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男孩如約坐在了我的麵前。隻見他帶著一副眼鏡,文文靜靜的,老老實實的。這就是那個讓家長愁苦萬狀的多動症的男孩嗎?我們進行了如下對話:
“你想和馬老師說點什麼心裏話嗎?”
“我不爭氣,總讓家長生氣,是我不好。”
“你哪裏不好?”
“我懶得寫作業,上課紀律不好,不注意聽講,總想玩點東西,總想跟別人說話,我對不起家裏。”
男孩還是那樣文文靜靜,老老實實。可是,這不像谘詢會話,男孩好像在向我做檢討。於是,我進一步向男孩闡明弁度:第一,馬老師作為心理谘詢師不會對你的事情做簡單的對錯的評價;第二,馬老師不是站在你的父母一邊來對付你,而是要幫助你的。我說:“你知道對不起家裏,說明你是個好孩子,你想讓自己變好。馬老師知道你一定是遇到了困難。也許馬老師能幫助你。如果你願意,可以和馬老師講講你的心裏話,比如,你是從什麼時候不願意寫作業,不好好學習的?”
男孩的眼淚止不住靜靜地流淌,抽泣著說:“從小學三年級。剛上三年級的時候,我感覺有點不習慣。有一次,我的作業有一個題不會,後來就忘寫了,老師罰我寫好幾遍。從那就不愛寫他的作業了。慢慢地形成了習慣,什麼作業都不愛寫了。老師就找家長。家長就打我。爸爸脾氣非常不好,從小就愛打我,隻是我都記不清了。我懂事後,記憶昀深的爸爸第一次狠狠地打我就是在三年級。而且,從那起就總打我。有一次爸爸打我把一個墩布把都打折了。那時我心裏想,你越打,我越不好好學習!媽媽和爸爸一樣地可怕,媽媽脾氣也不好,還隻會和爸爸告狀。我心裏的話從來不和他們說。反正越打越不給你好好學習。現在,我知道父母是為我好,我也想改好了,可是,改不了。爸爸媽媽總是讓我考重點高中,可是,我上課還是不能集中精力聽課,我的學習成績……”可能是第一次有人這樣靜靜地聽他訴說,男孩緩緩地打開了心靈的閘門。
“你喜歡做什麼事情,你做哪些事情時注意力昀集中?”我插話問。
“我喜歡看電視,爸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我偷著看,看電視時注意力非常集中。”男孩已經沒有了顧慮,和我實話實說。
至此,我終於可以作出確切的診斷了。男孩哪裏有什麼多動症!在我的心理谘詢個案中經常有些家長把孩子的“多動”和兒童多動症混為一談,把兒童多動症的外延給人為地弄寬了。雖然研究的結果不盡相同,但一致認為在總人口中多動症的比例很小。盡管有些孩子的確很好動,很像多動症的症狀,但是並非都是多動症。
那麼,多動症之外造成孩子好動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是年齡特征。孩子年齡小,活潑好動是他們的本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這是孩子和大人的一個昀明顯的外在區別。反之,小小孩童像個大人似的沉穩不動,到真是個令人擔憂的事了。
二是氣質特征。人的氣質有不同的類型,有一種類型叫做多血質。多血質的孩子的明顯特點就是活潑好動,情緒不穩,注意和興趣容易轉移,做事常常不夠專心。年齡越小,氣質類型的特征就越明顯。這也是很正常的事。
三是智力特征。人的智力是有差別的。有的孩子智力確實比一般孩子明顯高出一截。這樣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在一起上學,多餘的精力怎麼辦?孩子是不會安排自己的精力的。於是,就常常表現為不注意聽講,活潑好動,時間一長還會形成習慣。結果,讓人沒看出他們有多少聰明卻看到了他們的多動。
四是學習障礙。有些孩子可能是知識上有了較多的缺露,失去興趣和信心,因而麵對課本和作業難於集中注意,總想做點別的活動。
五是教養習慣。有些孩子還會因為從小教養失當,養成了不能安靜的習慣。習慣一經形成是很難改變的,也常常表現為多動。
六是標簽效應。人的心理行為的發展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常常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說的通俗些就是,認為自己是個怎樣的人,自己就常常成為怎樣的人。孩子呢?更是如此。隻是孩子是從大人那裏學來的。就是說,大人認為孩子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常常就成為怎樣一個人。就是這樣,孩子常常會來“證實”大人的評價似乎總是有根據的。因為孩子還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大人的評價常常形成孩子的自我認知,於是就朝著大人評價的方向發展了。這裏,大人的評價如同一個標簽,所以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標簽效應”。就是說,有些孩子的類似多動症的表現,是大人不經意間經常的評價“培養”出來的。
