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隊長設家宴歡迎我們,請來許多當年的老工人,這些老工人都是部隊複員軍人,至今保留著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說起話來一套套。他們的孩子可不像他們,都不肯割膠,現在的膠工大部分是請來的民工。日子那麼艱難,可是當老工人聽說我們懷念吃木薯的日子,恨不得把地裏的木薯全部給我們挖出來。裝了滿滿一袋木薯、滿滿一袋花生,才放我們離去。
探尋
海南島自1968年起共去了約9萬知青,以後陸續招工、上學、病退回城,差不多已全部離開了農場。但還是有極少數知青因各種原因留在海南紮下了根,據後來在海口市農墾局打聽,現在留在海南島的知青還有數十人。
千方百計打聽之下,中建農場果然有一個留到現在的廣州知青,仍在連隊做工人。我要去采訪她,場部執意要用車送我到她所在的17隊。
17隊是中建農場的“模範村”,場部投放了數十萬元平整土地,蓋樓起房、規劃綠化,是一個“對外開放”的窗口。
唯一的留守知青叫鄧雪好,今年47歲,曬得黑黝黝的。不知道連隊為什麼不安排這絕無僅有的廣州知青住得好一點,一排排粉飾得雪白的瓦房竟然沒一間房屬於鄧雪好。我們執意要參觀她的住房,她大方爽朗地帶我們去。
開鎖進門,她的家令我們嚇一跳——這房比我們當年住的知青房還差10倍,低矮的木屋要彎腰才能進入,約10平方米的空間一覽無遺,沒有任何財產,床上堆著些破衣服之類,鎖門也是多餘。旁邊就是豬欄,裏頭養著豬,風吹過,味道濃烈。
對她目前的處境,我們很同情甚至有點不好意思,生怕她麵對我們會打破心理平衡。她很坦然的樣子,當著我們的麵責備隊領導不讓她退休。原來,退休後有200元退休金(其實已經半年發不出),現在她隻有每月60元的生活費。她的丈夫是廣西農村人,比她大7歲,也每月領60元的生活費,據說是照顧廣州知青才有這60元。兩人成家後生了兩個女兒,20多歲了。女兒可不願守著這個窮家,都到了廣州打工。鄧雪好說自己退休後就回廣州和女兒團聚。現在夫婦倆承包魚塘、養豬、種花生。
她說她是被騙上島的。當年,她的哥哥已去了農村,居委說若她去海南島,她的弟弟就不必下鄉。聽信這話,她才願意離開廣州到海南島安家落戶,但結果她的弟弟並沒因此留在廣州,同樣也被分配到農村。現在自己已在海南安下了家,要回廣州又沒處住,戶口又難調入廣州,工作也準找,兩個女兒生活費都無著落。思前想後,她隻好斷了回廣州的念頭,一心一意和丈夫在農場紮根。現在就是等著退休的那一天,為了每月60元的生活補貼,她不舍得辭職。
留在海南島的廣州知青,絕大部分是沒辦法調回來的人,或不知調回廣州後如何安置住地、工作。他們是知青中最無奈的一群。他們的神經已經麻木,但內心深處又何嚐不為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曆而悲歎呢。
當然也有例外,在海南農墾局留守的知青可沒人認為他們“倒黴”。海口市的建設日新月異,在這個日趨現代化的海濱城市生活,不比任何城市差。比起在廣州“下崗”的知青,這些在海南農墾局留守的知青甚至令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