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南距成都60公裏,素稱長壽之鄉,中國長壽文化的鼻祖——彭祖,曾經生活在這裏,其陵墓在今仙女山。彭祖是中國古代傳統的導引行氣一類健身法的代表人物。
古王喬祠所在地域,在張陵創教時成為北平治所在地。有學者認為北平治的先人王喬是以彭山本地的王喬為原型,而又把“周靈王太子晉”等人的仙話糅合在一起,成為複合型仙人的。北平治遺存文物有《唐北平山碑》(清嘉慶版《彭山縣誌》載,碑舊書“大唐上元二年道士施士的筆”)。
雲台山治:天師升真處
雲台山治為二十四治的下品八治之首。雲台山治所在地的雲台山位於今四川省蒼溪縣五馬鄉與閬中市雲台鄉連界處,是大巴山脈的餘脈。古時亦稱靈台山、天柱山。此山自古便是巴人心目中的神山。
從雲台治到古雲台觀、淩霄觀、永寧觀再到今雲台觀,已有一千八百四十八年的曆史。在這段曆史長河中,它的社會影響是巨大的。
與雲台山治有關的仙人首推張陵。傳說此治是他升真之所。“雲台治,上應胃宿。昔張天師將諸弟子三百七十人住山治上,教化二年,白日升天。其後一天,天師夫人複升天。此即趙升取桃之處是也,在巴西郡界。”“張道陵七試趙升”這則仙話,最早見於晉人葛洪的《神仙傳》,成為後代許多畫家和文藝家創作的母題。
與雲台治有關的第二位仙人是壺公。《雲笈七箋》卷二十八說:雲台治中錄曰:“施存,魯人,夫子弟子,學大丹之道三百年,十煉不成,唯的變化之術,後遇張申,為雲台治官,常懸一壺,如五升器,大變化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間,夜宿其內,自號壺天。人謂曰‘壺公’,因之得道在治中。”
與雲台治有關的第三人便是葛洪。據文獻考證,葛洪來雲台山屬道教傳說,沒有曆史依據。
第四位與雲台山有關的人是宋初高道陳摶。雲台山的希夷祠是北宋時期最早為陳摶所建祠廟之一。
在中國繪畫史上,雲台山因與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約345—406)有關係,留下不朽的名聲。顧愷之字長康,江蘇無錫人,義熙中為散騎常侍,博學多才,曾畫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列仙圖》等。可惜他所畫的《雲台山圖》今已失傳。僅存其畫論《畫雲台山記》,這是一篇重要的畫論文獻。
綜觀所有與雲台山有關的神仙或高道,最高層次的乃是太上老君。雲台山古有老君洞。
雲台山為古代金丹派道士的煉丹聖地。
1986年,美國學者史蒂芬(中文名為柏夷)曾前來考察。1988年10月24日,台灣地區道教協會理事陳俊哲先生自稱雲台山第48代道徒,前來雲台山尋根。
仙家第一肆——成都青羊宮
青羊宮坐落在成都西南郊,南臨百花潭、武侯祠(漢昭烈廟),西望杜甫草堂。以今天的城市規模來看,青羊宮已經完全處在繁華的都市裏,宮門外車水馬龍的喧囂與宮門內香煙氤氳的清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青羊宮建成之前,相傳在周朝這裏是“青羊肆”,是西南兄弟民族的物資交流中心,是典型的鬧市。漢楊雄所著《蜀王本記》記載:“老子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別曰: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時隔三年,老君降臨此地,尹喜如約前來,老君顯現法相,端坐蓮台,為尹喜敷演道法。這當然是道教的附會傳說。唐代的樂朋龜《西川青羊宮碑銘》則說:“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於蜀國。”這更是“仙話”了。但青羊宮觀作為神仙聚會、老君傳道的聖地,得到信眾肯定。於是便有了一年一度的在農曆二月十五慶祝太上老君生日的廟會。據考證,三國之際取名“青羊觀”,唐代改名“玄中觀”,在唐僖宗時又改“觀”為“宮”,五代時改回“青羊觀”,宋代又更名為“青羊宮”,直至今日。
青羊宮二仙庵是丹台碧洞宗的祖庭,由全真龍門派道士陳清覺開創。有康熙欽賜禦書匾“二仙庵”並額“丹台碧洞”。經過曆屆主持、監院的調度培修,廟貌莊嚴,規模宏大。自清代以來,成都最大的廟會、商貿集市、遊樂活動都在青羊宮二仙庵舉行。道光二十九年(1849),二仙庵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轉變,私廟改為公廟,開單接眾,高掛“十方叢林”匾額於大殿,此時,西南各省玄裔來庵掛單任職者日益增多,共赴閬苑。到了光緒十九年(1893),方丈閻永和又發動創修“藏經樓”、“方丈法堂”等建築。二仙庵建築規模更加宏大,布局也別致清幽。承宋慧安方丈受京師(北京)白雲觀傳給衣缽,接法眷回四川,開壇傳戒,後閻方丈繼法席,倡導三壇戒律,傳戒演缽。曆屆方丈繼傳戒,道士們都以受戒為榮,至民國三十四年共傳戒六十期,受戒弟子六千多人。盡管二仙庵大部分已辟為文化公園,至今還是成都市重要節慶的主要場所,仍可想象當年的繁盛。今天二仙庵的主體建築得到了恢複,一個嶄新的二仙庵又呈現在世人麵前。
青羊宮還珍藏著“道藏輯要”經辦。它是由清光緒二仙庵方丈閻永和發起刊刻。經辦采用梨木為材料,兩麵雕刻,共雕刻一萬四千多版,印刷成書便為二百四十五本。經版內容以二十八宿為次序,彙集周秦以下道家子書,輯錄道教曆史、道家哲學、科儀表法、天文地理、醫學養生等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之精髓,是當今世界唯一保存完好且尚在印行的《道藏輯要》木刻經辦。
