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思維訓練
在前麵已經涉及到一些運用具體方法提高思維能力的訓練,為了有助於同誌們了解、掌握思維訓練的具體方法,更好地開發自己的思維能力,這裏再介紹一些國內外相關學者總結的訓練方法。其中一些方法可能與前麵的內容略有交叉,有的方法之間也存在著某種重疊,但是,角度不同同樣可以給人一定的啟發。尤其重要的是各種方法均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12.6.1.解決問題角度的訓練⑩
解決問題的訓練,是指麵對需要解決的問題,采用規定的方法提出自己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設想,以此訓練提高思維的創新能力。
假想構成創造法
這種方法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J·阿諾德研製開發。在現實工作中,由於人總是容易被習慣思維所束縛,結果往往限製了思維的發散性,約束了創新的手腳,所以要創新就必須衝破思維定勢的束縛。阿諾德就是為了解決如何衝破“以前就是這麼做的”和“別人都是這麼做的”的習慣思維束縛,而創立了假想構成創造法,並以此訓練學生能夠突破傳統觀念和群體壓力,進行創造。在假想構成創造法的訓練中,阿諾德教授從各種角度來構築另外一個世界的形象,讓學生們把這些假設條件作為現實中存在的環境來認識,從而進行設計和研究。例如,可以為學生描繪地球外另一個有生命星球的形象,並假設該星球的引力是地球的11倍。接下來請學生設計出當自己進入該星球時的對策。實際上許多科幻題材的文學作品都向我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當外星人入侵時,你會有什麼辦法?當全球冰雪都融化了,人類該如何生存?等等。對於這些問題的思考並非是不著邊際的。警察工作需要嚴肅、規範,但不是教條和僵化。工作中新的問題不斷出現,能否成為合格的警察,關鍵是是否會主動地思考。假想構成創造法的訓練對於打破因循守舊的思想禁錮非常有效。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就是經常采用此法提出假想的環境和問題來訓練員工,並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運用這種方法,通過提出和解決問題進行警察的心理訓練是完全可行的。
問題解決過程思考法
這是一種通過假想問題的解決過程,充分發揮右腦想象力的創造性思維訓練方法。訓練過程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步驟:
(1)確定關鍵詞KW(Key Words),關鍵詞可以是名詞、形容詞或動詞,但一定要最能表現出問題的本質。
(2)問題模擬QA,針對每一個關鍵詞,充分利用大腦的想象力,去聯想與KW有關的景象。理想的景象越多越好,這個步驟被稱為問題模擬。
(3)問題背景QB(Questions Background),這是對問題模擬的進一步追思和展開想象,一般采用回答“為什麼發生了這種情況”的形式展開。這一步驟實質是想象有關問題的外圍背景情況。
(4)問題概念QC(Questions Concept),即針對QA與QB進行必要的分析評價,以回答“在解決某一問題時是否能夠運用這種因素”的問題。
經過以上步驟之後,就可形成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方案,使創造性思維能力得以提高。
卡片法
這種方法是利用分散的信息,通過整理、研究,尋找他們之間的邏輯關係,從而形成新構思、新創意的創造性思維訓練方法。訓練程序為:
(1)確定問題。
(2)收集信息。用卡片收集與問題相關的各種信息,如剪報、筆記,大家思考後提出的各種設想等等,把每個信息記錄在一張卡片上。
(3)尋找各種信息之間的邏輯關係。分析各種信息之間的邏輯關係,並且按照這種邏輯關係把卡片歸類、分組,用最概括的語言給每個組列出題目。
(4)尋找並確定各組之間的邏輯關係。
(5)按照最終結果形成創造性的新觀念。
對核法
這種方法是美國學者奧斯本(Osborn)和泰勒(Taylor·J)提出的一種創造方法。強調通過參閱一張列有不同目錄、語詞或問題的核對單,從多角度去思考,尋找線索以獲得構想的方法。在工作、生活中每個人頭腦中都沉澱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這種訓練中,看到核對單後,受訓者在頭腦中必然將問題與核對單中的內容自動聯係起來,進行多角度的思考,激發創造性思維。不同的心理學家製定了不同的核對單,最著名的是奧斯本核對單。奧斯本核對單由以下部分構成:
(1)是否有其它用處?若改變一下,它的用處是什麼?
(2)適合與否?有什麼其它東西與此物相似?由此想到的另外的主意是什麼?過去有無相似的情況?我可根據什麼進行複製?模仿誰呢?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3)能否改變?可否重新進行組織?可否改變一下意思?可否改變顏色音響、味道和形狀?其它變化呢?
(4)能否擴大?可增加什麼?延長什麼?增加頻率?增加強度?增加體積?增加厚度?增加配料?
(5)能否縮小?可減去什麼?變得更小?能壓縮?能否製成微型?能否更低、更短或更輕?能否進一步細分?能否簡略陳述?
(6)能否替代?誰可替代之?可用什麼作替代物?能否有其它過程?能否有其它的途徑?
(7)能否重新組合?可否改變成分?用其它的圖示可否?能用其它的順序嗎?改變原因會產生不同結果嗎?能否改變速度?
(8)可否反向?可否正反倒置?能否裏外轉換?能否前後倒置?角色能否反過來?改變境遇會怎麼樣?能否扭轉局麵?
(9)可否綜合?可否把幾個部分進行組合?能否裝配成一個係統?能否按目的進行組合?能否按各種設想加以綜合?
通過以上的核對提問,被試的思維可以聯係提問對心中沉澱的問題進行一次全麵的回顧,產生多角度的全麵思路,最終出現創造性認識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