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佛學、道學。三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釋道三家在長期傳承過程中,互相影響,互相交融。到唐宋以來,三教圓融的現象多在寺廟和石刻藝術中得到生動的體現,甚至出現三教同祀並尊的眾多形象。
儒學、佛學、道學。三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釋道三家在長期傳承過程中,互相影響,互相交融。到唐宋以來,三教圓融的現象多在寺廟和石刻藝術中得到生動的體現,甚至出現三教同祀並尊的眾多形象。比如,在西昌邛海邊蘆山上的光福寺,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叫“三教堂”的殿宇裏,同時塑有菩薩、老君、孔子等的形象。道教也有把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供奉一堂,稱為“西方三聖”的。
01
子昂故裏金華山
金華山,漢代名“煙墩嶺”。位於四川省射洪縣境。清光緒《射洪縣誌》記載:金者,貴重之意;華者,秀美之意。其山貴重而華美,故名金華山。山勢呈馬鞍形,分前山後山,前山是道教聖地,後山是古讀書台。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9)開始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金華觀,唐代更名為九華觀,宋英宗治平二年(1066),賜名玉京觀。金華山是初唐傑出詩人、被後世尊為海內文宗的陳子昂青年時代讀書的地方。陳子昂讀書的學堂——古讀書台在唐代就已作為紀念地保存下來,1980年7月四川省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華山因陳子昂而更加聞名。山觀和古讀書台曆代均有修葺擴建,雖已曆經滄桑1500年,但古貌猶存,風韻獨具,香客、遊人往來不絕。
前山腳下有虹飛橋,因陳子昂“鶴舞千年樹,虹飛百尺橋”的詩句而得名。進山門需攀登365級石階,登完石階,寓示你走過了世間一年。山門巨石券拱,飛閣重簷,兩旁石壁上鐫刻著黃庭堅手書“蔚藍洞天”四個大字和“上方有奇觀,千點花飛千點雨;金華多異景,一重雲鎖一重門”的對聯。
進得山門,最引人注目的要數路旁那條蜿曲向上近200米的倒頭石龍。該龍始刻於唐代,工藝精湛,隨山勢起伏而上,栩栩如生。全山建築依山取勢,層層疊疊,建有山門、華表、靈祖殿、天師洞、冥王殿、東嶽殿、觀音堂、藥王殿、祖師殿、玉虛閣、純陽閣等宮觀寺廟建築,分別供奉道教神仙和佛教菩薩。後山為陳子昂讀書台,由台門、感遇廳、拾遺亭、留雲仙館、精舍、問涪軒、明遠亭、鶩落霞飛亭和後台門組成。讀書台內有陳子昂漢白玉雕像和彩色塑像,四壁遍懸匾額楹聯,筆走龍蛇,文字珠璣,集中反映了儒家文化傳統。眾所周知,儒家先師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儒家士大夫一般都反對佞佛修山。至於佛道之爭,曆史上更是屢見不鮮,形同冰炭。可是,在金華山上儒、釋、道三教卻能和平共處,這便是金華山最大的文化特色了。大文學家陳子昂與道教李老君、佛教觀世音和陰曹地府閻王爺共處一山嶺,看似不倫不類,卻適合了不同宗教信仰、各種文化層次遊客的心理需求。文士們可以到讀書台吟詩論文,瞻仰海內文宗風采;道友們可以在這裏修真養性;善男信女可以在這裏焚香膜拜,求今生平安和來生幸福,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和精神上的慰藉。
