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苗族風情(1 / 1)

陳啟昌中坤農場(六師四團)

1968年尾到了中坤農場奮鬥隊後,因我能鋤會挑,而且還露了一手編織竹籮藤筐的手藝,深得隊裏領導和老工人的賞識。

1969年頭的“積極分子”表彰大會,我還稀裏糊塗地當了一回知青列席代表。當時還有一位海口的女知青,早已不記得她的名字了。因那時“男女授受不親”,每當開會時相碰她那含電的眼神,我就會急忙扭轉頭,不敢相望。幾天的大會相處,竟沒敢跟她說過一句話,那時並不知“情”為何物。至今,她那默默的眼神,仍會在我的心靈裏悠蕩!

1969年的春節,我們的老隊長(海南那大人),還有書記,帶著我到黎村苗寨和村裏的幹部一起過節,第二天還要請他們回訪。這是當時的政治任務,叫“搞好場民關係”。當時奮鬥隊附近有一個黎族村莊,還有一個苗族村寨,第一天去黎村,第二天去苗寨,還是傍晚去的。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和黎族苗族同胞一起過年、喝酒、吃飯,以後每年的春節,我都是和老隊長還有指導員一起,進行每年一次的例行互訪。

到了1969年下半年,建新連隊,我就跟著老隊長到了臨江隊。在我們的住地不遠,有個苗族的村寨,名叫合水村,距離不過十分鍾的路程,可謂是近鄰。一來二去,我和苗寨的同胞也很熟悉了,苗族同胞的為人非常友善,無論什麼時候相遇,他們都是笑口相迎。他們勤勞,樸實,勇敢,開朗,雖然還是刀耕火種,平時生活靠上山打獵,挖山薯,采野菜,還在山間和山坡上種少量的水稻田、早稻、木薯。生活雖然清苦,但他們卻世代平靜、安逸、快樂地生活著,特別是寨中的男女小孩子,除了上學,整天嬉鬧、唱歌、玩耍,笑聲不停。可別小看了這個小苗寨,寨裏還有一間不錯的小學校呢,附近幾個苗寨的孩子都在這裏上學,有二十幾個學生,分幾個年級,老師還是漢族人呢。

合水村裏還有一位當年南坤公社有名的人物,他是公社的民兵營長,一位和我同齡的壯實憨厚的苗族小夥子,他是我的苗族好朋友。他勇敢開朗,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沒有語言障礙,我倆很講得來,我在他家裏吃過不少山珍野味呢,他也是我的小茅屋裏的常客。

記得1970年我第一次回廣州探家,他知道後,就叫我幫他們寨裏的女人們帶些彩色的絲線回來,因苗族服飾都要用各色絲線繡出各種圖案,當年跑幾十公裏到屯昌縣城都很難買到。我探家回去後,就把在廣州買到的一大堆各色絲線,送給了她們,直把一幫苗族婦女高興得又笑又叫,這情形,至今我還曆曆在目。為她們做了一點小事,竟然把她們高興成那樣,別提我心裏多高興了!

有一年的“三月三”,剛好那天休息,我照例像往常一樣,手提鋒利的大砍刀,進行我的甜蜜之旅,要到苗寨的後山上去找“蜜蜂窩”(其他地方都被我找光了)。遠遠的,我就聽見密林裏傳來了苗族青年男女的對歌聲,那是他們正在談情說愛的歡歌。我好奇地走過去看個究竟,原來在寨後的小山上,隔著中間一條小山道,十多個苗族青年男女各一邊,半遮半掩地在樹後你唱一句,我和一聲,嘻嘻哈哈,吵吵鬧鬧,直看得我也齜牙咧嘴,哈哈大笑。他們一班男女見我過來,幾個小夥子過來把我往小路中間一推,接著幾個苗族姑娘跑到我身後,左躲右藏,這邊嘻嘻,那邊又哈哈,競把我葫蘆也耍玩了一番。想不到我當年還能享受到苗族青年男女“三月三”的一番風情,心裏真比吃了蜜糖還甜!

幾十年過去了,翻看隊友網上發的照片,好像沒見今日苗寨新貌,不免有些遺憾!

等到明年股市熱過,我定來它一次回味之旅!臨江的朋友,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