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禪門古刹遊(3 / 3)

06

女皇故裏流芳——皇澤寺

皇澤寺,原名利州西佛寺,坐落在四川省廣元市城區嘉陵江西岸的烏龍山腳下,始建於北魏時期,是佛教僧侶及信眾的活動場所。唐時,女皇武則天出生於利州(廣元),她感念家鄉,桑梓情深,特捐施脂粉錢維修,並賜該寺“刻其真容”供奉。取“皇恩浩蕩,澤及故裏”之義,遂名為“皇澤寺”。這就形成了中國曆史上一座既供佛祖的寺廟。也祀女皇。現在,寺內保存著北魏至隋唐時期的佛教石刻造像54窟,1203軀,及武則天真容石刻造像、廣政碑、宋墓石刻、蠶桑十二事圖、近代紅軍石刻標語碑林等。皇澤寺以其豐富多彩的內涵展示在世人麵前,成為一座頗具特色和魅力的博物館。

則天殿,位於皇澤寺內的中心建築大佛樓下層,是皇澤寺的中心景觀,始建於唐,曆史上曾稱為“武後真容殿”“則天聖後殿”。殿內端坐著金身武後石刻圓雕像,頭戴飾有坐佛的寶冠,胸飾瓔珞,半臂披帛,雙手交叉於腹前作禪定印,結跏趺坐,下著裙,披覆於方形蓮花石座上。冠服、坐式,一如比丘尼,麵相寬額廣頤,與史籍記載吻合。

已故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女士曾專門為皇澤寺題寫了“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的評語。郭沫若先生也專門題寫了一副對聯:“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這些手跡已作為珍貴文物保存於博物館內。

皇澤寺摩崖造像,是國務院1961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造像分布在寺內依山東壁腳下崖麵上,大小窟龕54個,造像1203軀。始鑿於北魏晚期,曆經北周、隋,盛於初、盛唐,唐以後逐漸成為武後專祀之廟,不再繼續開龕造像。

主要龕窟有:中心柱窟,又稱支提式窟,位於大佛樓中層南側。開鑿於北魏晚期,初唐略有改雕,是皇澤寺現存最早的一窟,窟室三壁開龕,中央鑿中心方柱直通窟頂,三壁之龕所表現的是三世佛(過去、現在、未來)。雕刻精細,結構巧妙,手法古樸,是不可多得的早期石窟藝術。

五佛窟,位於皇澤寺五佛亭上層。開鑿於隋代末年,鑿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五尊主像,後壁浮雕雙樹及人形化天龍八部護法像。雕像采用疏密相間的手法,刻出薄薄的衣紋,輕輕貼在修長的軀體上,隱約透出肢體的舒展健美,仿佛才從清清的水中走出,表現出強烈的中國古代藝術中所謂“曹衣出水”的風格,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大佛窟,位於大佛樓上層。開鑿於初唐,主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後壁浮雕人形化天龍八部護法像。外側為頭冠飾寶珠的大勢至菩薩和頭冠飾化佛的觀音。阿彌陀佛、大勢至、觀音三位又稱“西方三聖”。

皇澤寺內保存了一組完整的“蠶桑十二事圖”。它鑲嵌於五佛亭北側廊內石壁上,由14塊石板組成。“十二圖”以“蠶神”馬頭娘倚馬思蠶作首圖,具體展現我國清代培育桑樹的經驗和養蠶方法,使人一目了然地知道從采種育桑到養蠶繅絲的全過程,可謂匠心獨運。有的農業大學已將它作為教學材料引用。

皇澤寺南端,有一座占地3畝多的仿古建築,這就是“紅軍石刻標語碑林”,1980年被四川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原紅四方麵軍總指揮徐向前元帥題寫了“紅軍石刻標語碑林”匾額。

皇澤寺博物館館藏和出土文物上千件,囊括了新石器細石器文化、戰國巴蜀文化、唐宋瓷器、明清字畫等,尤其是地方氣息濃鬱的“宋墓石刻”,娟美的清代“嘉陵流香”蘭草碑,頗有氣勢的大元帝國遺物“廣元府記碑”等,是中華燦爛文明的實物見證,也是廣元市的人文旅遊資源。

07

西來第一禪林——廣德寺

古樸宏大、享譽古今的十方叢林——廣德寺,坐落在四川省遂寧市西城區之臥龍山麓。

寺廟始建於唐初,原名石佛寺,繼名保唐寺,唐代宗大曆二年(767),釋在無住持闡教,並上京城長安講經說法,被譽為國師。大曆十三年(779)六月,代宗皇帝敕賜“禪林寺”名,賜無住紫衣,諡為“克幽禪師”,又令大書法家顏真卿書題匾額,寺風大振,聲名遠播。爾後,唐德宗賜名“善濟寺”,唐昭宗賜“再興禪林寺”,宋真宗賜“廣利禪寺”,明武宗賜“廣德寺”(1513),寺名沿用至今。廣德寺先後受唐、宋、明三朝皇帝11次敕封,獲此殊榮,皆因廣德寺高僧輩出,影響深遠。清朝道光皇帝□寧禦書“曆朝敕賜”匾額,立於寺內哼哈殿,可惜“文化大革命”以後難尋其蹤了。

