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南北朝時期,涼州護賢、高昌法緒等高僧便將印度禪學傳入四川。禪宗確立以後,更是龍象輩出。智詵、馬祖道一、圭峰宗密、禪月貫休、大隨法真、香林澄遠、圓悟克勤、楚山紹琦等人,都為禪宗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故有人雲:“言禪者不可不知蜀,言蜀者尤不可不知禪”,“上有文殊、寶光(四川),下有金山、高閔(江蘇)”。
01
寺殿接通衢——文殊院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北門文殊院街,占地90餘畝,乃清代川西“四大叢林”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
文殊院迄今有1300多年的曆史。它始建於南朝,唐代稱“妙圓塔院”,宋時改名“信相寺”,明末毀於兵災。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禪宗臨濟宗第三十三代祖師慈篤海月禪師來此結茅苦行修持,人們視之為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改“信相寺”為“文殊院”。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1706),官紳軍民捐資重修寺廟。嘉慶、道光年間,方形成了現今的規模。在漫漫曆史長河中,文殊院先後出現了慈篤、本圓、能海、寬霖等許多世界著名的高僧。他們在這裏開壇傳戒,並辦有佛學苑、傳習所,培養僧才。作為佛教重鎮,文殊院受到了曆代朝廷、政府的重視和保護。近年來,這座千年古刹生機勃勃,佛事昌盛,為世所矚目,每年吸引香客近兩百萬人次。
文殊院是成都市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佛教寺廟。共有房屋200餘間,總建築麵積1.16萬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自山門起,依次為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五重大殿,連同前後照壁,分布在長200米的中軸線上,莊嚴肅穆,古樸寬敞,為典型的清代建築。兩旁配以禪堂、五觀堂、客堂、齋堂、戒堂和念佛堂、職事房,形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其建築藝術極其講究,各殿的鏤空花窗,式樣繁多,圖案精巧,各具特色。殿宇係木石結構,采用四川峽石為柱,柱上鬥拱雕飾玲瓏;柱礎石琢磨精細。殿堂之間,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疏密得體。院中有園,園中有院,環境極是清靜幽雅。寧靜莊嚴,是研究我國古建築雕飾藝術難得的實物樣本。
寺內新建的“文殊閣”是繼文殊院初創、中興之後的又一大型主體建築,它氣勢雄偉莊嚴,造型精美古樸,功能新穎豐富,屹立於文殊院中軸線之最後,總麵積達4000餘平方米。文殊菩薩代表智慧之神,吸引著香客們前來燒香祈禱。文殊閣的建成,使文殊院這一佛教文化聖地更顯尊貴。
文殊院前臨文殊院街,後伴萬福橋側,素有“寺殿接通衢,禪房遠塵囂”之說,在鬧市中為人們提供了一方淨土。
