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立報》社長於右任,“二次革命”失敗後被袁世凱政府捉拿,一度躲到一個名叫“荷花”的青樓女子家裏。他當時身上隻有12塊飯錢,雙方說好隻住半月。誰知後來無法走脫,於右任在這裏又住了五個月,隱姓埋名,看書寫字,沒有再付一個錢。荷花姑娘性情爽直,飲食供應不廢,從不追索房錢。後來,他看到有人常在對麵憑窗窺望,怕有殺身之禍,就在某晚一走了之。20多年後的1935年4月,已是國民政府監察院長的於右任,在滬上名中醫陳存仁等陪同下,微服重遊舊地,一心想尋到荷花姑娘,報答當年的收留之恩。然而物是人非,荷花已不知去向。此事被《晶報》記者俞逸芬獲知,以“於右老花叢訪恩人”為題予以報道。於右任初聞不悅,後來一想,自己確實是來訪舊的,也就釋然,並且還對陳存仁說:“這消息傳開來,也許更容易找到荷花的下落。”
……
抗戰勝利,停辦的報紙複刊,內遷的報紙複員,外地的報紙也進軍“羅馬”。望平街無地容納,各報隻好就近覓址,本來南北走向的報館街變成了東北伸展:《大公報》、《中華時報》、《和平日報》設館於南京路,《中央日報》、《益世報》、《前線日報》比肩於河南路;《正言報》在福州路西頭搶先複刊,《東南日報》在北四川路底的長春路上從容創業;上海《新民報》晚刊租下圓明園路50號怡和洋行房屋作為社址,不少晚報則被擠到了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上。這是廣義上的望平街——無論館址是否設在這條街上,在世人眼裏,它們都屬於望平街。
國民黨要把望平街變成清一色的天下,首先以“附逆”為由,勒令《申報》、《新聞報》停刊整頓,將其改組為官商合營報紙,大權操在陳布雷手中,以潘公展主《申報》,程滄波主《新聞報》,堂而皇之地複業。望平街上曆史最悠久、銷路最大、經濟基礎最穩固的這兩家私營報紙,實際上已成為國民黨的機關報,就連上海《中央日報》也變成“童養媳”了。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在上海的新聞統製,以《申報》、《新聞報》為中心,《中央日報》、《和平日報》乃是外衛;《正言報》、《東南日報》、《前線日報》、《益世報》更是外衛的外衛。然而,民間的《大公報》、《文彙報》、《新民報》、《觀察》周刊,國民黨還是無法強行支配,就連CC派的《東南日報》和第三戰區顧祝同的《前線日報》,由於主持編務的工作人員中不乏思想進步人士,也多少帶著自由主義的色彩。國民黨玩弄伎倆,阻止《新華日報》戰後在上海出版,但共產黨的文化宣傳力量,依然在這座城市暗暗滋長。
當望平街上的報館為白報紙外彙配額爭得頭破血流之時,國民黨軍隊在內戰戰場上正節節敗退。1948年底國民黨經濟防線崩潰、徐蚌會戰慘敗,京滬人心立刻浮動起來,社會上開始流行一個新詞語:“應變”。名為“應變”,實則逃亡。官辦或半官辦報紙,國民黨政府撥有“疏散”、“遷移”款項,應變的行動最為迅速。國民黨中央機關報南京《中央日報》首先遷移到了台北。CC派的《東南日報》有著杭州和上海兩副家當,杭州的輪轉機先拆掉運往台灣,不料搭乘的太平輪在舟山群島附近傾覆,機器和報社當局的大批財富,連同幾位隨行的家屬一起沉入海底。這樣一來,上海《東南日報》的機件,就在員工們的反對之下不能移動了。上海《中央日報》的機件、白報紙和其他財富,與南京《中央日報》不相上下,社長馮有真和國民黨新聞官彭學沛去香港打前站,想在那裏找個新的據點,誰知搭乘的那架飛機在香港上空失事,兩人一同遇難,遷移報館的計劃便受到了阻礙,除了一大批白報紙和印刷原料給幾位高級人員瓜分了去,其他粗重器材都被職工保留了下來,等待共產黨方麵的接收。《申報》、《新聞報》也曾有過南遷香港出版聯合版的打算,但是遭到中下級職工的反對,兩報的幾位大頭目,也就各撈到一大筆現款,遠走高飛了。《前線日報》在台南高雄找到了房子,把印刷機件運去,想在那裏打開新的天地,可是全社職工中隻有四五人願意隨社遷台,報紙也就一直不曾在台灣複刊。
在政治夾縫中艱難求生、試圖探尋“第三條道路”的民間報人,在這一曆史的大變局中,如果不願意離開“父母之邦”而遠走他國,就必須在國共之間作出抉擇:要麼留在大陸支持共產黨新政權,要麼追隨國民黨敗退台灣。《大公報》的王芸生、《文彙報》的徐鑄成、《觀察》周刊的儲安平、《新民報》的陳銘德鄧季惺夫婦,這些曾受國民黨打壓甚至封殺的民間報人,帶著對新時代的憧憬選擇了前者;《世界日報》老板、國民政府立法委員成舍我,在上海得知共產黨接收了自己北平的報館,非常倔強地選擇了後者。曹聚仁則在上海“旁觀”革命一年之後,南下香港,擔當起海峽兩岸的秘密信使。
所有的選擇都合邏輯,所有的結局都有宿因。
1949年5月25日,上海國民黨守軍土崩瓦解,解放軍於夜半攻入市區,一舉占領了市政府。那天晚上,望平街上的《申報》和《新聞報》都在準備出版第二天的報紙,卻估摸不準天亮後的上海市,究竟是屬於國民黨的,還是已經換了主人。《新聞報》主持人頭腦活絡,先編好了國民黨口吻的報紙,澆好了版等待著;等到解放軍到了市中心區,便又改編成共產黨口吻的報紙,以新鮮醒目的字眼做了上海解放的頭條新聞。至於《申報》,中共中央華東局在江蘇丹陽集結、進行接管上海的準備工作時已經決定:進城後迅速將其接收,出版自己的機關報。因此,隨軍入城的新華社工作人員,5月25日晚便進入了漢口路309號申報大樓。5月27日,曆時77年、共出25599號的《申報》終刊。次日,中共中央華東局與上海市委聯合機關報——《解放日報》,以發刊詞《慶祝大上海的解放》,在望平街與讀者見麵。
從此,中國的新聞事業掀開了新的一頁。曾經喧囂激蕩的望平街,成為那一張張發黃新聞紙上的斑駁記憶。
筆花墨香報人魂,百年望平幻風雲。
辛勤檢得蟲魚字,舊夢前塵待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