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摩崖藝術遊(2 / 3)

千佛岩造像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被法國考古學家伽南稱為“新異的盛唐體”。

從布局上看,千佛岩造像構思精巧,結構嚴謹,特別是一些經變龕窟,整體布局獨具匠心。如《觀無量壽佛經變》龕,鐫造者為了表現佛國天堂盛況,在不到三平方的佛龕內,鐫造370餘個人物,近10個建築,以及數目繁多的花草、雀鳥、經幢、寶塔等。為了表現這種複雜的場麵,鐫造者采用了立體布局,對整個龕窟進行了巧妙的安排,使得整個佛龕層次豐富、主次分明、自然和諧。為了突出主題,鐫造者用半浮雕手法在龕正中突出地鐫造了西方三聖全像;又用浮雕形式在佛龕背景上鐫刻出樓台亭閣,達到了表現遠近不同層次的效果。為了展現370多個生活在天堂中的各式人物,鐫造者采用了透視手法,將人物和近景結合起來,許多人物表現為半身像,掩映在花草、雲朵、建築物之中,不但使繁雜的場麵變得錯落有致,而且產生出一種虛幻飄逸的感覺。這些巧妙的藝術構思,直到今天仍讓人歎為觀止。

從形式上看,夾江千佛岩造像受傳統束縛較小,特別是在造像排列組合上,敢於打破佛教常規,自由布局。如數目眾多的“觀音地藏同龕像”,打破了佛教常軌,將不同隸屬的佛菩薩體係組合為到一塊兒。

千佛岩有的造像組合完全出於鐫造者自身對佛教的獨特理解,如073、074號“四佛同龕”像,鐫造者將未來佛、現在佛、東方佛、西方佛合供為一龕,反映了鐫造者祈求不管現在和來生、東方和西方,都能受到佛陀保佑的意識。這種自由組合的造像是夾江千佛岩造像的另—特點。

從鐫造藝術上看,千佛岩造像風格多樣,地藏變龕大刀闊斧,寫意簡潔;淨土變龕精雕細琢,工筆繁複;彌勒佛龕的圓雕寫真求實;力士金剛抽象誇張。特別是一些精致的女性造像似乎可以使人感到肌膚彈性的存在。

千佛岩造像十分生動。雖然塑造的是神,但卻具有活脫脫的人情味和世俗生活的特征。在這裏,處於佛教最高地位的佛祖沒有冷漠的神態,而具有寬容慈祥的麵容。頭戴披風,身著袈裟,腳穿草鞋,憨厚樸實的地藏形象,簡直就是人間僧人的代表。千佛岩的觀音則是千姿百態:聖觀音容貌俊秀,嫻靜虔誠,手拿淨瓶,豐肩裸臂,一雙智慧的眼睛中顯示出悲天憫人、欲笑又忍的神態,親切而不失尊嚴;千手觀音結跏趺坐於蓮台上,雅致潤美的臉上流溢出莊嚴的神情;數珠觀音身著無袖天衣,亭亭玉立,飄然欲動,恰是唐代美女的化身。

千佛岩唐代摩崖造像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首先,它是研究唐代政治、經濟、社會曆史的實物資料。例如133號龕右壁題記鐫刻的年代為“會昌十一年”,查看文獻,唐代“會昌”僅6年時間(公元841-846年),為什麼這裏會出現這樣一個時間呢?這確實是一個需要待解的謎。

其次,它是研究唐代建築藝術的寶貴資料。1990年,在拍攝一部反映唐代生活的電視劇時,遇到一個問題:據史料記載唐代宮殿建築的瓦脊是平頂的,但唐代宮殿的實物已不存在了。為了能證實此事,外景專家專程來夾江千佛岩,爬上佛龕用手觸摸岩上鐫刻的宮殿瓦脊,證明了此事,順利地為該電視劇外景搭設提供了依據。

再如:大翻領是我們當今常見的服飾。然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千佛岩造像中我們可以找到它的原形,89號龕中的人物正是穿著這樣一件服飾。

除此以外,千佛岩造像在音樂舞蹈藝術、鐫刻藝術、社會生活等方麵,也為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實物證據。

07

壁塑聖殿觀音寺

成都市新津縣觀音寺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初建於南宋淳熙八年(1811),為宋丞相張商英故宅,身後家人舍宅為寺,當時規模較小,到明代而盛極,殿宇達數十重。後在曆代戰亂中迭遭損毀,至清末還有殿宇九重。觀音寺占地50餘畝,綠瓦紅牆,古樸典雅;林木森森,榕蔭覆蓋;整座廟宇依山取勢而建,從山門起經天王殿、孔雀殿、接引殿、毗盧殿、千手觀音殿、觀音正殿、大悲殿、飄海觀音殿而達藏經樓、玉佛殿,殿宇皆沿石級而上,地勢斜緩,錯落有致。觀音寺處九峰環抱之中,如將開的九朵荷花三麵環繞,故《新津縣誌》將該寺列為當地十大景觀之一,即“蓮華積翠”。佇立九蓮山頭,遙見遠山如黛,群峰拱衛,蒲水縈回,煙籠遠浦;近看則樹岩紅蒼,曠野平疇,一灣碧流,滿穀翠色,兩側無峰不奇秀,懸崖有水盡飛花。美好的自然風光,令人煩囂盡洗。

