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老年角色定位與心理認知(2 / 2)

總之,老年人對自我角色以及出現的心理矛盾應有良好的認知,這樣才有助於解決心理和生理上出現的問題。

2、把握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大量研究表明,老年期的心理變化伴隨生理功能的減退而出現老化,使某些心理功能或心理功能的某些方麵出現下降、衰退,而另一些心理功能或心理功能的某些方麵仍趨於穩定,甚至產生新的適應代償功能。老年人的心理變化是指心理能力和心理特征的改變,包括感知覺、智力和人格特征等。老年人的心理變化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1)智力的變化

智力是學習能力或實踐經驗獲得的能力。老年人在限定時間內加快學習速度比年輕人難,老年人學習新東西、新事物不如年輕人,其實習也易受幹擾。人的智力與個體因素(如遺傳、身體狀況等),社會環境因素(文化水平、職業等)有密切關係。

(2)記憶的變化

隨年齡增長,老年人記憶能力變慢、下降,有意識記憶為主,無意識記憶為輔,再認能力尚好,回憶能力較差,表現在能認同熟人但叫不出名字。老年人意義記憶完好,但機械記憶不如年輕人。另外,老年人在規定時間內速度記憶衰退。記憶與人的生理因素、健康、精神狀況、記憶的訓練、社會環境都有關係。

(3)思維的變化

思維是人類認識過程的最高形式,是更為複雜的心理過程,但由於老年人記憶力的減退,無論在概念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還是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推理方麵都受到影響,而且個體差異很大。

(4)人格的變化

人到了老年期,人格(即人的特性或個性,包括性格、興趣、愛好、傾向性、價值觀、才能和特長等)也相應有些變化,如對健康和經濟的過分關注與擔心所產生的不安與焦慮,保守、孤獨、任性,把握不住現狀而產生的懷舊和發牢騷等。近年來有人認為,老年期主要矛盾是人格的完整性或絕望之感。

(5)情感與意誌的變化

老年人的情感和意誌過程因社會地位、生活環境、文化素質的不同而存在較大差異。老化過程中情感活動是相對穩定的,即使有變化也是生活條件、社會地位變化所造成的,並非年齡本身所決定。

貼心小提示

老年人要想讓自己的晚年健康、幸福,就必須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那麼如何培養和增強心理健康呢?具體來說,有如下方麵:

一、提高精神境界

孔子曰:“五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反映了孔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活到老,學到老,使得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斷發展,老年人不僅應老有所養,也要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二、提前做好退休後的生活準備

在退休前做好思想上的準備,認識到退休是將工作崗位讓給壯年人,有利於提高工作質量,有利於社會進步。安排好退休後的生活。有條件者盡量繼續發揮餘熱,參加一些適合自己體力和專業的社會活動。

三、生命不息,活動不止

生命在於運動。老年人要多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包括體育鍛煉及腦力活動,就會感到生活充實,情緒樂觀。有利於克服老年人常有的那種老朽感、頹廢感和空虛感,延緩和推遲衰老。

四、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正確處理好家庭內部的各種關係,建立一個和睦的家庭環境。除家庭關係外,老年人還需要有一個社會活動的圈子,這是家庭關係不能取代的。經常和一些老朋友、鄰居及原先的同事一起聊天、活動、主動關心和幫助別人,對身心健康也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