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警察人際交往心理的輔導與訓練(48398)(2)(2 / 3)

窗口服務已經規定了規範的禮貌用語,但是不適宜的情緒體驗和體態語言都可能會使禮貌用語的效果大打折扣。例如,交通警察在糾正違章的時候,在敬禮之後許多同誌會習慣性的伸出手,交往的雙方都明白這是在向對方要駕駛證和車鑰匙;巡警在執行公務時,伸出手指向對方,意味著讓對方停止行走;看守所裏警察一個輕微的招手動作,是在叫被審查人出來等等。如果把這些日常工作中已經習慣了的動作擴展到生活的其它方麵,在與公眾打交道時就會被人理解為是一種不尊重、蔑視的表現。在言語溝通的過程中,反饋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觀察到的對方一連串的表情、姿態,你可以知道自己的言語表達是否有誤,你的意思表達是否被對方理解了、肯定了、認同了、接受了,還是否定了、拒絕了,彼此的交往是具有開放性、閉鎖性、防衛性還是對抗性。

(7)行為舉止、自身形象。在除了自己的語言表達之外,還要關注自己的眼睛、麵部表情、雙手、雙腳、體態所蘊含的意味,以及發型、服飾是否得體,這都是一種言語內容和自我的延伸。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許多體態語言要做出嚴格的解釋可能並不容易,但通過觀察理解它卻相當容易,而且意思也更加真實。警察經常要與各種各樣的人麵對麵地打交道,要讓公眾接受、認可,必須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和形象。

(8)良好性格特征。性格是人表現在對現實穩定的態度和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性格是個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義的心理特征。開朗、誠實、熱情、助人、勇敢、自律、堅韌、先公後私、不斤斤計較、吃苦耐勞等良好的性格特點,有助於保持心態的平衡,有助於人能力的發展,有助於人接受正確的觀點、觀念和理解、包容與自己不同的觀點、觀念,有助於人際溝通交往。

(9)文化素養。警察的工作性質決定了警察應該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麵,這樣才能夠順利地與不同階層、不同文化的人溝通交往。一個有文化修養的人能夠給人留下較好的印象,使人願意與之交往。警察應該是有一定文化層次的人。

群眾自身因素

在警民關係中公眾的影響顯然比警察的影響要小得多,但警民關係的形成與發展畢竟是警察和公眾雙方的事情,因此公眾因素同樣應該得到注意。

(1)了解與理解。“有困難找警察”這是公安機關對社會的莊嚴承諾,但並非所有“困難”都是公安機關一家可以解決的。在“現狀與問題”部分中,一些公眾所表達的意見和不滿,其實是希望通過公安機關解決社會上存在的一些不如意現象,而單憑公安機關一些問題是無法解決的。由於不了解、不理解,同時還由於公安機關是國家政權中最有力的執法機構,所以,一些人很容易把對其它方麵的不滿情緒轉嫁、集中到公安機關和公安民警身上來。公眾隻有了解、理解了公安機關的職責、權力和執法方式,對公安機關和公安民警有了比較切合實際的期望值,才有助於消除某些誤會。

(2)遵紀守法。公安機關是剛性很強的權力機關,維護社會穩定、打擊犯罪是其基本的職責,沒有公安機關不避艱險的艱苦工作,公眾的基本利益也無法得到保障。同時警察應該對遵紀守法的公民表現出尊重,不應該有任何特權思想和特權行為。這樣會使守法公民因為遵紀守法得到警察的尊重而產生愉快感,並增進對警察的理解和尊重。

(3)主張權力、積極監督。隨著我國民主與法製的建設,應該在全社會的範圍內強化公民意識,公眾應該敢於主張自己的權力。公眾中不到萬不得已不找警察、對警察敬而遠之的心態是一種害怕警察的心態,這種心態源自於漫長的封建社會對現實生活的殘餘影響。你是公民、是納稅人,在危難時你就有權力要求警察的服務,任何警察拒絕提供法律規定的職業責任和義務,公民都有權力反映和舉報。這種公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必然會促進警察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也會密切警民關係。

(4)重視發展關係、擴大信任。天津市派出所的戶籍警都把自己的聯係電話公示給管界內的居民,使“有困難找警察”成為一種實實在在的工作內容。現代人的生活更加社會化,人與人的聯係更為廣泛,警民關係是現實生活中一種非常重要的人際交往關係。我的一位朋友過去對警察也抱有偏見,但是,一次他夜間騎車被沒有蓋的水井摔傷,根本無法挪動身體。這時,他用手機打通了110,是及時趕到的警察救了他。事後,他逢人就說警察好。

在現實生活中,警察總是在危難時刻顯身手,公民應該把警察當作朋友,充分信任與依靠警察,並有意識地與警察建立與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主動地配合與支持警察的工作。

社會因素

這是警民關係的環境因素,在警民關係中雖然不如前兩者的影響具體、直接,但對警民關係的雙方都具有導向作用。社會因素可以分為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製度因素和環境因素,這裏隻從微觀和環境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1)媒體作用。各種宣傳媒體在密切警民關係方麵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密切警民關係需要輿論監督,更需要弘揚正氣,宣傳警察的先進典型,進行正麵報道。幾年前,某報紙對“某市未查實的民警開槍傷人事件”連續3天詳細報道,而對同期發生在某公園門口一名民警執行公務時被窮凶極惡的歹徒捅傷,民警帶傷追趕歹徒,終因流血過多犧牲的事跡隻用了50餘字簡單寫出。杜書貴這樣的敗類隻是警察隊伍中的極個別人,絕不是警察隊伍的主流。類似事件的發生敗壞了警察隊伍的形象,而媒體的過分渲染則會對公眾產生進一步的誤導,影響警察的形象和工作積極性。天津市市區某分局通過隨機問卷,對一些媒體存在的上述問題在民警中進行了調查,情況見(表9—4)。

(2)公民意識的發展。公民意識提倡的是一種平等意識,是社會進步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種理念。隻有在社會範圍內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取得了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尊重的交往才是可能。公民意識的發展,就是對舊衙門作風、特權思想的有效抑製。也使得公民在與警察交往時敢於理直氣壯地主張自己的權利,敢於批評、監督警察的所作所為,這樣有助於公民與警察的平等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