廣德寺被譽為“西來第一禪林”,規模宏大有。中軸線自下而上聳立著山門、哼哈殿、聖旨坊、天王殿、大雄殿、玉佛殿、藏經樓、七佛殿、毗盧殿,共九重,加上側翼排列有序的殿堂樓閣達29座,占地麵積三萬餘平方米,建築麵積1.4萬餘平方米,其中以明代建築為主體的古建築達8000餘平方米(明代建築麵積屬全省之冠),核心建築物大雄寶殿之石柱滾龍栩栩如生,莊嚴寬敞的大殿側壁分布18羅漢,慈祥的金衣玉佛端坐正中,宋塔、宋碑、宋賜玉印、明閣、明碑、明坊、明賜玉印、清碑、清代玉佛及近百幅詩詞歌賦、楹聯匾對等稀世珍寶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廣德寺是廣大信眾進香禮佛的聖地,也是中外遊客觀光遊覽的勝地。古代黃庭堅、呂純良等曾瞻仰、題書廣德寺;當代郭沫若、胡耀邦、錢偉長等領導及許多台、港、澳同胞和國外友人也曾前往參觀覽勝。

08

中川第一禪林——聖水寺

坐落於四川省內江市城郊的聖水寺號稱“中川第一禪林”。初建於唐代鹹通年間,即公元860年~873年。宋代初,名興慈禪院。後因寺後山有泉水流出,終年不涸,水質清純,甘甜爽口,被視為靈泉,故宋末更名為“聖水寺”,為內江十二境之一。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通州巡撫李欽在寺內題有“聖水靈湫”四字。

聖水寺在宋代大中祥符元年(1008)得到修複,現藏經樓部分,即為興慈禪院舊址,後來屢經增修,而以清代康熙時可見和尚主持的工程規模最大。聖水寺占地麵積2萬平方米,建築麵積8千多平方米,廟房200多間,常住僧伽50餘人。全寺屬依山式建築,院落式布局。它共分4大院落:中軸線上自西向東布局的圓覺樓、藏經樓、大雄寶殿、天王殿,均屬明清風格;中軸兩側是回廊,有客堂、五觀堂、禪堂、念佛堂等;寺院左側有玉佛殿、三聖殿、藥師殿;再向左側是觀音殿和地藏殿;寺院右側以祖師殿為主體構成一個獨立的院落。

聖水寺現有石刻67龕、450餘尊,從年代可分為唐、宋、元、明、清石刻群;從內容上看,有闡釋教義的,有弘揚佛法的,有教化眾生的,有啟迪人們發願祈福的;從題材上看,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其中千手觀音石刻造像,高寬各8米,麵頤豐滿,體態健美,結構協調,代表了唐代石刻藝術的風範。圓覺樓裏的十二圓覺像,裝飾華美,瓔珞綴身,雕工細膩,代表了宋代石刻造像風格。此外,明代所建的石拱橋和放生池以及藏經樓前經幢都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同時,聖水寺的書法更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特別是明代的“名相大儒”趙貞吉所書“聖水寺”和“書聖水岩石”豪情奔放,飄逸俊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聖水寺曆史上先後出現了幾位高僧大德,他們是丈雪、默野、可見、清德禪師以及王恩洋居士。

丈雪,蜀中詩僧,生於明代萬曆三十八年,康熙三十四年圓寂,有《錦江傳燈錄》、《青鬆集》、《耆老篇》等著述傳世。他是繼唐神秀、慧能之後,蜀中禪學一脈宗師,對四川佛教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

默野和尚,生年不詳,清雍正初來聖水寺。他寫的那副“不可說不必說默而識之真智慧,無幻相無呆相僧者淨也極空明”的楹聯意蘊深長,令人久詠,解者不衰,成為蜀中楹聯絕唱。乾隆五十八年,默野在聖水寺中,以炭書四句詩於地:“天地中空日月明,無人不向此間生。從今撒手西歸去,免得拖泥帶水行。”書畢,端坐圓寂,然肉身不化,幹瘦不枯,後人崇敬者眾,香火不斷。

可見和尚是今江蘇溧陽人,屬梁平雙桂堂破山祖師的弟子,清康熙年間隻身來到聖水寺,率領眾僧,曆經艱辛,修複了早已破敗的寺院,並開期傳戒,使聖水寺達到極盛,躋身於四川八大叢林之列,常住僧伽120餘人。其時,寺內樹木參天,臨沱江一麵楠木成林,後山古柏森森,香火鼎盛。

王恩洋居士是我國佛教界著名學者。1942年,他來內江聖水寺開壇講學說法,並與內江一些知名人士積極籌備“東方文教研究院”。1944年,在其他幾位居士的支持下,該院建成,次年開學。研究院共分為問學部、研究部、修學部和函授部,學者甚眾。如今中國西南、港台許多地區的大德高僧當年都是王恩洋居士的學生,他有幾十萬字的著作散見於世界各地,許多文章成為當今人們研究的熱點。

清德上人,1925年生於四川資中縣。1945年在四川彭縣九峰山海會堂出家,1958年畢業於北京中國佛學院,曾任聖水寺方丈、內江市佛教協會會長,現任雅安滎經縣雲峰寺方丈、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省、市政協委員。數十年來,清德和尚篤信佛教,鑽研佛學,矢誌不渝,深得佛門弟子的愛戴和三寶弟子的敬重。1986年來內江聖水寺後,他積極協助宗教部門落實宗教政策,四方籌集維修寺院資金,為聖水寺的修複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後受到省、市政府和宗教部門的表彰,還先後與美國、日本等國家和港、澳、台等地區進行了友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