬥爭到了決死關頭,中間派自無容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