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佛道石窟與敦煌、龍門、雲岡石窟享有同樣重要的地位。佛道摩崖造像星羅棋布在巴蜀大地上。廣元、巴中、安嶽、夾江、邛崍、樂山、仁壽、資中、富順、榮縣等地石窟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樂山、榮縣等地的大佛尤為引人注目。由於四川地處祖國大西南,既受北方中原佛教藝術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南傳佛教藝術的熏陶,因此,四川石刻造像體現了四川佛教諸宗並存、圓融無礙的特點。
05
絢麗的安嶽石刻藝術
我國著名文藝理論家、美學家王朝聞先生將安嶽石刻藝術特點概括為“古、多、精、美”。所謂“古”,是指曆史悠久。安嶽石刻始創於南朝梁普通二年(521),興於唐宋,綿延至明清,民國仍有餘緒。所謂“多”,即指安嶽石刻藝術分布點和造像數量多,分布點近220處,造像多達10萬餘軀,在四川和西南乃至全國均名列前茅。其中有國家級保護單位二處,省級保護單位六處,市、縣級保護單位還有44處。所謂“精”,是說安嶽石刻(特別是唐宋時期)的表現手法和藝術處理之精巧細微。所謂“美”,也就是安嶽石刻藝術內容與形式相結合所體現出的審美價值很高。其藝術風格表現為:龕窟造像布局合理,造型寫實,比例適度,刻畫細膩,形象生動。另外,雕刻手法多樣,主要采用圓雕和半圓雕,其次采用浮雕、透雕、線刻等手法,刀法嫻熟,刻工精細。
臥佛院摩崖造像位於安嶽縣城北39公裏的八廟鄉臥佛溝,現存龕窟139個,大小造像1613軀,開創於唐代。1985年1月,國務院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處的造像題材內容主要有:釋迦說法圖、涅□變、三身佛、彌勒佛、涼州瑞像、千佛、千手觀音、經幢等。其中最具特色且規模最大的是涅□變窟,該窟以“釋迦牟尼臨終說法”和“釋迦牟尼涅□”兩大內容組成,臥佛全長23米,左脅而臥(按佛經所說應為右脅而臥,這種依山勢走向而改變臥姿,為他處所鮮見),堪稱中國唐代同類題材造像之最。與涅□變窟遙相對應的唐代藏經洞,共刻有佛經22種(含《大唐東京大敬愛寺一切經論目序》),約40餘萬字,對研究佛經版本和唐代書法均具有極高的價值。
毗盧洞摩崖造像位於縣城東南50公裏的石羊鎮塔子山上,現存龕窟20個(含空龕6個),大小造像465軀,開創於宋初。2001年7月,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處的造像題材內容主要有:華嚴三聖、觀音經變、十八羅漢、柳本尊十煉圖、柳本尊三身像、功德主像、三皇像等。堪稱造像藝術精品者,當推觀音經變窟中的觀音像(當地人俗稱“紫竹觀音”),刻工精細,造型生動,儼若民間靚女,嫵媚動人,溫馨親昵,她那悲憫的目光恍若無處不在觀照眾生,給人一種神人合一的審美感受。而最具地方特色者,莫過於表現“川密”祖師行化題材的柳本尊十煉圖。柳本尊是唐末五代初的一位居士,出生於四川樂山,曾在川西一帶弘傳密教,以自殘形骸教化眾生,影響波及全川。這一造像題材對研究四川密教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千佛寨摩崖遺像位於縣城西2公裏的賈島村大雲山上,現存龕窟105個,大小造像3061軀,開創於唐而盛於宋。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處的造像題材內容主要有:釋迦說法圖、彌勒佛、藥師經變、西方三聖、一佛四菩薩、千手觀音、明王等。其中尤以鑿造於唐代的藥師經變窟最具特色,就造像規模和精美而言,在全國同類石刻造像題材中堪稱首屈一指。
圓覺洞摩崖造像位於縣城東南1公裏的金花村雲居山上,現存龕窟103個,大小造像1933軀,開創於唐而盛於五代、兩宋。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處造像題材內容主要有:釋迦拈花微笑、三佛、七佛、西方三聖、地獄變、千手觀音、淨瓶觀音、蓮花手觀音、明王、毗沙門天王、十六羅漢、天尊、佛道合龕、三教會同、聶公真像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釋迦拈花微笑窟、淨瓶觀音窟、蓮花手觀音窟,這三大窟中的主像高均為7米以上,氣象偉岸且雕刻精美,在宋代石刻大像中堪稱佼佼者。