文殊院是佛教文物薈萃之地,寶物眾多。照壁上所刻“文殊院”三個金字,係慈篤海月禪師書寫。寺內供奉大小佛像300餘尊,有鋼鐵鑄造,有脫紗、木雕,有石刻、泥塑,手法十分豐富。以年代而論,說法堂的10尊護戒神鐵像,有北齊風格。此外,還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清代青銅鑄像,以及從緬甸迎回的玉佛。這些佛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為我們研究古代雕塑、鑄造等工藝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藏經樓珍藏著各類經書12萬餘冊,其中有康熙皇帝禦賜的《藥師經》、《金剛經》等,十分珍貴。另有唐代玄奘法師頭骨、印度貝葉經、唐代日本鎏金經簡、挑紗文殊和舌血含寶等佛教文物。此外,還有墨龍、破山、丈雪、碧眼、竹禪、何紹基、鄭板橋、張大千、豐子愷等曆代名家的書畫珍品500餘件,及漢代以來的碑刻、雕、刺繡等實物珍品。書畫珍品中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禦題“空林”墨跡,以及康熙臨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月》條幅。
文殊院收藏文物極其豐富,其中頗有名氣的“空林八觀”最為珍貴,即“緬玉佛龕”(指寺內五尊緬甸玉佛)、“雙杉表瑞”(原有二株古杉已滅,現僅存經幢)、“天題瞻榜”(指康熙題於說法堂正中的“空林”二字)、“群窟湧光”(指梁武帝時的釋迦佛石像一尊,原物存省博物館)、“發繡披珍”(清川陝總督楊遇春的長女用頭發繡的水月觀音大士像)、“書堵暉金”(書法家楊光圻書寫的細書《金剛經》絹本)、“舌華幽寶”(四部舌頭血寫的經書)、“田衣絢彩”(崇禎的寵妃田妃等繡的一件千佛袈裟)。
在文殊院周圍,現建有文殊坊,可謂“禪遊第一坊”。具有濃鬱川西特色的的院落、街道已得到原汁原味的恢複,路麵鋪上青石板,用作步行。同時,恢複9座寺、廟、庵、祠,包括白家塘街的東嶽廟、楞枷庵街的彌勒庵、文殊院巷旁的五嶽宮、大安西路旁的娘娘廟、西珠市街的同善堂、位於白雲市街的白雲寺、位於金馬街的照應祠等。遊人漫步其間,可以細細品味這一片區濃鬱的宗教和民俗氛圍,感受宗教文化、茶道文化、特色飲食文化、地方曲藝渲染出來的意境。
02
石刻金剛經——石經寺
石經寺地處成都市東補龍泉山脈中段東麓之天成山,西距龍泉鎮18公裏、成都市區37公裏;東距旅遊勝地龍泉湖4公裏,南至三岔湖21公裏。
石經寺因明代楚山紹琦和尚而出名。該寺的前身是東漢末的官宦家廟。蜀漢時期,為蜀中名將趙子龍所有,名“靈音寺”。唐時建大殿。明正統年間(1436~1449),楚山紹琦應蜀王之邀駐錫於此,從此,寺隨人興,名揚巴蜀,飲譽海內。
楚山和尚,俗姓雷,名紹琦,字幻叟,祖籍湖北,生於蜀之唐安(今崇州市),係臨濟宗南嶽二十六世法係傳人。幼年天資聰慧,九歲(1413)出家,跟隨無極通禪師,後從東普道林無際明悟和尚授禪機。楚山大悟後,遍訪諸山耆宿,集禪宗所曆所悟之大成。明正統年間(1438年)入蜀,初住彭縣天台山,後移錫獅子山上的靈音寺,使四方聞道者、請益者川至雲集,蜀王禮敬。景泰初(1449)楚山離寺雲遊楚吳等地,名聲更噪。還蜀後仍居獅子山靈音寺,蜀王更出大金增修寺廟寶相,並次第增修了羅漢堂、東嶽殿、觀音殿、燃燈殿等上下殿宇,改名“天成寺”。明代成化九年(1473),楚山禪師示寂,其弟子遵囑,如法安置遺體,並擴修祖師殿,奉為“肉身菩薩”。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簡州牧宋思仁遊寺有感,贈石刻《金剛經》一部,天成寺因之更名“石經寺”。經乾隆嘉慶年間數次大修繕,形成了寺院現今之規模。楚山禪師為明代佛教的臨濟宗之代表人物,一生建樹頗多,遺著有語錄三卷,詩文二百餘卷。最突出的是著有《尚亙篇》提倡念佛法門,力駁朱熹的排佛思想。楚山禪師的著名弟子有濟川洪、海珠意、大悲智中等八人,都居蜀地傳法,使四川禪宗出現了南宋後從未有過的興盛局麵。其法係繁衍,遍於全國,被明代王朝冊封為“荊壁禪師”。石經寺曆來聲名遠播,我國古典名著《聊齋誌異》、曆代文人墨客及近代大作家李人的《死水微瀾》裏,對該寺的名聲和香火盛況均有描述。