鎮宮之寶——青羊
三清殿階沿之上有一對銅羊分置於兩旁。
銅羊長90厘米,高60厘米,其造型獨特,工藝神巧,為宋代文物,色如赤金,閃閃發光。(左邊)一隻是獨角,這隻銅羊造型奇特,製作精巧,形象生動,為十二屬相化身,即鼠耳(子)、牛鼻(醜)、虎爪(寅)、兔背(卯)、龍角(辰)、蛇尾(巳)、馬嘴(午)、羊須(未)、猴頸(申)、雞眼(酉)、狗腹(戌)、豬臀(亥),儼然一隻青銅怪獸,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濃厚的浪漫色彩。相傳它是南宋左丞相賈似道的“半閑堂”家藏的熏香爐,也有人說是明代官宦人家的熏衣器。古時青羊置於殿外。據說,隻要一摸羊肚、羊頭,頭痛、肚痛便即刻免除,撫摸的人們越來越多,將銅羊摸得透亮如赤金,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閃光,甚為奇異。三清殿另一隻銅羊是雙角的。此羊是由成都張柯氏特請雲南匠師陳文炳、顧體仁於道光九年(1829)鑄造的,以配獨角銅羊。兩隻銅羊相映成趣,給人們帶來無窮的遐想。原文物置於青羊宮的道教文物陳列室內。
03
紫雲道風濃——江油道觀
“家本紫雲山,道風未淪落。”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詩中開篇之首的兩句詩。“峰巒環秀,古木翠”的紫雲山位於詩人故裏今江油市西南隅,唐代時山中有道宮名崇仙觀。正是江油(古稱彰明)濃厚的道教文化氛圍孕育和滋養了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
在竇山最有名的修道者要數竇子明了。也許是受這裏濃厚的仙風靈氛的熏染,本來身為彰明縣主簿的竇子明,連官也不當了,隱於山潛心修道。因為他修道有成,為民拔除苦難,引人向善,從此山就叫竇山了。唐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錄異記》中記載了一個在山修道的名叫景知果的道人,說他與“虎豹同處,馴如家犬。鴉數集其肩臂之上,鳴戲為常。又有巨蛇時出,知果叱而遣之,蜿蜒而去……”。還在《竇山記》中記載了一個名叫毛意歡的道人,“幼知道,常持誦五千言不輟口。著敝布褐,日於市誦經乞酒。醉而登山,攀緣峭險……”。而杜光庭本人便是天台山一著名道士,唐僖宗時(874—888)避亂入蜀,隱於青城山白雲洞。他留下了寫江油名山的《竇山記》,和憑吊李白的《李白讀書台》詩一首。宋元以降,江油的道教雖有興衰起伏,但總的趨勢仍有所發展。元末有最負盛名的張三豐隱於乾元山金光洞,清中葉有萬信明攜資入火烽山創修哪吒真人樓。而今,太白故裏江油境內的道教名勝,以竇山和具有濃厚哪吒、太乙真人傳說色彩的乾元山金光洞最為著名。
竇山位於江油市武都鎮西北,距江油市區23公裏。因其形如,故乃名。此山雄拔挺秀,三峰矗立,索橋淩空,自隋唐以來便以道家仙山聞名於世。山上建有東嶽殿、玉皇殿、竇真殿、魯班殿等道教宮觀。三峰之下雄偉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岩寺,是該山現存古建築中的主要部分。據《江油縣誌》載,“雲岩寺在山,唐乾符間敕建,分東西二院,東禪林,西道觀”。由此可知,竇圃山雖為道教名山,但在很早以前就形成道、佛共棲一山的和諧局麵。此山景色秀美,以奇、險、幽為其特點。其峭拔的三峰隻有一峰能穿罅緣壁循蜿蜒的曲徑而上,另兩峰以鐵索係連,古稱嶺飛橋,非常人所能攀渡。李白“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的詩句就是對竇山的最恰當的寫照。山上還有保存至今的建造於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的貯藏道教經書的飛天藏,又稱轉輪經藏或星辰車,高10.8米;直徑7.5米,狀如大型八角木塔,可由人推動運轉。係全楠木結構,雕刻有構圖各異的道家仙境和形態栩栩如生的各種道教人物造像,為國內唯一保存完好的極為精致的宋代小木構建築。竇山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道、佛文化積澱成為而今名聞遐邇的旅遊勝境,目前更開辟了攀崖、射擊、滑翔和跳傘等旅遊健身活動項目。
乾元山金光洞位於江油市含增鎮北,距江油市區35公裏。相傳為太乙真人修煉的洞府和哪吒太子參師學道之處。
近年來,江油市重華鎮所在的藏王寨老君山又發現了全國罕見的大型古硝洞群。這些古硝洞均為天然溶洞,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人采礦煉硝的曆史遺跡。其中最大的朝陽洞高達50米,寬60米—100米,長約3500米。洞內共有4個工作區,10個工作平台,殘存著硝池、水池、爐灶及大量硝渣和破碎瓷片。火藥的發明是道士煉製金丹追求長生不老的副產品。聯想哪吒脫胎換骨,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太乙真人又用蓮花複活哪吒的故事,在江油發現全國最大的古硝洞群遺跡,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這個發現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火藥發展曆史研究的空白,更增添了太白故裏道教旅遊殊勝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