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個體應對心理應激的兩種理論⑦
目前在應對心理應激的研究中形成了兩種具有代表性的理論,即:特質論和過程論,了解這兩種理論的基本觀點,對於提高應激水平的心理訓練具有指導意義。
10.5.1 特質論
特質論(Characteristics-oriented coping theory)認為,應對是個體在應激反應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一貫穩定的適應行為方式,他是人格特征在心理應激反應中的映射。
特質論源於弗洛伊德的心理防禦機製理論,但是,後來防禦機製的概念得以泛化,已經不再拘泥於防禦機製隻在無意識之中進行的看法,也重視了意識領域的研究。如Bond提出,防禦機製不隻是一個無意識的內在心理過程,也是行為,這種行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使內在動機與外部要求相一致。他把這種行為稱為防禦方式,認為人們可以評價自己的防禦方式,也可以由他人來評價,根據對防禦方式的評價,可以實現對個體防禦機製的近似了解。特質論繼承了弗洛伊德關於心理防禦機製是人格的構成部分以及防禦方式功能分類學的某些觀點,但批判了他對防禦機製所作的無意識理解,轉而接受了自我心理學的觀點。目前,在防禦方式或應對方式的研究中提出了許多應對測量(Strategy),雖然名稱與弗洛伊德的心理防禦機製類型相似,但含義卻大相徑庭。
特質論的主要觀點:
(1)應對是人格特質在應激情景中的體現
個體在應激情景中對應對方式的選擇與采用是與他特定的人格因素密切聯係在一起的。特質論強調,應對中體現出來的穩定的人格特征,是由用來處理各種各樣生活境遇的自我結構所操縱的,而自我結構的核心是需求,個體必須以適當的方式控製自己的需要,以達到良好的適應。如果個體需要無法控製或控製不當,就會出現適應不良導致心理失調。特質論的研究發現,在某些情境下,內控者傾向於較多地運用直接應對,較少應用壓抑;而外控者則表現出與此相反的趨勢。一些研究還就神經過敏、外傾人格、開放經驗與應對之間的關係研究表明,麵對應激情景,神經過敏者較多地表現出敵意反應、逃避現實的想法、自責、服鎮靜劑、隱退、幻想、忍受和優柔寡斷;外傾人格者更多地表現出理性行動、積極的思考、替代反應和抑製;而開放經驗者在處理緊張情境時更多地運用幽默等應對方式。基於這些事實,特質論認為,沿著人格特質的維度去考察應對,就能夠很好地理解人們在應激情景中為什麼喜愛某些應對方式而不是其它。
(2)應對方式的等級性
由於應對方式更多地受到穩定的人格特征影響,因而,依據應對方式通常所表現出的降低或增強應激反應的情況,各種應對類型的使用價值就可能得到一個基本的預先評價。根據這個設想,特質論對應對方式的分類做了等級性的安排。把那些有助於個體在應對中實現自我價值的策略排列在最高層次,表明其屬於成熟的自我心理過程。中間層次主要指那些可能帶來適應性神經症的防禦方式。低層的是一些原始的防禦方式,包括了早期弗洛伊德心理防禦機製提出的大部分防禦類型。Bond對這種分類方式做了如下概括:
防禦機製類型
防禦方式
成熟型防禦機製
升華、幽默、壓抑
中間型防禦機製
反作用形式、期望、解除、製止、回避、理性化、假性利他、伴無能之全能、隔離、同一化、否認、交往傾向、消耗傾向
不成熟型防禦機製
投射、被動攻擊、潛意識顯現、抱怨、幻想、分裂、退縮、軀體化
另一種分類方法是按照應對方式對心身的可能性影響,把應對區分為積極性應對風格與消極性應對風格。
特質論認為應對的效果能夠先驗地確定。成熟的或積極的方式能夠使個體免於心理應激的困擾,使身心處於適應狀態;不成熟的或消極的方式則會使個體陷於緊張,造成身心障礙。所以,特質論試圖詳細地界定應對的等級和類別,以便於個體在應激中采用成熟或積極的應對方式。
10.5.2 過程論
過程論(Process-oriented coping theory)認為,應對是指當個體意識到緊張情境對自己具有挑戰性時,所做出的調整內部或外部要求的認知與行為上的努力。應對的過程觀點是在批判特質論不足的同時提出來的,主要有以下觀點:
(1) 應對是一個動態、多變的認知-行為過程
過程論認為,應對不是一種靜態的、簡單的適應模式,而是多維的和多變的過程,這個過程與應激源的特點有著密切的聯係。過程論者認為特質論觀點的主要缺陷在於他們低估了應對的複雜性和多變性,拋開了具體的應激源,把應對固化成僵死的防禦模式。因而特質論無法了解個體實際的應對機理,更無法準確地預測個體在應對過程中的認知和行為傾向。過程論認為在實際的應對過程中,個體與環境的關係不斷地被改變,這種改變導致個體必須繼續評價和重新評價應激源的性質,並對後繼的應對努力加以調整,直至達到一個相對適應了的模式。過程應對論的動態信息加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