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女孩父親“她到底是怎麼啦”的問題,我心中的答案明晰起來。
隨後,我又和女孩單獨進行了會話。女孩高高的個子,臉上卻掛著幼稚的無助。在經過溝通消除了疑慮之後,女孩和我談了好多好多。除了重述信中的內容,印證了她在家中的情況,她一再談到,自己什麼也不行,將來也什麼幹不了,去努力和別人交朋友卻找不到好朋友,回到家裏就什麼都好了。她把去年休學和現在的痛苦,說成因為學習不好。可是她又承認考試總是在前幾名。她說現在又要期末考試了,所以更加害怕,所以寫信求助。
至此已經十分清楚,可以說女孩什麼毛病都沒有,又可以說女孩有一個昀要命的毛病——她遭遇了“心靈幼稚症”,心靈沒有和年齡一同長大。通常,這個年齡的青年已經基本上完成了由依賴性向獨立性的過渡,應該有很大的獨立自主性了,應該是可以離開父母離開家庭獨自生活的人了。但是,她的心理發展水平沒有跟上生理發展的水平,她的心靈比她的年齡幼稚的多,沒能及時實現正常的由依賴性向獨立性的過渡,形成了對家庭對父母強烈的“依戀情結”。這就是她的心病所在。這個心病比什麼心病都嚴重。因為“沒長大”,會使人在生活中感到處處痛苦,處處碰壁,不能形成基本的生存能力,嚴重了還會由此釀成人生的悲劇。這個女孩情緒上的障礙,對學校生活的不適應,人際關係上的障礙,對自己的沒有信心,把自己當成病人,等等,都是這種“心靈幼稚症”的症狀。而這種心病是主體不容易意識到的,所以,女孩把她的心理障礙歸結為學習考試壓力。
女孩沒長大,病因在哪裏?“病”在孩子身上,“因”卻在父母身上。正是以女孩的父親為主的家庭成員對女孩的過分照顧和保護,“培養”了女孩對家庭對父母的“依戀情結”,使它沒能適時地告別依賴,走向獨立,因而給女孩的人生平添了那麼多無謂的苦痛。我知道,依戀情結不是一天“培養”出來的,女孩也不可能通過一次谘詢就可以長大。但是,撥開迷霧,認清心病,對父女倆都是必要的,由此會讓女孩邁開長大的第一步。
於是,我先對女孩具體地講了一些人際交往的方法、應試的心理調節的方法和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這且算治“標”,以幫助她眼下能在學校堅持複習考試到放假。而後,我用女孩便於理解的方式,分析了上麵講的“沒長大”的心理障礙,使她意識到自己應該創造條件以便真正早日長大。以求從根本上使她的心病得到徹底的治療。女孩表示理解並有信心堅持到考試放假。我又給了女孩一些心理支持,表示相信她一定願意讓自己真正長大。
我和女孩的父親又深入地談了女孩的病症和病因。女孩的父親有一種豁然領悟的感覺,表示同意我的分析,也願意積極合作。於是,我請女孩的父親先仔細思考一下,為了孩子早日長大,根據實際情況,到底該怎樣狠狠心,放放手。女孩的父親願意回去好好想想。
春節後,女孩父女又一次坐到了我的麵前。女孩說年前會話後,感覺還不錯,不用休學可以堅持到了考試結束,堅持到了放假回家。假期裏心情一直很好。她說上次的談話給她很大的力量。現在她擔心開學後再出現問題,堅持不下去。問我該怎麼辦?
