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9章 警察違法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和預防、矯正(17569)(2)(1 / 3)

15.2.心理輔導對警察違法犯罪心理的預防作用

社會的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都會不同程度地對人產生一定的影響,警察工作經常要接觸一些不健康的人或負性事件,大量消極的信息會對人形成有害的壓力和誘惑。價值觀念存在問題、意誌薄弱、自控能力差的人就有可能導致心理和行為問題的發生。警察心理輔導包括預防性輔導,根據對既往經驗教訓的總結和社會環境可能對警察隊伍產生的消極影響,通過積極的心理輔導加深對自己的認識,了解有關心理和行為問題發生的心理機製,提高警察心理和行為的自我調節、自我控製水平,有助於減少和避免問題的發生。環境可以影響人,但環境是人的環境,人更可以改造環境。

15.2.1.心理自控能力的輔導

自控主要體現為一種意誌過程,但其與情緒情感和認知過程密切相關。警察的心理自控能力與能否勝任警察工作密切相關,警察的心理自控能力應該比一般人要強。

人的心理活動是有軌跡可循的

盡管人的心理非常複雜、千差萬別,但是又是有規律可以自我認識、自我把握、自我調整的。通過心理輔導可以了解警察心理壓力的成因、來源和特點,更好地認識警察的職業特征,這為每個人更準確地了解和認識自己的心理特征、心理發展規律提供了可能。人的自我意識水平往往與頭腦中的警察意識、價值觀念密切相關。客觀地了解和評價自己,是有方向、有效地調節和控製自己的前提。

人的心理活動是可以調節、控製的

人的心理活動不僅可以認識,而且可以發生變化,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警察心理輔導中所講的心理調節與控製,是指“人們應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對外界誘因進行心理上的抵製,從而改變心理活動方向,最終達到控製行為的目的。從這個定義來看包含著兩層含義,其一是對外界誘因的心理抵製,其二是控製行為。”③

對外界誘因的抵製,主要指的是對外界不良誘因的抵製。這種抵製的水平、自覺性取決於人的人格特征、原有意識狀態,其中價值觀居於重要地位。還取決於人與環境的互動情況,例如,領導的作風、管理的水平、群體的社會心理氣氛、機遇與機會成本間的關係等等。控製行為指的是,警察在麵對某些消極刺激時由心理上的抵製表現為行為上的抵製。這期間,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情況,(1)完全控製型:心理抵製,行為控製;(2)不完全控製型:麵對誘惑心理上想接受,但迫於紀律製度的約束,采取了行為上的抵製;(3)完全不可控製型:心理上接受誘惑,行為上不加控製或主動尋找從事非法活動獲取利益的機會。

麵對不良誘惑,完全控製型的人屬於合格的人民警察;不完全控製型的人中的絕大多數人,盡管存在著內心的衝突,但迫於製度紀律的壓力仍然控製住錯誤的行為,這種情況同樣應該得到肯定。我們不應該企望每個人都成為聖人,但是,我們注重製度紀律對人的心理活動調節、控製的影響導向作用。完全不控製型則很容易走向違法犯罪,成為警察中的敗類。

心理自控能力對預防、減少警察違法犯罪現象的意義

加強警察心理自控能力的輔導與訓練,可以有效控製違法亂紀現象的出現。警察工作所接觸的各種不良信息幾乎是一般職業人員的數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超出一般人的自控能力,是很容易受到感染,陷入泥潭的。心理輔導幫助人在形成應付壓力的有效策略之先,對壓力形成明確的認識和接受的態度。認識到壓力及其反應不僅僅是個性的弱點,也不僅僅是個人能力水平差的標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人都會體驗到的正常心理現象。在心理輔導中警察還應該了解挫折、壓力所形成的心理反應機製,提高個體在壓力環境中對反應的感知能力,對可能的行為及其後果做出正確的預見。心理自控能力的培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受到感染的程度,最大限度地保持清醒的警察意識,減少違法犯罪現象的出現。此外,心理自控能力的提高也有助於警察了解、把握工作相關主體的心理和行為,能夠提高警察的工作效能。

15.2.2.價值觀和職業道德的輔導

警察工作本來就是投入產出不成正比的職業,隻有肯於貢獻、擁有奉獻精神的人才能成為一個好警察。可是,在調查中顯示,有相當一批同誌缺乏這種貢獻和奉獻精神。有個別人甚至自恃職業特權膽大妄為、僥幸無忌、耍威風中飽私囊,缺乏職業道德在警察組織內部和社會上造成極壞的影響。所以,在心理輔導中應該注重職業道德的訓練。

中國人民大學羅國傑教授認為,所謂職業道德,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係的,具有自身職業特征的道德活動現象、道德意識現象和道德規範現象,是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化。職業道德模式從內容上可以分為,義務型模式、良心型模式和價值目標型模式。職業道德的形成和發展,一般要經過:職業道德的他律時期、職業道德的自律時期和職業道德價值目標形成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