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神山秘境遊(1 / 3)

01

康巴文化的體驗地

——德格印經院

德格印經院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城的中心,距離成都960公裏左右,屬於德格縣城更慶寺的一部分,是德格第12世土司兼六世更慶寺法王吉·丹巴則仁於1729年創建的,至今已有270多年的曆史了。傳說印經院的選址是因一個叫拉絨的藏族牧民而定。他馱了一犛牛經書獻給土司,哪知犛牛受驚,將經書落在了地上,土司認為這是一種“天意”,因此就將印經院選在了該地。如今,德格印經院已位居藏區三大印經院之首,因為藏區文化典籍中的70%在德格印經院都有藏本,這裏有藏族文化的各類典籍共830多部,有木刻印版近30萬塊,是現在收藏經辦最多的一個印經院了。這些經辦涵蓋了藏民族曆史、政治、經濟、宗教、醫學、科技、文學、藝術等學科內容,素有世界藏文化大百科全書的美譽。難怪,有了這個印經院,德格便成為藏區的一個文化中心,德格印經院也成為德格的象征。

在德格印經院,除了那些精美又富有濃鬱民族特色的建築,最讓人歎為觀止的就是那一排排整齊陳列的木雕經辦了。

說起這些經辦來,可能有很多細節和故事都是一般來參觀的遊客不容易了解到的。據介紹以前德格土司為了鼓勵那些刻得精美的工匠,就在好的印版上刻下一個他的印章圖樣,即一個蠍子的圖案。蠍子是寧瑪派祖師蓮花生大師憤怒像的一個法物,從這一點也證明了這些經辦的價值。而這些刻得好的經辦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采用了獨特的德格書法,並且下刀很深,據說德格土司給工匠的工錢是刷在經辦上的一層金粉,刻得越深,工匠獲得的金粉就越多。

德格印經院的經辦,不僅雕刻精美、數量眾多,而且這裏還存有一些六七百年的老板,以及一些經書的孤版。比如現在存在德格印經院的《般若八千頌》就是一套非常珍貴的經辦。因為這套經辦的曆史比印經院的曆史還早,已經有300多年了,是德格印經院從德格的龔埡寺請來的,上麵有藏文、梵文和烏都爾文三種文字,並且還有圖案,目前這種版本在世界上僅此一套,這套經辦也是四川的三寶之一。

在德格印經院,除了這些藏文經辦外,還有很多雕刻有圖案的經辦,這類經辦都比較大,雕刻有栩栩如生的佛像,這些佛像麵部豐滿,線條流暢,有的雕版上還有數十個人物,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現在,這些佛像畫也可以對外出售,應該是很有意義的旅遊紀念品,而且價錢並不貴,但如果是用藏紙印的價錢就稍微貴一點。因為藏紙的製作工藝是不一樣的。在德格印經院,藏紙是全手工製作的,另外,藏紙的原料也很特別,當地人在製藏紙的原料中,加入了一種藏地的草藥,這種草藥能除菌、防蟲,所以這些紙存放若幹年都不會被蟲蛀。

除了用紙很講究以外,印製經文的顏料也很講究。一些重要的經文,往往是用天然的礦物顏料朱砂來印的。而朱砂要先磨成粉,再浸泡一周攪成汁後才能用於印刷。

隻有到德格印經院看到了印製經文的全過程,才能感受到,這裏的人們是多麼熱愛自己民族的文化,印經院對於藏區的文化傳承是多麼重要。德格印經院使曆史上的德格成為了康巴地區的文化中心,也使現在的德格成了藏族文化的寶庫,並和格薩爾王文化一起成為了德格旅遊的亮點。

02

噶舉派主寺——八邦寺

八邦寺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的東南部,距縣城75公裏,屬噶舉派四大支派之一的噶瑪噶舉派寺院。“八邦”(dpal-spungs)藏語義為“財富聚集,吉祥薈萃”。傳說當年止貢噶舉派高僧雄秋倫巴雲遊到此,見此地三山如像,拱衛一小山崗,應了“三象聚會”財富彙聚的吉兆,遂選定此地建神殿以住修。後由於西藏政治勢力和宗教各派之間的鬥爭,1290年,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支持下,薩迦派與蒙古軍配合夾擊止貢派,此役以止貢派的慘敗告終,位於德格的八邦雄倫寺亦被勒令改為薩迦派寺院,由薩迦派僧人擔任該寺住持。此後隨著薩迦的衰落,寺院的香火亦由盛轉衰,成為雲遊僧人靜修之所。到了明代洪武時,因寺中僧人不慎失火,全寺毀為廢墟。隻大殿一角尚存。但仍時有靜修之僧選此結廬住修。清雍正五年(1727),在德格土司登山澤仁的大力支持下,由八世司徒卻吉迥乃主持重建八邦寺,曆三年之久,終於使八邦古寺以嶄新宏偉的麵貌屹立於俄色拉山麓,成為多康地區噶舉派最壯觀的寺院。

