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9月,根據董事會決議,《新民報》總管理處在重慶成立,下設稽核、業務、秘書三室和供應部,陳銘德任總經理,羅承烈、張恨水、鄧季惺任協理。總管理處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會計製度重加修訂,貫徹由總管理處集中領導和成、渝兩社獨立核算的精神。總管理處的成立,使報社經營管理進一步資本主義企業化。
抗戰勝利在望,《新民報》公司已經糧草充沛,蓄勢待發。1944年5月,第三次股東大會決定增值增資為1200萬元;1945年3月,為複刊南京版做準備,陳銘德、鄧季惺再次召開股東大會,決定增資為2000萬元;6月,他們另組重慶新聞公司,集資3000萬元,作為上海版的創辦費。他們還把集資款和報社原有積累,買進黃金美鈔存儲,以規避法幣貶值風險。
真正讓陳銘德、鄧季惺感到自豪的是報社人才濟濟,戰將如雲。報社在重慶開辦時,職工隻有八九十人,到抗戰勝利,重慶、成都兩社職工已達300餘人。陳銘德帳下有可以倚重信賴的同鄉摯友、總主筆羅承烈,新聞界名宿“三張一趙”——張友鸞、張恨水、張慧劍、趙超構,重慶新聞界“四大名旦”之一浦熙修,編輯高手程大千、姚蘇鳳,主筆崔心一、方奈何,還有一大批年輕的編輯記者。另外,抗戰時期先後入川的文化界知名人士,如郭沫若、老舍、田漢、夏衍、巴金、葉聖陶、朱自清、洪深、陽翰笙、陳翰伯、黃炎培、陳寅恪、章士釗、徐悲鴻、顧頡剛、吳宓等新朋故交,幾乎被陳銘德羅致無遺,成為《新民報》的作者。其中夏衍還親自主編過重慶《新民報》晚刊的副刊《西方夜譚》,陳翰伯曾擔任重慶版晚刊的副總編輯。如此強大的編采、管理陣容和作者群,放眼當時的民營報館,恐怕隻有《大公報》一家可以媲美。
抗戰勝利前夕,《新民報》管理層就規劃好了戰事結束後報社的發展藍圖:重慶、成都兩社繼續經營,由協理兼總主筆羅承烈負責;協理鄧季惺、副總主筆趙超構負責南京版複刊和上海社的創辦;協理兼主筆張恨水負責創辦北平社,鄧季惺協助籌備;陳銘德在重慶完成調度工作後,將總管理處遷往南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苦撐八年之久的中華民族,終於迎來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按照事先的規劃,陳銘德坐鎮重慶,調兵遣將,指揮同人兵分三路從9月起先後出川:一路是鄧季惺、張友鸞、張慧劍、程大千、鄭拾風和配備的經理、印刷部門人員分乘飛機、輪船赴南京;二路是趙敏恒趙敏恒(1904~1961),江蘇南京人。早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官費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文學院學習,後轉入密蘇裏大學新聞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獲得碩士學位,被留美學生會推舉擔任《中國留學生月報》總編輯。1927年夏回國,擔任北京《英文導報》副總主筆,兼任中國大學教授。1928年8月受聘於英國路透社,先後擔任南京特派員、漢口特派員、中國分社兼重慶分社社長,還曾兼任美聯社駐南京特派員。“九一八”事變後,美國國際新聞社、倫敦每日電訊社、日聯社、朝日新聞社、塔斯社都曾聘他發布新聞。在路透社工作期間,因搶先報道國聯李頓調查團報告、西安事變、開羅會議等事件,享譽國際新聞界。1944年,經英、法去非洲采訪,因在重慶《新民報》連載《倫敦去來》,揭露英國殖民主義者在非洲的殘酷統治,受到路透社指責,憤而辭職。後任重慶《世界日報》總編輯,1945年10月起任上海《新聞報》總編輯,兼任複旦大學新聞係教授。新中國成立後,任複旦大學新聞係采訪與寫作教研組主任。1955年7月因“國際特嫌”受到審查,1961年在江西逝世。周重光等赴上海;三路是張恨水、方奈何等去北平。
《新民報》女管家鄧季惺,在抗戰勝利後一年內“開疆拓土”的氣勢和效率,讓同行驚歎不已:
1945年9月18日,鄧季惺隻身一人從重慶飛抵南京。到南京後,立即將新街口原來的報社社址收回,作為總管理處辦公地址,又租下中山東路一幢樓房,作為報社社址。本來,原計劃張友鸞、鄭拾風是和鄧季惺一起複刊南京版的,可兩人乘船到南京後卻離開了《新民報》,張友鸞帶著鄭拾風去複刊自己的《南京人報》了。鄧季惺硬是克服了種種困難,於1946年元旦在南京出版《新民報》晚刊,這是繼國民黨《中央日報》在南京複刊的第二家報紙。同年10月10日,《新民報》南京版日刊也成功複刊。鄧季惺親任南京社經理,總編輯、采訪部主任分別由曹仲英、浦熙修擔任。
南京版複刊、上海版創辦籌備工作告一段落後,鄧季惺即飛到北平,冒著嚴寒滿城尋找合適的社址,最後以1400兩黃金購得東交民巷瑞金大樓作為北平社社址,還為張恨水買下了一處宅子,供他到京後安頓家小。北平版本來由張恨水負責籌備創辦,可是他攜家帶口,一路輾轉到北平時,已是1946年2月,社址和印刷、辦公設備鄧季惺已經置辦停當,不勞他費心了。1946年4月4日,《新民報》北平版日刊創刊。報紙創刊之日,發行即達四萬多份,一躍而居北平報紙發行之首。
南京《新民報》日刊1946年10
月10日社論《複刊致詞》。上海版的創辦原由趙敏恒主持。趙敏恒到上海,向怡和洋行租下圓明園路50號房屋作為社址後,就參加《新聞報》去了,創刊工作實際上處於停頓狀態。南京諸事稍有頭緒,鄧季惺馬不停蹄趕赴上海,和趙超構一起接手上海版的創刊工作。她幹脆在圓明園路50號樓內為自己安排了一個床鋪,吃住都在這裏,不分晝夜地籌備起來。南京是《新民報》的發祥之地,北平是張恨水的成名之地,《新民報》在這兩個城市複刊、創刊,雖有不少困難,但總體上還比較順利。但是上海人地生疏,報館又多,在這裏開辦一份新報紙,困難和風險可想而知。陳銘德、鄧季惺知難而上,冒險出擊,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第一,因為上海是東方大港、國際市場,中外觀瞻所係,要在國內以至世界報壇上爭取地位,必得在上海取得一席立足地;其次,上海人文薈萃,組稿組畫容易,可以同時供應其它四社七版的需要;再次,便於為其它四社采辦紙張和其它印刷物料。”陳、鄧二人的膽識和戰略眼光,由此可見一斑。1946年5月1日,《新民報》上海版晚刊正式發刊,經理鄧季惺,總主筆趙超構,總編輯程大千。隨著國民政府還都,陳銘德已將總管理處遷到南京。他也來到上海,和同人們一起住在報社,苦撐苦鬥,直到上海《新民報》晚刊的銷路趕上或超過其他晚報後,才返回南京。鄧季惺因身兼南京、上海兩社經理,隻好兩地奔走,在滬寧鐵路的火車上睡覺,對她來說則是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