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良好的心理調節能防止高血壓(1 / 3)

高血壓是指在靜息狀態下動脈收縮壓、舒張壓增高,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謝紊亂以及心、腦、腎和視網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以器官重塑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實踐表明,高血壓除了和遺傳、疾病、藥物等因素有關外,更和人的心理狀況有關。那麼高血壓和心理狀態究竟有何關係呢?我們老年人應該如何通過心理調節來防止高血壓呢?

1、了解心理問題與高血壓

高血壓是我們老年人常見的一種疾病,它常常會引發許多老年疾病,從而嚴重影響我們老年人的健康、長壽等生活質量。

在19世紀以前,高血壓病一直被人們看成是普通的身體疾病,認為它的發病與心理因素無關。從19世紀初至20世紀末,隨著醫學和心理學的發展,人們逐步認識到,身體的疾病往往與心理的因素和社會適應的程度有關,高血壓是一種身心疾病。它的發生除飲食習慣、環境、遺傳等因素外,心理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

例如一個人突然遇到危險時,驚恐萬分,心跳加快,血壓驟升,麵色蒼白,手腳冰冷,故不少文學家常用不寒而栗、心驚肉跳等字眼來描寫這一現象。

從生理學的角度看,這是生理反應引起的全身應激反應,即心血管係統在神經係統的調節下,通過腎上腺皮質和髓質分泌的腎上腺素類物質增加,使全身血液重新進行分配,以應付在危險狀態時主要髒器對供血的需要。如心、腦、骨骼肌等器官的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皮膚等部位的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這是正常的生理過程,是應付危急時,需要進行激烈的體力和腦力活動所必需的。

當危險消除後,這一過程隨即恢複,人體也就恢複到原來的狀態。如果由於某種社會原因,一個人經常遭受強烈的精神刺激,心理一直處於一種緊張狀態,天長日久,正常生理過程就會轉變成異常的病理生理過程,而引起高血壓病。

有關資料證明,戰時的戰場指揮員和戰鬥員,平時的飛機駕駛員、消防隊員、報務員及醫院的麻醉師等,由於精神高度緊張,高血壓的發病率較高。

研究還發現,生活在簡單而安定的原始社會中的人,血壓都偏低,且不隨年齡的增加而升高。太平洋的所羅門群島,巴西北部的赤道熱帶雨林地區等偏僻角落,當地居民都未遭受高血壓病的侵擾。這些地區的土著居民幾乎沒有高血壓病患者,他們的血壓也不像大多數人那樣隨年齡增長而升高。但同一種族的人遷入環境緊張的工業化城市後,血壓就明顯升高了。

綜上所述,強烈的焦慮、緊張、刺激、憤怒以及壓抑等心理因素,是高血壓的主要誘因,也是使波動性高血壓轉變為持續性高血壓而病情加重的原因。

2、認識高血壓對心理的影響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是我們老年人的多發病、常見病。高血壓病一般分為三期,且無論哪一期高血壓,都會對老年人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

第一期高血壓時,病人的血壓波動很大,忽高忽低,而病人的情緒往往隨著血壓的波動而變化,容易激動,愛發脾氣,中醫所說的“肝陽上亢”、“肝陽偏盛”,表現為頭痛、失眠等症狀導致的不舒服影響了情緒。

第二期高血壓時,病人的血壓大部分時間處於較高水平,雖然血壓波動不如第一期明顯,但卻出現了心、腦、腎等髒器的並發症,如左心室肥大、心電圖異常、眼底改變及蛋白尿等。隨著高血壓病的進展,不適的症狀越來越多如心悸、頭痛加重等,這些都可能使病人的心理負擔日益加重,情緒更加不穩定,更加急躁、易怒、易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