觀音寺尤以明代古建築、壁畫、雕塑享譽國內外。寺內主要建築毗盧殿建於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

毗盧殿堂左右兩壁存有極其珍貴的六幅明代壁畫,被譽為“四川現有壁畫之佼佼者”,其藝術水平可與敦煌壁畫及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畫媲美。壁畫每幅畫長300厘米、寬315厘米,內畫12元覺菩薩及24尊天像。壁畫繪於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屬於我國傳統的工筆重彩畫,繼承了唐代用線空實明快、敷彩堂皇典雅、線條流暢多變的手法,用礦石原料瀝粉鎏金膠漆繪製,故雖隔五百多年而色澤絢麗如昔。壁畫工藝精湛,造型優美,神像端莊沉靜、比例勻稱;諸菩薩蓮台高踞,慧眼垂慈;24尊天各具個性,飛天栩栩如生;仙女麵容嬌媚,衣裙飄舉,足下浮雲翻動,真個呼之欲出;背景雲紋及佛龕圖案,舒卷自如,層次井然,一絲不苟。尤其是左壁一幅文殊菩薩畫像更為精工:菩薩端莊、溫存、慈祥,頭戴佛冠,身披薄紗,顯出了肌膚的豐潤和內涵的睿智;菩薩身上的薄紗和薄紗上的雪花圖案似在迎著微風輕輕飄動,其透視感、質感和立體感皆躍然壁上,令國內外參觀者驚歎不已。據石刻記載,此殿壁畫係奉旨來新津的宮廷畫師所繪。緣由於其時帝王明憲宗崇信佛教,為表彰北宋宰相張商英“舍宅為庵”的懿行,所以派出宮廷畫師前來繪飾。此殿尚存之對聯為:“九品蓮花,獅吼象鳴登法座;三尊金相,龍吟虎嘯出天台。”

該寺正殿觀音殿,則以精湛的雕塑聞名於世。此殿建於明成化四年(1468)。殿內正中塑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跏趺坐像,高達5米;中間觀音蓮台座下,塑一凶猛的獨角金毛吼獅,昂首欲奔,形態逼人。

三尊塑像神態端莊,慈容可掬,麵頰豐滿,衣紋流暢、自然。佛像背屏壁畫為佛光、為天龍八部、為奇花異草,色澤鮮明,工藝極精。殿左右兩側為木龕,龕內塑羅漢群像46尊,高約2米,神態各異,妙趣橫生,生活氣息濃鬱。後麵的牆壁上則塑較小的500阿羅漢群像,內容為“煉魔”、“經變”等佛教故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殿內18根立柱上有木雕飛天童子18個,皆眉清目秀,天真爛漫,令人喜愛不已。

觀音殿後半部分為“飄海觀音殿”,全為壁塑。雕塑群分三部分,共長15米、寬7米,有圓雕和浮雕。浮雕塑造了佛教三大聖地景色:左麵為五台山,塑文殊菩薩像;右為峨眉山,塑普賢菩薩像;中為南海普陀,塑飄海觀音像,為圓雕,高2.5米,是一慈容可掬、楚楚動人的少女形象。她腳踏鼇頭,手持楊枝淨瓶,直立而微側,體態婀娜,形象生動,既有菩薩之莊嚴,又具女性之柔美;四周則波濤洶湧,海風勁吹,鼇魚搏浪,載沉載浮。觀音神態安詳,衣帶飄飄;踏惡浪、救眾生的情景躍然壁上。遊人至此,睹波濤之驚心駭目,思菩薩之佛法無邊,儼然身臨南海普陀矣!被藝術家譽為“東方的維納斯”。

還有千手觀音像,用整段巨型楠木雕琢而成。佛像高2.5米,麵容慈祥,目光凝重,鳳眼下垂,形態秀麗,比例勻稱,線條飄逸,雖千手而疏密有致、舒卷自然,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寺內有明代的大型石刻香爐四隻,高一米半,鏤空,運用了唐宋傳襲的精妙細膩石雕手法,刻有樂伎、禽獸、人物、花草等;刀法純熟剔透,線條婉轉流暢,層次清楚,空間感極強,是令人驚歎的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