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巴爾紮克的貧窮,還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小故事:一天夜裏,一個小偷鑽進了巴爾紮克的房間,在他的書房裏亂摸。巴爾紮克被響聲驚醒,他悄悄地爬起來點亮蠟燭,然後十分平靜地微笑著對那個一臉驚慌的窮小子說:“親愛的,別找了,我白天都不能在這書房裏找到錢,現在天黑了你更別想找到啦!”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巴爾紮克的良好心態,他並沒有因為沒有金錢而苦惱。
當一個人麵臨金錢考驗的時候,他的個性就會顯現出來,是貪婪,還是豁達。常言道,欲速則不達,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隻為錢而活著,有的時候卻很難得到它。這就好比藝術,一心為了金錢而從事藝術工作的人,往往有所成就的並不多;反而是那些把它當成一種興趣愛好,並不希望靠它賺錢的人,最後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一個歐洲觀光團來到一個叫亞米尼亞的原始部落,部落裏有一位老爺爺專做草編。他的草編非常精致,一位法國商人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商人想,要是將這些草編運到法國,巴黎的女人肯定喜歡!想到這裏,商人問這位老者:“這些草編多少錢一件?”
“10比索。”老爺爺回答。
“天那!這麼便宜!”商人欣喜若狂。“假如我買10萬個一模一樣的草帽和10萬個一模一樣的草籃,那麼多少錢一件呢?”商人還想把價錢再往下壓一點,這樣就可以賺到更多錢了。“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得20比索一件!”老爺爺不動聲色地回答道。
“什麼?”商人幾乎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這是為什麼?”
“為什麼?”老爺爺生氣地說:“做10萬件一模一樣的草帽和10萬件一模一樣的草籃,我就做不了其他任何事情,它會讓我乏味死的!”
麵對生活,我們也許會有許多困惑,心想隻要擁有了金錢,就可以擁有權利、美色、名利……於是,我們被它牽引著腳步,漸漸背離了生活的本來意義。其實,有時候你得靜下心來認真地想一想,在一個人的生命裏,還有什麼比自由的心靈更重要呢?
哈佛學子認為,一個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他會明白,活著並不是為了賺錢,生活中還有很多更重要的東西。如果讓賺錢本身將生活填得滿滿當當,容不下其他,即使有再多的錢,生活也不會過得幸福。真正具備生活智慧的人不是苦行僧,雖然會追逐財富和享受,但他們永遠都不會做金錢的奴隸。
我們說,情感無價、青春無價、健康無價、生命無價……無價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所以,不要一味地為了金錢,而失去了生命的意義。學會駕馭財富吧,不要做金錢的奴隸;學會享受生活吧,讓你的生命更有意義。
改掉揮霍金錢的習慣
想買件襯衣,價錢降下來了,你正在考慮到底要不要買它!買輛汽車吧?現在購買優惠2萬元……
我們都曾經站在這種該不該消費的十字路口不下數百次,而當我們終於決定要去買某件東西時,總會有“是不是還有更好的方法來花這筆錢”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不太明顯,而且是下意識誤解的,卻常會破壞獲得東西、或是享受那項服務時所得到的樂趣。更糟糕的是,買下這東西後,就讓我們口袋空空,這筆錢或許原本可讓我們用來做更好的消費、儲蓄或投資呢!
那麼,我們怎樣做才能避免揮霍金錢的習慣呢?一個解決的辦法,就是以積極的態度來用錢,從而取代消極的態度,或隻是一味想要戒除壞習慣所采用的種種徒勞無功的方法(就像一味地要求吸煙者或減肥者不去吸煙或不去吃東西一樣)。聖地牙哥國家理財教育中心提出了“選擇性消費”的觀念,就像上述情況,你不應該對自己說:“我該不該買這東西?”而應該問:“這東西值的價錢,是不是在我這個月花錢的預算金額內?是否正是我所能花的錢?”換句話說,你要問問自己,到底多麼想花這筆錢來買這東西,而不僅僅是問自己能不能花這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