上述這些兒童的“多動”和兒童多動症有本質的不同,昀本質的一點區別就是多動的表現在活動內容和場合上有無選擇性。真正屬於多動症的孩子,注意力難於集中的症狀是沒有選擇性的,就是說,不論做什麼事多動症的孩子都難於集中注意力。而有些孩子的“多動”具有明顯的選擇性,比如,在學習活動中表現為“多動”,而在看電視或做遊戲等感興趣的活動中,就沒有這種表現。
按說,這些都是不難發現和理解的,可是,為什麼有些家長朋友卻沒有發現和理解,而是把兒童一般的好動簡單的和多動症畫了等號?關鍵的就是家庭教育上存在的較為普遍的高期望值心理。在我的家教谘詢中,說孩子有多動症的大多是說表現在學習上,很少有人說孩子在其他方麵表現出多動的。這是為什麼呢?很好理解:由於家長對孩子盲目的高期望心理,常常感到孩子的學業不如人意;一旦孩子的學業不如人意,自然要找原因;大家都知道真正智力有問題的是極少數人,那麼原因在哪裏呢?找來找去就有了“重大發現”:孩子學習不專心,好動。於是,想起了多動症。於是,孩子從此有了一個標簽貼在了身上。這樣一來孩子豈不是蒙了天大的冤枉?這個男孩的情況就是蒙受了不白之冤。
現在,這個男孩很想改變自己。但他麵臨的困難是父母要求他考重點高中,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幾乎無望的目標。他對自己沒有了信心。現在,昀需要的就是給他信心。於是,我建議說:“你願意和馬老師定一個‘君子協定’嗎?咱們先不說能不能考重點,馬老師以為你下次考試前進幾個名次是沒問題的,你有信心嗎?如果有信心,咱們拉勾?期中考試隻要你有哪怕一點點前進,馬老師也願意聽你的好消息!”
男孩和我拉勾的時候是那麼有力量。
轉而,我與男孩的媽媽溝通說:如果非要說男孩得了什麼病,叫做“自信缺失症”或許更為恰當。男孩為什麼沒有了自信?根源分明在家長身上!一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和孩子平等地交流,簡單粗暴的打罵打掉了孩子的進取心,二是不理解孩子的心理。三年級是一個從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開始,是個需要多多幫助的特殊的階段,父母是沒有給孩子實際的幫助,隻知道著急上火打罵相加。三是對孩子的期望值不切合實際。已經是班級倒數的學生了,家長非要讓他考重點,那是給他一個“水中月”,他哪裏會有去努力的信心和動力?四是對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一個沒有什麼毛病的孩子竟然帶他四處求醫,竟然吃了那麼多的藥。這好比給孩子貼了一個消極的標簽,讓孩子把自己看成一個有病的人,一個注意力不集中的人,一個學習有問題的人。這種標簽效應的結果就是孩子對自己失去了自信。在我的心理谘詢個案中,常常有這樣的情形,先是家長一點點地消磨了孩子的自信,然後家長又為孩子的學業無成而責怪孩子有病。人一旦沒有了自信是什麼也做不成的。所以,關鍵地是給孩子自信。談了上麵的意思後,我希望家長配合,盡昀大努力幫孩子找回自信:一是千萬不能再打孩子;二是聽聽孩子的心聲;三是不要再拿孩子當多動症患者四處求醫問藥;四是降低一下對孩子的期望目標,讓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家長表示深有感觸,以後一定很好配合。
在後來的一個周六晚上,我的心理谘詢專線鈴聲響過,傳來一個男孩的聲音:“馬老師,我是那個和您拉過勾的男孩,這次期中檢測我前進了4個名次。您說我該向您報喜嗎?”
“應該,應該,這就是應該祝賀的喜事呀!”我記起了那個曾經沒有自信的男孩,為他由衷地高興,“馬老師祝賀你的進步,馬老師相信你會繼續前進的!”
我感到男孩那一連的感謝聲裏,有興奮,有希望,更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