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儒林文廟遊(1 / 3)

文廟又稱孔廟,是祭祀孔子的紀念性建築,是繼承、傳播儒家文化的勝地和象征。最早的孔廟是在孔子死後的第二年建立的。漢高祖親自到曲阜孔廟祭祀,開創了帝王祭孔的先河。從此,曆代都有孔廟建築出現,並遍布全國各地。迄至明清,州、府、縣治均建有文廟。在文廟內或文廟旁,往往建立“官學”,形成文廟與學校合一的“廟學”製度。“廟學”是曆代官方培養“科舉取士”的後備人才的主要場所,學生叫做“生員”。(當然,唐宋以後興起了民間辦學的書院製度,與官學同為傳統教育的機構和學習、研究儒家文化的陣地。)“生員”一生要走的路,就是先後通過官方選舉考試,以求登科及第,由秀才而至舉人,再成進士,這被視為舊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正途。文廟裏不僅供奉孔子,連孔子的弟子72賢人以及諸儒名流都作為配祀和從祀進了孔廟。在各地的府、州、縣學廟裏,本地的鄉賢也作為從祀奉進了孔廟。孔廟遂有了一整套固定的建築模式、祭祀禮製和進學製度,式樣規範,結構嚴謹壯偉。據統計,文廟發展到清末全國曾有1560座。現在,存世而又比較完整的孔廟數量已經不多,成為稀缺的旅遊資源。

四川的文廟最早始於成都的文翁石室。可惜現存的文廟數量已經不多,共有18座。德陽、崇州、富順、通江四處文廟是“國保”單位,樂山、犍為、資中、廣漢四處是省保單位,另還有渠縣、西充、儀隴、中江、射洪、三台、溫江、成都文翁石室大成殿(原在市內,後遷至金堂)、嶽池、榮縣等十處文廟。這些文廟是僅存的觀賞勝地。

四川的文廟建築格局,與其它省差不多。但建築式樣有自己的獨特風貌。

例如,鬥拱就有四川的特色。四川文廟的鬥拱大多體量大,裝飾性強,雕花拄多。多數出簷的鬥拱往往同金瓜吊拄(即雀替)相配合,組合成統一的藝術圖案。

文廟承載著深厚的儒家文化內蘊,具有曆史的厚度、思想的深度和藝術美的觀感度,很值得細細品味遊賞。讓我們進入曆史的隧道,來細細體驗一番具有濃鬱川味特色的文廟吧。

蜀中第一文廟——犍為文廟

犍為自西漢始設置犍為郡,為古“三蜀”之一。隋代開始在這裏設縣。犍為文廟規模占地居全國第四位,四川第一位,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犍為文廟始建於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重建於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距今已有千年曆史。南宋縣令左震將文廟由清溪鎮沉犀山遷到犍為城南,元代末年,文廟毀於兵燹。明代初重建。崇禎年間,縣令胡學戴、教諭何孟麟重修,將欞星門的朝向改為朝南,並在外設立太和元氣坊,將明倫堂置於正殿之後,並分設敬德、修業二齋,齋下左右分設敬敷文教坊和樂育英才坊。又將明倫堂改為講堂。這次大舉修建,突出了文廟的辦學功能,有了廟學合一的特點。

明代末年,文廟又遭火毀。清代康熙九年,縣令劉靖環重建,恢複了舊時規模。特別是清代乾隆年間,縣令宋錦率僚屬、紳士募資一百二十萬兩修葺擴建,重修東西廡及名宦鄉賢等祠,移明倫堂於殿西,堂前為學門,堂後為學署。周遭迤邐,繚以牆垣,池泮露台,圍以磚石。這次修建曆時六年。文廟竣工時,連邊遠山區的百姓都攜老扶幼,前來觀賞。所謂“深山窮穀,白叟黃童,繼踵延頸以至,共觀學宮壯姿”。宣統年間,縣令寶震、謝汝霖先後募款,對文廟再次培修,並將啟聖殿、大成殿、大成門等建築換蓋綠色、黃色琉璃瓦,至此文廟形同宮殿,建製完備,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金碧輝煌,成為犍為縣城標誌性建築。連八十裏外的望鄉山上也可看見它在陽光下的耀目金光。

犍為文廟還有些稀奇的故事。“萬仞宮牆”四個大字,為鹹豐年間一囚犯所書,字體遒勁有力。據說,該囚犯因此獲釋,有顯揚斯文之意。欞星門石刻牌坊,氣宇軒昂,造型雄偉,仿佛一座石刻藝術博物館。大成門上的三重簷牌樓建築,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奇觀。大成殿氣勢雄偉,規模宏大,金碧輝煌,是國內文廟中不可多見的精品。

