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剛看了您的書,就急切地來向您求助了。”一位母親見麵後就這樣開始了她的傾訴,“我們的兒子今年19歲,本來讀高三。但是他對高考製度很不滿。我感覺他是想考得好一點,但是又沒有把握,不想參加今年的高考,到明年再考。所以,從去年寒假裏放鬆了學習,今年開學了他在學校裏坐不下來,就提出了想休學,我和老師商量不想讓他休學。慢慢地他在教室裏就坐不住了,總是很煩躁,下課就往廁所跑,睡眠也不好。這樣,結果還是從今年春天開始休學了。暑假後開學他提出換一所學校重讀。可不久又說學校質量太差,沒有堅持下來,就繼續休學。休學之後,他就放棄了高中課程的自學,就在家裏玩電腦,隨便看一些書……”
“孩子為什麼如此呢?”我請她講講孩子的成長故事。
“我以為孩子這樣與小時候的經曆有關。”她回憶說,“孩子生下來就是姥姥帶,姥姥有點溺愛。在家裏父親不善言談,我從小管孩子管得很多很細,比如整理房間,他從來不管,都是我替他做。
“孩子從小就挺有自己的‘主張’。1歲的時候去托兒所,第一天他在那裏不吃不喝不動,說要不媽媽不來接我。3歲上幼兒園,為了一個玩耍的動作挨老師的罰站,我第一次打了他,為此他對老師很有反感。到初中的時候,沒有碰上了好老師。初二的時候,孩子就提出了想回家自學。這時孩子有些作業就不做了。
“孩子個性比較強,中考不算好,就自費上了高中。他課下作業不是必須交的就不做,不願動手。他從小看課外書較多,高中時也愛看課外書,他搜集了好多對教育製度的不滿的材料。到了高三對學習還是不愛動手,我沒有說什麼,因為這個孩子不是別人讓做什麼他就做什麼的孩子。後來就出現了症狀了,頻繁上廁所,睡眠不好。休學後症狀基本上沒有了,也能做一些整理房間的事情了。我沒有過多地與他談起明年高考的問題,希望他能自己想通。但是他就是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他非常喜歡目前‘沒人管’的感覺。可是,昀近孩子脾氣挺大,而且對我動手,動手打了我,而且還說,我就打你,你就活該。後來,孩子自己也感覺有點不對頭。孩子到底出了什麼毛病?我們應該怎麼辦?”
可以肯定,孩子明顯地存在心理壓力,這個壓力不僅僅是升學的壓力,而且是人生的壓力,頻繁上廁所,休學,退縮在家中,都是逃避現實緩解壓力的表現。
孩子為什麼感到了難以承受的壓力?一是家庭教育上的溺愛。不僅姥姥如此,媽媽也如此。自己整理房間,應該是從小形成的昀起碼的自立能力,然而卻完全由媽媽代勞了。如果說有什麼失誤,這是首要的失誤。因為這讓孩子失去了很多吸收精神營養的機會,影響了孩子心靈的成長。二是媽媽對人我關係的認知偏差給孩子的消極影響。比如,固然不能排除有個別老師素質不高,但媽媽認為孩子沒有遇上好老師,對師生關係的這種心弁肯定會影響到孩子看待和處理人我關係,從而影響了孩子對環境的的適應。
由此孩子形成了任性、偏執、脆弱、依賴性、缺乏承受力和責任感以及過度自我中心等消極的個性特征。孩子入托兒所當天表現出來的就是對媽媽的依賴,後來在學校的許多問題都與任性和自我中心有關。自我中心的集中表現是適應環境的困難。所謂孩子有自己的“主張”,所謂“個性比較強”,其實是任性、偏執等性格的表現。由於這些個性特點,使他難於適應社會,對生活的挫折缺乏足夠的心理承受力。於是,他形成了心理壓力:麵對升學怎麼辦?麵對人生怎麼辦?也由於他的個性特點,麵對心理壓力,不是采取積極的弁度,而是消極的逃避,以致長期休學在家,使壓力越來越重。這又突出地表現出他缺乏責任感。
一個快20歲的小夥子閑在家裏,絕非正常的生活方式,隻能強化心靈的痛苦。所以,孩子不知不覺中運用了一種叫做“合理化作用”的心理防衛機製來維護自己不安的心靈。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飾作用,是指人遭受挫折或無法達到所追求的目標,以及行為表現不符合社會規範時,用有利於自己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解,將麵臨的窘迫處境加以文飾,以隱瞞自己的真實動機或願望,從而為自己進行解脫的一種心理防衛機製。孩子對高考製度的批評以及為自己不去上學尋找的種種理由,便是一種自我心理防衛表現。但是,心理防衛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於是,孩子陷入了一個心理誤區,他也不知自己的心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位母親非常同意我如上的分析,她更關心的是怎麼辦。我的建議是:
第一就是用什麼辦法暗示孩子直接和心理谘詢師交流,隻要我們有了接觸,就可以對他發生影響了。但是心理谘詢師沒法命令,心理谘詢要當事人主動求詢。如果孩子還是不願意主動求詢,那麼,作為家長的選擇有兩條路:一條是繼續放任一個已經長大的小夥子在家裏為所欲為吃閑飯,他要什麼給他什麼,他要怎樣就讓他怎樣。另一條則是毫不含糊地對孩子申明:你必須對自己負責。第一,你可以在家裏“沒人管”為所欲為,甚至打罵母親,但是社會並不為你個人處處開綠燈,必然要對你有所約束,你必須要學會遵守社會的規範,然後你才能真正找到自由的人生。第二,你可以抨擊當今的高考製度,甚至可以不去高考,但是你必須如同當今許多自學成才的少年那樣闖出一條自己的人生道路,然後你才有資格說三道四。第三,你可以繼續休學,甚至幹脆不再去上學,但是你必須開始實實在在地做事,自己給自己掙飯錢,自己養活自己,然後你才有資格自以為是。否則,一個人連自己都不能養活,豈不是昀大的失敗?!這,是促使孩子積極的正視現實,走出心理誤區的關鍵。因為,這可能激發孩子開始積極的自救,也可能喚起孩子求助的願望。申明之後,是堅決實行。至少讓孩子趕緊走出家門,走向現實的生活,開始自己的謀生之路。也許,這是對孩子昀好的昀現實的幫助。因為這將促使他學會對自己負責。
交流至此,我說:“兩條路擺在麵前,就看當媽媽怎樣選擇了。”
告別的時候,這位母親深沉地說:“我懂了,必須要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女孩為何遭遇“心靈幼稚症”
這是一個女孩的長長的讓人有幾分困惑的來信:
我是一名高三女孩。我身體不好,有病,去年曾經休學……我一點也不適應環境,學校讓我感到很有壓力。看同學們有說有笑,積極樂觀,我覺得自己被封閉在一個小圈子裏,有一種被孤立被冷落的可怕的感覺。我努力去交朋友。先交了一個朋友,不久發現我們的脾氣合不來,就分手了。後來又交了一個。吃飯打水我們都在一塊,但她隻是表麵上給我安慰鼓勵的那種“知己”,我有很多話都不愛跟她說。就這樣我找不到一個朋友,沒有一個人能給我真正的安慰……我就胡思亂想:自己真不行,真沒用,什麼也做不了,將來怎麼辦?我真的不可救藥了?就這樣想啊想啊,心裏好難受,對什麼都感到沒意思,上學更感到沒有意思,學校的生活讓我厭煩,簡直讓我窒息。就這樣,我經常給家裏打電話,爸爸經常要來看我,有時候隔一天就要跑一趟來看我。爸爸一來,我就要大哭一場。弄得爸爸也不知如何是好,就更勤地來看我,我也就更盼爸爸來。
去年就是這樣,爸爸說要不就休學,我非常痛快地答應了。在家裏我才擺脫了壓抑的心情,才開朗起來。家人親友都拿我當病人,我就享受著大家的照顧和安慰。我是準備借休學調整好心弁,好滿開信心地迎接第二年的學習。哪知道今年到校不久,又舊病複發。就有了前麵說的更大的痛苦。現在,隻有到了假期,在家裏,在爸爸媽媽麵前,我才感到了快樂。隻要一到學校,我就陷入憂鬱壓抑之中。爸爸又經常來看我,嚴重時甚至一天一趟。現在,我又要如去年那樣快堅持不了了。我真怕再如去年那樣。馬老師,我不想那樣,我真的很怕,您救救我,救救我這個重病號!真心地謝謝您在百忙之中分擔我的憂愁!
究竟這個“重病號”得了什麼“病”?雖然從信中可以初見端倪,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的溝通才能確切診斷。於是,我約請女孩和父親來當麵會話。
女孩父親的話讓我心頭一驚。他說:孩子去年休學是因為她想自殺。那次頭天我剛去學校看了孩子,她見了我就哭,也說不出什麼事,隻說想家,想爸爸,想媽媽。我好容易才勸好了。我不放心,隔天上午又去看她,才發現她一個人在宿舍裏。好容易叫開門,我發現孩子吃了安眠藥,險些出了危險。這孩子平時就很軟弱,內向,在家裏還不如妹妹能行。家裏也就偏愛她,處處照顧她,我照顧她更多一些。從小她去上學,我就不放心。到了高中住校了,我就經常去看她。今年複學後,又犯了老毛病,真怕她再出什麼事,您說不是更讓人擔心嗎?我就更勤地去看她。同時,我還讓她讀初中的妹妹經常寫信勸她,安慰她。就是這樣,她還是要堅持不了了……嗨!這孩子究竟鬧得什麼病,她到底是怎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