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一種最常見的心髒病,是指因冠狀動脈狹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機能障礙和(或)器質性病變,故又稱缺血性心髒病。
醫學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尤其是急躁等情緒是引發冠心病的重要原因。那麼冠心病與心理有哪些關係呢?我們老年人應該如何從心理上預防和治療冠心病呢?
1、了解心理問題是誘因
冠心病是目前最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之一。對人類的健康危害日益加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冠心病發生率逐年上升,成為繼腫瘤之後的第二大疾病死亡原因。
冠心病的症狀表現為胸腔中央發生一種壓榨性的疼痛,並可遷延至頸、頷、手臂、後背及胃部。發作的其他可能症狀有眩暈、氣促、出汗、寒顫、惡心及昏厥。嚴重患者可能因為心力衰竭而死亡。
國內外醫學研究發現,冠心病的發病與長期或強烈的刺激有關。從心理學角度看,刺激是個人在特定的情景中被引發出來的具有較高激動水平或持續緊張的情緒狀態。
在刺激狀態下,人體機體產生一係列植物神經內分泌反應,歸納為:交感神經活動加強,腎上腺髓質分泌的兒茶酚胺大量增加,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呼吸頻率增快,心跳加速,新陳代謝增高。這是機體的保護反應。
但持久或過度的應激反應,不但可使機體內部的能量耗竭,而且可產生持久而嚴重的植物神經功能改變,從而產生相應的內髒器質性病變,如冠狀動脈痙攣、血壓持續升高、心跳過速、心髒負荷過重等,均為冠心病的發生提供了誘因。
心理學研究證實,心理因素與冠心病的發生有很大關係。其心理個性特征表現為兩種:
(1)外向不穩定型
他們表現為有雄心壯誌,抱負很大,競爭心很強,為工作成就而努力奮鬥,敢於承擔責任,辦事效率高,反應靈敏,常常感到時間不夠,有壓力,缺乏耐心,活動迅速等。
(2)內向不穩定型
他們表現思想情感不易暴露,常常逃避矛盾,過於自我保護,比較固執、耿直、多疑、自卑及有不安全感等。這兩種性格都伴有特殊嗜好,如大量吸煙、喝酒、喜食甜食、食量偏大等。
雖然這兩種性格的病人個性表現不一樣,但這兩種個性特征的人,都易使病人處於受威脅狀態。也就是他們常常處於緊張狀態,長期下去就成為高血壓及冠心病的誘因。
2、認識患病後的心理特征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著病情發展,尤其是在心肌梗死發病階段,當胸痛發作產生瀕死感時,又多有緊張、焦慮、抑鬱和壓抑情緒,從而加重病情,所以冠心病患者的心理護理在疾病恢複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1)心理緊張焦慮
多見於初次發病患者。有90%以上冠心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心理,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症狀,如失眠、多夢易醒、極度恐懼、煩躁、易怒、自卑、情緒低落、神經過敏等,其中出現中度以上焦慮症狀的占90%。
焦慮的原因多因起病較急,症狀重,缺乏思想準備;對疾病知識的了解缺乏;疼痛引起的瀕死感以及沒有親人陪伴或經濟壓力等,使患者產生強烈的緊張、恐懼和焦慮心理。
(2)心理抑鬱消極
多見於再發性心肌梗死、反複心衰發作、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這類患者往往因病情反複發作,藥物療效差,對疾病的恢複失去信心,總感到身體不適,表現為抑鬱、悲觀、愁眉不展,對人冷漠。
(3)心理安定積極
此類多見於病情較輕反複發作且有一定自護知識的患者。這類患者情緒相對穩定,對疾病有所了解,因掌握了一些常用治療方法,故能積極配合治療,但希望有更好的辦法來防治疾病,以便恢複正常生活和工作。
(4)心理敏感多疑
這類患者對冠心病懼怕,堅信自己有病而且很嚴重,有時甚至把書上的症狀想象成自己的症狀,稍有不適就認為是病情加重,把一過性的頭痛、牙痛、肩背痛、右側胸痛均看成是心絞痛發作,並十分注意觀察家屬和醫護人員對其疾病的態度,懷疑對他隱瞞了疾病的嚴重程度,或者是擔心醫護人員能否給予精心治療等,因此整日臥床不起,依賴性強,導致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5)心理盲目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