現在,石經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宗喀巴祖師嫡傳漢區第一個密宗道場。能海上師於1937年在成都市的南郊近慈寺建密宗道場,即首創漢區第一個密宗道場。後因近慈寺於1966年毀於“文化大革命”中,趙樸初兩次親臨石經寺考察,並按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讚之意,將道場遷於此地,設置密壇。石經寺及周圍林木,占地約200餘畝,建築麵積6600平方米。現寺內建築多為清代修建,主要建築有照壁、山門、天王殿、韋馱殿、塔林、大雄寶殿、三聖殿、毗廬殿、祖師殿、方丈院、大師殿、藏經樓及五觀堂等建築。左右廂房、禪院、客堂、僧寮等建築,分別組成相對封閉的多個四合院。石經寺內有明、清時期碑刻六塊。寺內珍藏有大小鐵鍾各一口,分別鑄造於明成化五年(1469)和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
石經寺依山疊立,院落林蔭掩映,素有“萬木蔽天”“遙望石經半天紫”的神奇景觀。大雄寶殿前有千年羅漢鬆一株,係後周顯德年間(954—959)手植,大雄寶殿北側有千年古銀杏兩株,係唐貞觀年間(627~649)所植,至今枝繁葉茂,果實累累。
03
天台宗遺址——雲頂山寺
雲頂山又名紫雲山,海拔975米,坐落在金堂縣東19公裏的九龍鎮(原同興鄉)。萬千丘陵逶迤蜿蜒的龍泉山脈到這裏突然奇峰聳立,層巒疊嶂,山填列石數層,絕壁斷崖,狀似城垣,所以古名石城山,唐天寶六年(747)改今名。由於此山雄踞沱江金堂峽中,小雲頂雙峰北依,炮台山夾江對峙,扼成都東北之門戶,是兵家常爭之地。
雲頂山頂平數十畝。蒼楠翠竹,林蔭深藹,傳說阿鬥曾在此讀書;南北朝時著名梁右將軍張僧繇也曾在這裏居住。當時山上已建有“清修寺”,曆來改名增建。明洪武中劃此山與三學寺為蜀王“金雁莊”,改名“慈元禪院”,明末寺毀。清代重建,仍名慈雲寺。當時有佛殿十重,並有天王、金剛、五百羅漢;鍾、鼓樓、藏經樓;東、西花園;書房、祖堂客堂各項建築。大雄寶殿、送子殿、關公殿等處的“滾龍抱柱”也是極好的石刻浮雕工藝。尤其珍貴的是,乾隆中增建的石質“七佛坊”上不僅刻出人物百件,而且前後透雕的鳥籠、獅籠、飼具、獅等全部鏤空,雕技精湛,神態如生。佛殿四周,僧僚客堂,花園楠林,布置有序,景色宜人。寺內和圓覺庵的古牡丹高五尺,花大如盤,也是川西僅見。加之曆代僧道杜撰附會,文人宴集題詠,山前山後遂有趙雲栓馬漢柏、靜照點示唐楠和“祖師洞”“紫雲洞”“皇姑洞”“七佛洞”“道士坪”“打兒包”“風動石”“曬腸石”“金剛池”“照月池”“萬年池”“楊柳池”“祖師足跡”“石合楠生”“東坡七絕”詩刻“雲頂山”“雲出天表”等曆代遊客題記和“深恨陸羽等不一履其地”的南山泉以及至今“池水尤黑、挹之則清”的張僧繇“洗墨池”等名勝古跡。山上除慈雲寺外,周圍又有寺庵四十一處。幾經滄桑,清代仍保留有東映寺、常樂庵、香林寺、居禪庵、文殊院、飛龍庵、萬年寺等寺院。全山磴道盤紆,曲徑通幽,與小雲頂山天然林區和觀音寺連成一片,岡巒毓秀,翠黛參天,嵐光雲影,沁人心脾,“雲頂晴嵐”不僅名列金堂八景之首,而且雲頂山寺已成為川西名刹。香客八方來朝,遊人絡繹不絕。於右任、張大千曾為殿堂題匾額,為山寺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