“噶舉”意為“領受語旨教授之傳承”,也稱為白教。主持修建該寺的司徒·卻吉迥乃,曾長期遊曆衛藏、尼泊爾、印度等地,精研藏族宗教繪畫和建築藝術。他在重建八邦寺時,將格魯派寺院、印度寺院的建築風格融入噶舉派傳統的寺廟建築風格中,形成了既有格魯派寺院宏偉壯麗,又有噶舉派寺院細膩神秘的建築格式。主殿“卓拉空”建於山岡之脊上,為一四合院式的三層建築,正殿高24米,八根粗逾合抱的大柱,俱為千年巨木整樹造成,愈增大殿的雄偉氣勢。二樓為活佛住所,雕梁畫棟,金碧溢彩。殿內四壁繪滿珍貴的壁畫,內容包括佛本生故事及六道輪回等,形象生動,色彩絢麗,是著名的藏畫“噶日”畫派的傑作。“卓拉空”除正殿外有房屋130餘間,丹青披拂,經幡招展,十裏之外可以望見。“卓拉空”經曆輩司徒活佛的修繕擴充,內部極為華麗,到處鎏金飛彩,珍寶聚集無數,佛像造型極其精致。“文化大革命”時期寺院曾一度遭受破壞,1978年起國家先後撥款數十萬元進行培修,新塑一座八米多高的彌勒佛像,金光閃閃,甚為莊嚴。

除主殿外,寺院有講經堂五所,閉關中心兩處,印經院一所,僧人居室108幢,靈塔30座。據《八邦寺誌》記載,其極盛時有大寺三院,小寺五院,講堂三十五處,禪堂二十五所,大小僧舍180餘幢,常住寺僧人八百餘人(現有僧人400人),整個建築群依山勢逶迤而建,自下至上連成一片,有“小布達拉宮”之稱。

八邦寺全稱為“八邦土登育科嶺”,義為“集祥佛教轉法洲”。簡稱“八邦寺”。自雄秋倫巴建寺(約在公元1223年前後),迄今已有近780年的曆史。除了她的建築宏偉莊嚴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寺內豐富的典藏、曆史古跡和別具一格的壁畫了。八邦寺大畫師通拉澤翁,幼年入寺學畫,精研畫藝,在運色、布局、透視方麵卓有成就,一生培養弟子200餘名,繪製唐卡900餘幅。八邦寺大殿修複後,他率弟子將所有壁畫重新繪描一遍,使許多古代名畫重現光彩。故多康地區流行“學藏畫到八邦”之說。

有一百零八座子寺的八邦寺

在川西德格境內彙入金沙江的色曲、白曲、麥曲,湍急而清澈。藏語色曲的意思是金色的河流,其意象並非玩味水流的顏色,而是珍視其灌溉肥沃河穀的價值。

色曲河穀本來是林蔥土司家的。15世紀中葉,噶爾家族的博塔·紮西生根把女兒折騰嫁給土司的條件是:聘禮應是一對牛耕一天的土地。土司求婚心切,一口答應。於是紮西生根親自驅趕犏牛,早上從柯洛洞出發,天黑前到達龔埡北麵的年達,行程35公裏,一舉取得土壤肥沃的色曲穀地。

其後不久,紮西生根將他的頭人府治,遷往河穀中心地帶的更慶,改他的家族名號噶爾為德格,自封第一代德格王。至第七代德格王拉青·祥巴彭措時期,德格家族已經取代林蔥土司在金沙江、雅礱江之間的強勢地位。第十二代德格土司兼六世德格法王的登巴澤仁,於1732年被清代朝廷封為“德爾格忒宣慰司”,其轄地麵積10萬平方公裏,相當於一個江蘇省。因此,當地藏民有“朗德格,沙德格”(漢語意思是“天德格,地德格”)之說。登巴澤仁土司為人稱道的至少有兩件事:其一是修建德格印經院,其二是修建八邦寺。