華嚴洞摩崖造像位於縣城東南56公裏的赤雲鄉箱蓋山上,現存華嚴洞和大般若洞兩大窟,大小造像159軀,開創於宋代。196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處的造像題材內容:一是華嚴洞的“圓覺道場”;二是大般若洞的“三教會同”。前者以華嚴三聖、大乘十地菩薩、善財五十三參構成,雕刻技藝圓熟,宛若塑出,不失為宋代石刻造像藝術之佳構。後者內容豐富,布局嚴謹,刻畫入微,栩栩如生。在窟頂的一大圓圈中刻有一順一倒之“人”字,頗令觀者費解,雖有各種猜測,但至今未有定說。
玄妙觀摩崖造像位於縣城北20公裏的鴛大鎮黃桷鄉玄妙村之集聖山腰,現存龕窟79個,大小造像1293軀,開創於唐代。199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造像題材內容,除少數佛道合龕外,均為道教造像,主要有:三清、天尊、老君、救苦天尊乘九龍、真人、護法神將等。
茗山寺摩崖造像位於縣城東南63公裏的頂新鄉民樂村之虎頭山上,現存龕窟20個,大小造像63軀,開創於宋代。199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處造像題材內容主要有:毗盧佛、觀音與大勢至、文殊、毗盧佛與東嶽大帝、十二護法神將等。這裏的造像除現師利法身窟中所刻輔像較小外,均屬大像。造像布局多為單尊或雙尊合龕,每一尊像皆雕刻精細,也頗有氣勢。特別是十二護法神將窟,雖風化較嚴重,但氣勢恢宏,給人一種威懾感。
02
藝術精湛的巴中石窟
巴中市隋唐石窟聞名於世,今天尚存80餘處,一萬餘軀,又以南龕、西龕、北龕、水寧寺諸地石窟保存最為完好,藝術最為精湛。
巴中石窟主要是佛教造像,有其鮮明的藝術風格,注重寫實,無論佛、菩薩,還是世俗人物的造像,均以當時當地現實社會中各種人物形象為依據。因此,有護法天王足穿草鞋、訶利諦母為唐代婦女的形象。
龕楣精美、裝飾性強是巴中石窟的重要特點。在造像中以人物的雕造為主,但又十分注重龕楣的雕刻、彩繪;設計了很多屋形窟,雕了花草、動物、天神、化佛等圖案,加強了裝飾性,起到了輔助表達佛教教義和宣示教化的功效。同時,以綠、紅、白、藍、土紅色等進行彩繪,使龕楣色彩斑斕,氣韻深厚。
巴中石窟藝術,多為隋、唐尤其是盛唐時期的作品,也有少量宋、明、清、民國時代的作品。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也充分體現了古老巴中人傑地靈、知識廣博的風采。當人們進入這些石窟勝地,就會被那些金碧輝煌的彩雕所吸引、所陶醉、所征服,並陶醉其中。著名文物專家、敦煌研究院老院長段文傑先生來巴中考察時評價,就全國來講,唐代石窟,要看,看巴中。他還題詞道:“巴中盛唐彩雕全國第一。”
06
夾江千佛岩摩崖造像
夾江千佛岩摩崖造像始鑿於盛唐時期。現存造像162龕,2340餘尊,記載年代的有天元、開元、會昌、鹹通等年號。
夾江千佛岩的開鑿時間略早於樂山大佛。與樂山大佛有所不同,千佛岩摩崖造像基本上是由民間自發鐫造的,因而造像內容更加豐富多樣,藝術形象更加多姿多彩。從組合形式看,千佛岩造像內容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以單個佛像為崇奉對象的造像,主要有:彌勒佛、阿彌陀佛、觀音、地藏和毗沙門天王。
第二類,經變故事圖解造像,主要有:淨土變(觀無量壽佛經變)、維摩詰變、華嚴經變、藥師佛經變等。千佛岩經變故事龕窟中“淨土變”龕最多,共5龕,鐫刻也最華麗。
第三類,其它組合類型的造像,例如:東方佛與日光、月光菩薩組成的東方佛體係,彌勒佛與無著、世親組成的未來佛體係,毗盧舍那與文殊、普賢組成的大日佛體係以及其它自由組合體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