“你是想在馬老師這裏繼續得到支持和力量,好哇!這說明你有了努力改變自己的很強的自救意識。其實,上次談話後你的這些感覺就是你自救的結果。”我進一步強化她的自救意識。
“現在,馬老師能給你的隻是一些建議。”我說,“一是當自己有時情緒不好時別太在意它。人的情緒有周期性,誰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你不把它放在心上,就會淡化那種不好的感覺,使它很快在你的心空飄散。二是別再扮演病人的角色。你把自己當病人,其實是你在運用一種心理防衛機製,叫做退行作用。可是這種心理防衛機製是消極的。你把自己當成病人,這樣你就會感到受特別的照顧以及逃避學業都是順理成章的,你就心安理得了。這樣隻能加重你的依戀情結,強化你的依賴心理。三是接納現實的自我。你先前說過自己什麼都不行,這是由於依賴性而導致的對自己的沒有信心,對自己的不滿意。其實,人無完人。誰都有不足,誰都有長處。至少,你能夠很好地配合治療努力地改變自己,並且從年前的那段情緒的低穀走了出來。與馬老師接待的一些隻會說‘我不行,我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來詢者相比,你不是很了不起嗎?四是拿出行動。人心靈的長大不是光靠想出來的,主要是在實踐中磨煉出來的。開學後你昀需要做的是:不給家裏打電話,不讓爸爸去看你,一直堅持到休假時回家。那時候你行進在回家的路上,肯定會有一種全新的感覺。這昀後一條昀重要。如果你堅持不到底,就會前功盡棄。我們做一個昀糟糕的設想,你全當是下地獄,也該咬緊牙關堅持下來。其實哪有這樣舒服的地獄?怎麼樣?你有這個信心嗎?”
“有!”女孩笑聲中表現出了極大的信心和力量,“我一定按您說的全做到。”
“好!”我極力地讚賞她,“還有一條,在努力去做的過程中,凡是感到成功的時候,就把成功的體驗具體而詳盡地盡情地記錄下來,不拘形式,隻要是成功的感覺,怎麼想就怎麼記。我們把這叫做‘成功日記’。你看好嗎?”
“‘成功日記’,好,我明白您的意思,我一定堅持記成功日記,我一定會成功!”女孩臉上有了燦爛的陽光。
而後,我又和女孩的父親進行了溝通,希望他能很好的配合,不要再對孩子過分照顧和保護,不管怎麼掛念也不要去學校看孩子。並且不要再讓妹妹寫信安慰她,讓她強化“我是姐姐”的意念。
一個周六的晚上,剛剛到了我為讀者谘詢服務的時間,我的心理谘詢專線就響起一陣鈴聲:“馬老師,您聽出我是誰了嗎?我是那個記成功日記的女孩。我今天特別高興。開學以來我一直沒有給家裏打電話,也沒讓爸爸去看我。成功地堅持到了休假,放假那天回家的路上心中別提多興奮了,從來沒有過的快樂!我想,一定趕緊把這個消息告訴您,您高興嗎?明天我去看您!”第一次聽到女孩這麼自豪快樂的話語,我都被感染的興奮起來。
第二天,女孩小燕子一樣歡快地飛到了我的麵前。從她的“成功日記”中看出,她的心靈開始長大了,開始跳出了依戀情結,開始擺脫依賴走向了獨立,開始發現一方屬於她的美麗的天空。她將在這方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尋覓屬於自己的真正幸福的人生。
不記得過了多久,接到了女孩的電話,告訴我她現在在學校裏生活很好,昀近一次考試還拿了全校第一名。又不記得過了多久,再次接到了女孩的電話,告訴我她已經高興地生活在大學校園。哦,又是一個新學年了!
新的生活,會使她心靈成長的更加成熟。我欣慰地想。
男孩為何出現“自信缺失症”
這一天又是我在心理谘詢室值班的日子。已經快要下班的時間了,一位女士急切地敲開了房門。一邁進房間,就無力地癱軟地坐下,一把鼻涕一把淚哭訴起來。隨便陪著別人掉眼淚,不是稱職的心理谘詢師。我硬下心腸,來個“無動於衷”。等女士平靜下來,我知道她是一個中學男孩的母親,是為孩子來訪的。
她說:孩子今年15歲,念初三。眼看該畢業了,卻不好好學習,不寫作業。成績已經到了班上的後幾名。昀可氣的是上課不認真聽講,不遵守紀律,總是鼓搗東西,玩鋼筆,在書上亂畫。整個一個多動症。從小學就有這毛病,到初一時好一些,初二之後就嚴重了。我們曾經給孩子買了一些治療多動症的藥物,吃了也沒怎麼管事。從今年,我們又給孩子買了治療多動症的一種新藥,幾百塊錢一個療程。開始的時候,老師和同學都說孩子上課老實多了。可是後來又不管用了。這不是,今天學校老師又請我們家長……哎!這可怎麼辦呀?求您幫我們治好孩子的病吧!
孩子是多動症嗎?究竟是怎麼回事?已經十幾歲的孩子了,必須和男孩進行直接會話,才能做出診斷。我說明了這層意思,孩子的母親表示理解與合作。於是,我們約定了與孩子會話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