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警察人際交往的訓練
警察人際交往訓練是警察心理輔導和訓練中的重要內容。警察工作需要警察與各種交往對象建立有效的交往關係,警察的人際交往訓練是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技術和手段,通過訓練,提高警察與不同人進行有效交往的過程。
9.7.1 警察角色扮演訓練
(1)警察角色扮演訓練的概念
社會角色是指,由人們的社會地位所決定,為社會所期望的行為模式,是與某種社會身份相稱的行為規範的集合。包括三層含義:(1)是一套社會行為模式,每一種社會行為都是特定的社會角色的體現;(2)是由人們的社會地位和身份所決定的,角色行為真實地反映出個體在群體生活和社會關係體係中所處的位置;(3)是符合社會期望的,按照社會所規定的行為規範、責任和義務等去行動的。任何一種社會行為,不僅反映角色扮演者的社會地位及身份,而且體現出個體心理、行為及群體心理、行為及社會規範之間的相互關係。
警察角色扮演訓練是指依據人際交往訓練的目的,扮演人際交往中的各種角色,達到提高交往水平的過程。
訓練目的。角色扮演訓練的目的主要有:澄清和解決人際交往中所存在的問題、消除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和障礙、提高交往技能和人際交往中的實際效能。
扮演角色。警察可以在角色扮演訓練中扮演相關的各種人物角色,也可以根據各種不同的年齡、文化、性格、氣質等,從不同的角度扮演相同的角色。
(3)獲得人際交往的技能。角色扮演訓練的最終目的是獲得在警察工作中與不同類型、不同身份的人交往的技能。
警察角色扮演訓練的類型
依據情境特點和人物特點,可以把警察角色扮演訓練區分成不同的類型。簡要介紹如下:
(1)模擬情境。根據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對今後工作的構想,以人際交往的原型為基礎,設置的某種工作情境。在模擬情境中,警察可以互換成相關的角色身份,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警察的工作,也可以從警察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進行溝通的訓練。警察角色扮演訓練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在模擬情境中完成的。模擬情境訓練具有如下特點:
①可再現性。根據實際需要,可以設置、變換模擬情境,並使之不斷出現、反複使用。
②可預測性。根據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個別的、極端的複雜情況,或根據事物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性訓練,還可以讓受訓者在情境框架內任意發揮,以提高其人際交往中的適應力和應變能力。
③節省性。模擬情境訓練不需要特殊的設備和時間,幾乎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可以從事這種訓練。而且,可以明顯縮短受訓者在實際工作中的適應期,提高他們對問題的預見能力。
(2)真實情境。有組織的或個人有意識地在實際工作中,自覺地運用學習過的心理學理論,為了實現預定的交往目的,主動地、自覺地進入警察角色。在真實情境角色訓練中,絕大多數情況下受訓者隻能扮演警察的角色。
(3)扮演不同角色。根據警察人際交往中角色性質的不同,可以把扮演的角色分為,警察、普通公民、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證人等,其中每種類型又可以進一步根據職業、文化和人格特征進行劃分。
扮演警察主要是讓受訓者體會在交往活動中警察可能遇到的困難,並體會、學習優秀警察在不同人際交往活動中心理活動的特點、規律,以及與人交往的技能。
扮演其他相關角色,主要是讓受訓者實際體會不同的人處於不同的特殊角色位置時,其心理活動特點、規律和情緒特征。
警察角色扮演的意義
角色扮演實際上就是一種警察的模擬情境訓練,對於提高警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重要的意義。
(1)有助於提高人際交往訓練的效果。學習人際交往的方式和技能是為了提高在實際工作中的交往水平,提高工作的整體效能,而角色扮演為警察實際運用人際交往的方式和技能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2)便於及時發現問題。通過角色扮演訓練,可以提前發現在警察人際交往中可能存在、可能出現、可能遇到的問題,可以使受訓者提前采取措施、製定預案。
(3)可以起到調整和治療作用。對於存在人際交往障礙或社交恐懼症等特殊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人,角色扮演就是行為療法的重要構成,可以起到脫敏、暴露的作用。
9.7.2 警察角色扮演的情境設計與實施
(1)角色扮演情境設計概述
(1)情境設計的概念
情境設計是指根據警察工作的實際需要,結合角色扮演訓練的特點,模擬實際工作情境,為角色扮演的實施提供活動情境。主要包括以下含義:
①前提條件。情境設計必須建立在深入分析和研究警察工作的現實情況和對今後工作的科學預測的基礎之上,緊貼工作的實際和發展趨勢,概括出實際工作情境的特點及類型,同時依據角色扮演訓練的特點,發現模擬情境所要求的各種內容和形式。
②模擬實際工作情境。根據前麵的各項要求,在教室、實驗室、訓練場地或實際工作情境,人為地再現各種人際交往的實際情境。模擬實際工作情境越接近真實,訓練的效果越好。
③提供活動情境。情境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角色扮演的完成提供活動情境。沒有情境設計,就無法實現角色扮演。
(2)情境設計的基本原則
情境設計必須符合警察工作的實際,保證設計的合理性、有效性需要遵循如下原則:
①與客觀現實一致性原則。情境設計與客觀現實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無論情境設計怎樣接近實際,它都是對客觀現實的模擬活動,而不是真實的工作情境。一致性原則隻是要求情境設計要盡可能地接近現實,與客觀現實一致性的程度越高,訓練效果越好。
②可操作性原則。許多警察的工作非常複雜、危險,其情境有時在現實訓練中無法再現。因此,情境設計必須要遵循可操作的原則,不能脫離現實,采取不切實際的設計而無法實施。
③全麵性原則。情境設計應該包括警察工作人際交往中的各種複雜、困難的情境,既要有一般的工作情境,還要有特殊的工作情境。
④動靜結合的原則。如果把案發後與相關人員的接觸視為相對靜態的接觸話,那麼在事件發展過程中的接觸交往就完全是一種動態的交往過程了。例如,在劫持人質或其它鋌而走險事件中,與劫持者或當事人的交往就是不斷變化的過程。
角色扮演情境設計的內容
情境設計的內容主要有:
(1)情境設計主題
情境設計主題一般分為犯罪主題和非犯罪主題。
①犯罪主題。主要是指警察與有關人的交往是圍繞犯罪行為的發生而展開的,包括證人、受害人、犯罪嫌疑人等等。還可以根據犯罪類型再做進一步區分。
②行政執法主題。主要體現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溝通交往過程。
③為公民提供服務和救助的主題。主要體現警察與普通群眾和遇到特殊困難的群眾之間的溝通交往過程。
(2)情境設計內容
根據確定的主題,設計角色扮演情境訓練的內容。對於犯罪主題來說,一般是以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為原型進行設計。對於非犯罪主題來說,則需要根據警察工作的具體實際問題進行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