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應該花這筆錢”——是理財專家所謂的“消極的輸入”,因為它是消極的訊息,容易被忽略,這也是人類的心理。然而積極的輸入會迫使我們合理化自己的購買行為,如“這東西顏色很漂亮”、“這東西正在打折”和“我真的很想要這件東西”等的說法,就是一些很普遍的例子。
其實,若透過選擇性的消費,你想要花錢的本能還是能夠得到滿足的。這就像一個正在減肥的人必須減少卡路裏的攝取,但每天卻又可以吃一點冰淇淋一樣,你不必試著去完全改變生活方式,而且也不必強迫自己克服心理上的排斥感。
千萬不要以為選擇性消費很簡單,其實它並不簡單,它需要不斷的練習。給自己一些選擇,先列出物品的優先順序,然後再列出一個購物清單(當我們去超市時會列出清單,為什麼買其他東西時不會如此?)。問問自己,用同樣的金額,還可以購買哪些東西?至少去比較3個不同商品的價格、服務和品質,你將看到會有什麼事情發生?你的消費是可以掌控的,無視於習慣、衝動或者是廣告,你將能夠購買真正想要的東西。如果養成了這個習慣,能夠聰明地消費並存下所省下來的錢,也可能成為富翁。
在你還沒有養成選擇性消費的習慣時,必須先知道怎麼處理你的金錢。通常在人們還沒改變消費習慣之前,是不會開始儲蓄的。除非你能增加所得,否則多存一點,就必須少花一點。為了養成選擇性消費的習慣,首先要改變以下6個錯誤的消費習慣:
(1)衝動的消費
你是不是一個衝動的消費者?如果是,那必須先來算算這個習慣的成本。試想如果每一周都衝動的買個價值150元的東西,一年下來得花7800元。當然,偶爾還是要慰勞一下自己,但也不要太過分。如果經常有人陪著購物,並且還鼓勵你去買超過預算的東西,那麼,最好還是自己一個人去購物。
(2)消費的時間不恰當
買剛剛才送到商店裏的衣服或當季的貨品,是很昂貴的。事實上不久後,價錢就會降下來,特別是在銷售情形不佳的季節裏。其實可以等到新產品(如計算機、電腦和電子設備等)開始降價時再買,替自己省下一些錢。
(3)購買愛情或權力
有些人將愛情和花錢視為相等的事,這是錯誤的想法。每當他們因為忽略了他人而有罪惡感,就會去買貴重的東西來顯示自己的關心;有些人則會以花錢作為武器,排解自己的壓力或沮喪的心情,譬如說,他們如果對另一半發脾氣,就會跑到最近的購物中心去大肆消費,以作為一種懲罰。
(4)買“錯”了東西
購物貨比三家可以省錢,如果你想要買家用器具,參考一下《消費者報導》之類的刊物,其中有各種品牌、型號和等級的說明介紹。有些超市自營商品的品質,事實上和某些名牌是同質品,因為他們都是由同一家製造商所製造的。
(5)買個方便
省時的速食代價不菲。比如說,一個知名品牌的冷凍麵條,要比同樣份量的一般麵條貴上2到5倍的價錢。為了省時和省錢,最好煮了一批後,將剩下來的冷凍起來。另外,便利商店的東西也是比較貴的,因為它們的貨物加成費用比超級市場裏的加成高。如果經常在便利商店購物,一年下來,兩者的消費金額相差可能有數百元之多。
(6)買個身份地位
信用卡的使用方便,常會使人立即當場就購買商品或服務;有些人在和朋友或親戚比較物質生活時,會昏了頭。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金錢和占有就等於成功。追求身份地位的人,會去買較貴、較好的東西,要靠住宅坪數的大小或者是衣服的品牌標簽,來證明他們比別人更成功。
與他人一起分享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