走過藥王殿,眼前豁然開朗,地勢平曠,祖師殿巍然屹立。這是道觀的正殿,雕梁丹柱,高大雄偉,正中有巨大彩塑真武祖師神像。祖師殿前方立有清嘉慶元年(1796)鑄造的一根鐵燈杆,拔地而起,高高兀立。燈杆地麵部分3.3丈,地下1.8丈,寓意點亮天燈上照33重雲霄,下照18層地獄。玉虛閣是一座三層重簷的六角亭樓,聳立於大殿後麵,雄偉壯麗和玲瓏秀美和諧統一。內有清代山觀住持鹽亭人楊太虛的《蔚藍勝景》龍蛇體回文詩碑。詩文曰:“龍頭倒臥見高峰,洞古鋪雲綠樹籠。封郭滿天撐老柏,卷波煙水迎喬鬆。波情尚吐飄香桂,覺夢驚聲聽曉鍾。淙夜徹泉流韻雅,茸紅剪處妙羅胸。”詩句描寫出金華山“倒頭石龍”“蔚藍洞天”“撐天老柏”“卷波喬鬆”“飄香古桂”“夢覺曉鍾”“清泉雅韻”等七個主要景觀。該詩順念倒念皆成佳句,書法融行、草和道家符書於一體。純陽閣前有一塊巨大的石碑,兩麵分別刊刻杜甫《冬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跡》和《野望》兩詩,傳為詩聖親書,書法蒼勁有力。
讀書台的主體是一所幽靜的小院。大門前豎有高3米寬1.5米的旌德碑,碑文由當代書法家劉雲泉書寫。兩側是晚清射洪舉人馬天衢撰寫的名聯“亭台不落匡山後,杖策曾經工部來”,上聯指陳子昂的讀書台和李白的匡山讀書處可先後媲美;下聯敘曾任工部員外郎的杜甫在寶應元年(762)冬天曾來此憑吊陳子昂,並有詠懷詩作。詩仙李白稱陳為麟鳳,詩聖杜甫稱陳為雄才。台內,蒼勁挺拔的老柏黛色參天。感遇廳內有手持書卷、氣宇軒昂的青年時期的陳子昂漢白玉全身站像。上懸“三唐冠冕”的巨幅匾額,兩旁有對聯“所讀何書,尚有遺篇傳墨翟;其人如玉,無須後輩鑄黃金”。上聯是說陳子昂博覽群書,他家中還珍藏有世上已失傳的墨子五行秘書。下聯根據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論詩絕句》第八首的詩意“陳子昂對振興唐詩做了重大貢獻,應該像越王勾踐對平吳雪恥立了大功的範蠡那樣,給他鑄造一座黃金像”有感而發,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相同的讚美之意。廳中板壁上刻陳子昂《感遇詩》38首,背麵刻了盧藏用撰寫的《陳伯玉先生別傳》,左右牆是當代國畫家王欣所繪陳子昂生平連環畫。拾遺亭內有陳子昂壯年時期的彩塑像,正襟危坐,執筆沉思。匾額題詞:“海內文宗”。在幾副楹聯中,有一聯為:“起八代衰,功不亞韓吏部;冠五言盛,名豈讓張曲江”。意思是陳子昂在散文方麵所起的作用不低於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在五言詩上的成就,遠在為世人所推崇的張九齡之上。另有中國書法家協會原主席沈鵬先生手書對聯“正軌開先河不愧杜陵推行匠,書台留舊跡不堪□社作宗風”,這些都充分肯定了陳子昂在曆史上的卓越地位。人們來到這裏,徘徊瞻仰,緬懷先哲,油然而生敬意。台內還陳放著一塊約1立方米大小的奇形怪狀的黑褐色石頭,敲打一下,就發出臭氣,稱為“臭石頭”。民間傳說這是迫害陳子昂致死的射洪縣令段簡的化身,人們來到這裏都要去敲打它。其石是縣人楊最任雲南副使時從曲靖運回的。讀書台後院,有花圃植名葩異卉,四時開放。留雲仙館內陳列著各種版本的陳子昂詩文和有關研究論著,壁上錄有古今名人題詠、頌揚陳子昂的詩句。後院盡頭有涵波臨江亭,又名明遠亭,位於後山頂峰,登亭憑欄眺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但見層林滴翠,碧波萬頃,時有江風拂麵,令人心曠神怡。
漫步於環山石徑上,更有一番韻味。鬆柏蔭蔽,曲徑通幽。在此間緩步徐行,可在竹笠亭(國畫家孫竹籬紀念亭)小憩,可以瞻仰鶴發童顏、笑容可掬的唐代摩崖石刻老君像,鑒賞元代至正年間石刻“魏公堤”三個大字和一丈六見方的“魁”字等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