犍為文廟曆史悠久,規模宏大,造型優美飄逸,工藝精妙絕倫,色彩富麗堂皇,是犍為的一份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鮮明的建築個性和濃鬱的地方特色,使它卓爾不群,鶴立於文廟之林,具有很高的文物、旅遊價值。

脊立元嬰之謎——富順文廟

1036年(北宋景祜三年),宋朝太常博士、大儒學家周延雋奉派來富順縣任知監,極力提倡興教化、辦學校。他為了使富順有一個長期傳授儒學、培養人才的基地,毅然決定打破官署坐北朝南的規製,將高居神龜山山頂的縣衙門大門改向西開,把山的南坡讓出來修建文廟。從此,傳下了“自古衙門向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富順衙門向西開,周監傾心育英才”的佳話。在周延雋的主持和百姓士紳捐資出力下,富順文廟於1044年(北宋慶曆四年)建成。周延雋親自在文廟興辦儒學,僅過六年,便培養出了富順的第一個進士李冕。

富順文廟位居縣城中心,坐北朝南,占地十餘畝,房屋麵積3502平方米,紅牆環抱,麵臨大街,背負神龜山。宅麵闊46米,縱深150米,縱向係利用10米高差坡地修築。整個文廟按宮式建築營造,峻峭陡拔,翼角飛翹,如燕展翅,輕盈飄逸,裝飾華麗。斜撐石礎上雕刻彩畫的祥龍彩鳳、珍禽異獸,造型精美,色彩絢麗,具有濃厚的川南古建築風格。

泮池中部的石拱橋,又稱“狀元橋”。橋上雕有鏤空立體石刻滾龍五條,技藝精湛絕倫,所以通稱龍橋。此橋是新科狀元拜謁孔子時用的,一般人不得通行。1952年,縣政府大會供應處(招待所)設於文廟內,來往人員多,曾以交通不便為由,填平泮池。幸有縣文化館職工小心將龍橋放入泮池,然後填泥。1959年恢複龍橋,隻有一條龍的腰部被損壞了一塊,其餘完好如初,這一藝術珍品得以長久保存。

大成殿的雕刻藝術曆史悠久、美輪美奐。殿堂正麵均為隔扇,其餘三麵為木板牆,梁檀簷板與斜撐隔扇的祥龍彩風、珍禽異獸雕刻精細、手法各異。額枋上“二龍戲珠”龍騰雲繞。斜撐透雕玲瓏剔透。雀替三層鏤空雕刻構圖別致,裙板上“六龍捧聖”“鬆鶴延年”“三陽開泰”“麒麟吐瑞”等22幅以吉祥為內容的浮雕畫麵寓意雋永、雕刻精細。正脊上五重寶鼎高聳雲天,四條九曲滾龍兩兩相對,騰空向上。垂脊脊端站立文武天官各執如意,“盡守天職”。“薑太公釣魚”“神龍采藥”神情瀟灑,雖曆經數百載仍光彩奪目。正麵圓脊中,群龍簇擁的“天開文運”四字筆力雄渾,青瓷鑲嵌花飾獨具一格。屋麵上的龍麟獅象、人物花卉,琳琅滿目。

文廟奇特之處是令人費解的裸體男童陶人。十多年前,有人注意到在崇聖祠正脊中央的琉璃塔底層有一尊高25厘米、肩寬10厘米,右手上舉過頭、左手自然垂直、麵部五官清晰、下身特征明顯的古銅色裸體男童陶人,這是全省乃至全國所罕見的。在孔廟如此神聖的建築內發現裸體陶人,引起專家們高度重視,各種意見紛紜。一種意見認為這是當時富順各種教派鬥爭的產物,與釋、道不敬孔廟有關;一種說法是因為官紳們的勾結引起工匠不滿,工匠們故意安放裸體陶人,讓“至聖先師”及其先祖在陶人胯下度日,以示反抗。這些見解不確,據我們的看法,這可能象征儒釋道三家圓通對宇宙人生本元的理解。儒家講究赤子之心,陶童可能表示浩然正氣之所出,即元氣的產生處。佛教講究釋迦牟尼的本生故事,陶童也可寓意佛祖初生,赤裸裸來去無牽掛的真如景。道家則有元嬰,男童形象表示返本還原,複歸於嬰孩。

最後還要提到的是敬一亭裏的石碑。敬一亭又稱孔子像亭,位於文廟後部最高處,背靠神龜山,是明代建築物。內有石碑,陰刻孔子全身坐像。據記載,1340年(元順帝至元六年),富順卸任知州達魯花赤拜卜花,將1145年(南宋紹興十五年)所拓吳道子繪孔子像出示接任者龍濟安,被縣人趙祖仝看到。趙當即建議將畫像刻碑豎於文廟。四年後,續任州官馬撤出像,建“敬一亭”,立碑其中。刻像線條精細,衣褶飄飄欲舉,有“吳帶當風”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