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美國波士頓的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在不發生心肌梗死等心髒病的情況下,情緒波動能通過引起心室纖維性顫動而使人突然死亡。這些情緒波動包括憤怒、極度沮喪、恐怖,由期待而引起的激動及悲痛等。
現實生活中也常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況,一些身體原本很強壯的老朋友、老同事,突然就去世了。這種強壯老年人的突然離去,給很多老年人帶來了心理陰影。
那麼強健老年人猝死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老年人該如何預防猝死呢?
1、認識心理問題與猝死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猝死是指急性症狀發生後即刻或者情況24小時內發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數學者傾向於將猝死的時間限定在發病一小時內。
引起猝死的原因很多。心血管疾病晚期出現心力衰竭的病人猝死的發生率高,其次是由冠心病引起的心肌梗死,其致死率僅次於心力衰竭。心衰、心梗病人,特別是有心髒功能不全的病人,猝死的發生率比普通人的發病率高5倍至10倍。
除了疾病以外,心理問題,尤其是情緒的波動常常是引起猝死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多老年人也許都聽過評書《說嶽全傳》,評書裏講到了“虎騎龍背,氣死兀術,笑死牛皋”的故事。
同樣,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因精神因素、情緒劇變而猝然死亡者,是不乏其人的。那麼,精神、情緒是怎樣引起急性死亡的呢?心理因素是通過什麼途徑而造成這樣嚴重的生理劇變呢?
麵對這樣一個複雜的生命之謎,許多醫學家和心理學家,正在從事這方麵的研究。美國的喬治·恩格爾教授對國情緒變化突然致死的275例病人進行了分析,發現他們多與以下四類情緒有關。一是過於傷感,悲哀而死;二是劇烈爭吵,相互攻擊;三是失敗絕望,難以生存;四是狂歡激動,樂極生悲。
學者們研究發現,這種突然死亡還與一種名叫兒茶酚胺的分泌物有關。兒茶酚胺是神經傳遞信息的一種介質,主要由腎上腺所分泌,又受大腦和整個神經係統的控製。當情緒激動,過度緊張或劇烈運動時,兒茶酚胺分泌急劇增加,引起心肌的點狀壞死,觸發血液內血小板凝集而形成栓子,阻塞冠狀動脈而致心髒本身供血障礙,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誘發心律失常而引起心髒驟停。
另外,當受到突然劇烈的刺激時,抑製心髒活動的迷走神經張力過高,也會抑製心血管係統的活動,甚至使心跳停止。如果一個精神狀態比較脆弱的人,原來就存在著某種潛在的心髒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病、心肌炎、心律紊亂等,則更易受到情緒的影響,難以承受巨大的精神刺激而造成猝死。可見,情緒波動是老年人猝死的一個非常大的原因。
2、預防猝死的方法
猝死和我們老年人的情緒波動有很大關係,所以要預防猝死,就應該注意控製我們的情緒。然而,現實情況是,當引起情緒波動的外界刺激發生時,我們常常會忍不住出現情緒波動。
為此,我們老年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努力。
(1)冷靜麵對刺激
遇到外界刺激時,我們應該調動理智控製自己的情緒,使自己冷靜下來,迅速分析一下事情的前因後果,再采取表達情緒或消除衝動的“緩兵之計”,盡量使自己不陷入衝動魯莽、簡單輕率的被動局麵。
比如,當我們被別人無聊地諷刺、嘲笑時,如果我們頓顯暴怒,反唇相譏,則很可能引起雙方爭執不下,怒火越燒越旺,自然於事無補。
但如果此時我們能提醒自己冷靜一下,采取理智的對策,如用沉默為武器以示抗議,或隻用寥寥數語正麵表達自己受到傷害,指責對方無聊,對方反而會感到尷尬。
(2)暗示轉移注意法
現實生活中,能夠使自己情緒波動的事,一般都是觸動了自己的尊嚴或切身利益,很難一下子冷靜下來。所以每當我們察覺到自己的情緒非常激動,眼看控製不住時,可以及時采取暗示、轉移注意力等方法自我放鬆,鼓勵自己克製衝動。
言語暗示如“不要做衝動的犧牲品”過一會兒再來應付這件事,沒什麼大不了的等,或轉而去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或去一個安靜平和的環境,這些都很有效。
人的情緒往往隻需要幾秒鍾、幾分鍾就可以平息下來。但如果不良情緒不能及時轉移,就會更加強烈。比如,憂愁者越是朝憂愁方麵想,就越感到自己有許多值得憂慮的理由;發怒者越是想著發怒的事情,就越感到自己發怒完全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