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基本成分之一。是由美國心理學家J·P·吉爾福特作為與創造力有密切關係的重要思維方法而提出的。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傾向於教育人一個問題隻有一個正確答案(標準答案),因此導致許多人的思維方式通常是複製式的,解決問題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遵循相對固定的方法,尋求雷同一致的結論。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問題並非如此,依照選擇的標準不同,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正確答案。如果認為事物隻有一個正確答案,那麼人在找到一個答案之後,就會放棄探索其它答案的努力,也就限製了創造性的發展。這樣的思維特點顯然無法適應迅速發展的警察工作要求。通過培養自己的發散思維能力,可以提高警察工作效能。
12.4.1.發散思維的特性及培養
發散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是一種要求脫離常規、尋求變異、從不同渠道尋求答案的思維。習慣於發散思維的人,會依照各種不同的思路、途徑,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解決問題,很自然地把不斷收集到的信息與記憶中的信息重新組合,產生出新的信息。思維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的特性。
流暢性
流暢性指智力活動在規定的時間內表達出較多的觀念,思維反應迅速而眾多。培養方法主要有:
(1)完成任務創造法。根據輔導訓練的對象和要求的需要,規定相關的任務,要求被試廣開思路尋找各種可以完成任務的方法。
(2)頭腦風暴。又稱為“腦轟法”、“腦猝變創造論”、“智力激勵法”等,是美國心理學家奧斯本(Osborn·A·F)提出來的。他認為創作的根本動力是智慧的相互衝擊,在小集體(10—12人)自由討論的交鋒中,相互啟示、激發、撞擊會產生新的、更有價值的概念、理論和方法。這是一種在複雜局麵中探索種種因素的一種簡單的思維激發技術。一般遵循以下程序:
擱置批評。輔導者不要從任何角度評判已經產生的意見的可行性,同時還要指導當事者也要擱置對自己意見的評判。因為,這種不成熟的評判會壓製當事者正在進行的發散性思維,應該鼓勵其繼續思索下去。
提倡爭鳴。鼓勵暢所欲言、不受拘束的聯想。量的積累會導致質的飛躍。不同的觀點碰撞會不斷出現新的觀點,思考討論越充分、徹底,越有益於產生有價值的意見。有時有價值的意見往往總是產生於論壇的最後。
搭便車。對當事者提出的意見不做評判,鼓勵他們不斷充實已經產生的策略,指導討論者利用一個觀點作為另一個觀點的出發點,或將不同的意見結合起來,增加產生新的意見的可能性。
隨心所欲。鼓勵當事者不著邊際地胡思亂想,尤其當產生山窮水盡的感覺的時候,無論多麼幼稚、荒謬,仍然鼓勵其不斷地思索下去。往往在這些奇思妙想的背後存在著許多現實的可能性。
不唯上、不從眾。參加人員一律平等,任何人不要遵從上級意見,要自由發表意見。不存在少數服從多數的規範,不許以集體意見阻礙個人創造性的思維。發表的建議沒有對錯之分。
變通性
變通性是指靈活應變、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思維特性。變通性、靈活性體現了思維的彈性,沒有彈性的思維不可能是創造性的思維。培養的主要方法有:
(1)重新確定法。要求當事者重新確定某一事物的用途,以適應變化了的要求。例如,哪些東西可以成為凶器,或者樹枝可以做什麼。這種訓練有助於提高警察在緊急情況下的思維反應能力。
(2)類目變動法。要求當事者變通的類目不僅能適應某種特殊的目的,而且能夠達到該類目的極限以激發更多的方案。例如,西紅柿的用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