這座古老寺院以“建築宏偉、高僧輩出、典藏豐富而聞名於全藏區”(藏學家任新建語),但當地藏民更看重該寺院護法神的奇譎法力。德格有這樣一個傳奇故事,據說這件事就發生在白曲河上遊的八邦寺。有一天,一個經堂喇嘛看到來拜佛祖的信眾中間有個姑娘特別漂亮,心裏想要是我能夠拿她獻給佛祖就好了,沒想到次日早上照例去經堂念經時,競看到供桌上赫然擺著那個姑娘的鮮活頭顱。

土司家族的第一家廟

溯白曲河而上的那條山路崎嶇狹窄,露岩叢雜,至今未通班車。河邊有花白肚子的喜鵲,還有鵝黃肚子的水鳥,它叫黃鴨,又叫藏鴛鴦。據說一對黃鴨中的一隻若不幸亡故,另一隻會飛到高空後一頭紮下來以身殉情。

白曲山穀有九寨溝那種迷人韻味,溪水在岩石上活潑跳躍,古樹在水邊靜穆安詳,樹身布滿了黃綠相間的苔蘚。

八邦寺這座噶瑪噶舉派寺院隱藏於山穀深處,山頂上的寺院主殿宏偉而肅穆。寺院背後的一座山被稱為黑象,另兩座被稱為白象和花象,山與山之間有兩條溪水流淌,故此地被稱為“三象戲二水”,形勝之地也。

八邦寺的前身,是止貢噶舉僧人巴登雄秋倫巴於12世紀末葉修建的兄裏寺。噶瑪拔希是德格汪布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位活佛都鬆欽巴的轉世靈童。噶瑪拔希雲遊古蒙古地區時,蒙哥大汗尊他為國師,賜他一頂金邊黑帽。因為噶瑪拔希曾在兄裏寺主持3個月日常寺務,故八邦寺有國師廟之稱。

八邦寺卓拉空主殿

八邦寺卓拉空主殿為四合院式的建築群,裏麵是回廊繞回廊,房間套房間,樓梯連樓梯,仿佛荷蘭畫家埃舍爾畫中的立體迷宮。經堂門環是鎦金鑲銀的,據說其精湛工藝已經失傳。經堂牆麵的天王壁畫,是著名畫家通拉澤翁的手筆。

經堂的屋頂是一層又一層的。往往下一層的屋頂就是上一層的天井。在第三層屋頂上,可以看到強巴佛的頭部。八邦寺第十一世司徒活佛白瑪旺秋傑布,曾於1927年主持鍛鑄一座25米高的巨型強巴佛鍍金塑像。據德格學者澤爾多吉介紹,那座佛像在“文革”中被砸掉了。他說:“強巴佛、彌勒佛、未來佛是同一個佛,佛經裏對他的相貌有規定,如大眼睛、圓臉、高鼻子,麵帶微笑。現在的這個塑得不是太好,但有15.8米高,是目前康巴地區最高的強巴佛。”

強巴佛的隔壁,就是八邦寺第一代司徒活佛卻吉迥乃的靈塔。曲吉迥乃生於1700年,幼年被第十一世噶瑪巴·益西多吉認定為噶瑪寺第八世司徒活佛。他曾遊學於印度、尼泊爾數年,並撰寫《印度旅行記》;他曾被登巴澤仁土司聘為德格印經院總編校,完成全套《甘珠爾》計103部;他赴拉薩治愈眾多天花患者,並編撰《天花論治》等醫書;53歲那年,他用金粉為德格土司親筆抄錄一套《甘珠爾》;74歲那年,他抱病前往小金川,以宗教人士身份調停戰事,次年圓寂於爐霍的覺日寺。

讀書製度定於1771年

澤爾多吉先生是八邦人。他曾於5歲至13歲在八邦寺讀書;開始是識字,然後是讀經。舊時入八邦寺讀書的僅限於男孩子,哪家的哪個男孩可以讀書,全由寺院決定。這個製度是曲吉迥乃活佛於1771年製定的,至今已延續236年之久。如今八邦寺附近的在校學生,也常於暑假、寒假來寺廟讀經,其人數大概在50名左右。

繪畫和念經一樣重要

德格縣誌記載:八邦寺收藏唐卡畫10150幅,經書32400部,木刻印版129845塊,純金謄寫的《甘珠爾》一套,各個曆史時期的詔書、印章等文物5000餘件。八邦寺印經院一樓經堂有一套《全知經》,它是女土司降央伯姆(生前為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授命德格經印的給八邦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