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高綜效——引流機製(3 / 3)

或者我們可以換用別的方式來闡述這個問題。任何發掘電壓計製造秘訣的人,最終會成為一個發明者,因為他們會發現製造這種東西的方式,就是成為一個有創作力的人。如果我們讓工廠自行全力運轉,並將所有信息公開,對我們社會的經濟體係將有很大助益。因為,企業不斷地運作,就會自動培養好的工廠、好的管理者以及好的員工,而不會關門大吉或減少產量。

在我還是個大學生的時候,經過一連串的事件後,我再也不擔心自己的想法會被別人竊取。理由很簡單,偷盜者是一個品質低下的人,偷走的都是最差的東西。我不再為此生氣或想全力保住秘密,反而覺得他們的行為有趣、好玩,所以我也不用煩惱如何隱藏我的想法。對於想法的討論過程,才真正有助於創造力的發揮,使得原本隻有一打數量的點子,暴增為100個點子。抄襲或竊取就像隻偷到蛋、沒偷到下蛋的雞一樣。簡單地說,錢必須充分被運用,心智必須充分被運用,創造力必須充分激發,而不是將其囤積起來,吝於花費,擔心一使用就會減少數量。

上述的所有一切都表明,拒絕和別人分享是一個非常不理智的想法。比方說,有關兄弟姐妹之間的敵對現象就反應出利益有限的想法。每一個小孩都想一個人霸占母愛,所以對新生的弟弟或妹妹也擁有母親的愛感到氣憤,因為他認為,如果母親把愛給了弟弟或妹妹,那麼就沒有多餘的愛可以分給他。要經過很長的時間他才會了解,母親的愛其實是可以同時分給2個孩子,或4個孩子,甚至18個孩子。他還會明白母親愈愛其中一個孩子,也就會愈愛另外的幾個孩子,而不會減少對任何一個孩子的愛。

有關綜效原則的另一個方麵是,你享受著使別人快樂的滋味,別人快樂你也跟著快樂。或者實際一點地說,綜效是指你自私地享受著讓別人快樂的因素,所以你比以前更懂得去愛別人。因此綜效性的經濟體係應是製造無限量的更低價格的產品,而非有限數量的高利潤產品。一個人如果愈慷慨、愈懂得愛、愈具綜效性,他就愈喜歡贈送1000台收音機而不是100台,因為這項慷慨行為會創造更大的快樂,他也更能享受自己的慷慨。無限量的生產代表著對他人更多的關愛,更具有利他主義;有限量生產的人關心自己甚於他人,也就是傾向於利已主義。

在這裏,我認為有必要把解決分化的問題講得更清楚一些。榮格與達麗文強調相互衝突的好處,他們認為衝突所造成的動態影響與結果可強化個人心靈。衝突的結果有好有壞。但我所強調的是自私與無私的極性超越。也可以這麼說,個人必須超越衝突,而非從中獲益。我們必須認識到,過去認為自我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自私與無私是不同且相互排斥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當我們更健康,察覺更高層次的需求時,當世界更健全更富有、沒有饑餓時,就會發現所有人類的利益都將統一為一個整體,對某人有益的事,也對我或其他的任何一個人有益。

從新的角度著眼,我們也可能從達成自我實現的人身上看到這種高層結合——自私和無私彼此融合,我們可以把這種新的形態叫做健康的自私,或者也可以說是有如被虐狂的病態無私。實際上,在自我實現的人身上,我們會發現一種非常獨特的特質,你無法從他們身上區別自私或不自私,他們同時自私與無私,但你也可以說他們既不自私也不無私。但這違反了亞裏士多德邏輯,亞裏士多德強調A級與非A級的雙向排斥。再看一看科日布斯基(波蘭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創立了普通語義學,這是一種語言哲學體係,試圖改進使用語言的方以及對語言的反應方法,提升人類傳達思想的能力)等非亞裏士多德學派對二元對立、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的批判。他們都反映出一項事實:綜效代表超越分化,而非從衝突中獲益。

在有關什麼是真相、什麼是事實的問題上,其中有許多模糊地帶很難搞清。我認為所謂的綜效,是對高層真相與事實的客觀感知,這些真相與事實的確存在。綜效的發展就好比從眼盲變為目明的過程。當然這項假設很難用實驗給予證實,但隻要有完整的操作性定義,並在務實性健全的環境下,綜效的民主具有優勢即可。事實上,當人們相互了解、彼此相愛,所有人類的利益就能整合在一起,不會相互排斥,所有關於幸福婚姻的分析都證實了這一點。所有關於企業中合作關係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所有關於科學倫理的研究更證實了這一點。依次類推,對任何一位科學家有益的事,也對於我這樣的科學家有益。對老師有益的事也對所有的學生有益。

這部分工作表明,非A即B的思考模式,或是二元對立、非綜效的思考是輕微的心理病態的征兆。我認為,對獨裁者性格結構的研究分析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如果叢林世界觀是成立的,唯一可能的現實就是獨裁管理。如果有人認同我們過的是叢林式的生活,人都變成了叢林動物,他們都隻顧自己互相排斥的利益,那麼,這種想法就不瘋狂,反而相當有理、有邏輯性、有概括性,甚至是非常必要的。再檢測一次這裏的用詞,我用的是“互相排斥的利益”這個名詞,這是個不錯的教學溝通方式,可以讓整件事更清楚、更合理、更容易溝通。

綜效的概念是整體性的;而整體性愈強,綜效的程度就愈高。相反,即是所謂原子式思考。一個結構體的整體性愈強,其中個人的相互依賴度就愈高,彼此的溝通就愈暢通,麵對團隊的影響就愈深,也就是說,社會的綜效性是高度整合的。

籃球隊即是一個例證,球隊由五位主力球員組成,如果每位球員都隻從自己爭取分數的自身利益觀點出發,完全沒把球隊的整體利益放在首位,那麼這個球隊就不可能是一個真正好的團隊。好團隊的球員會將團隊的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甚至可以這樣說,假設真是好的團隊,完全沒有個人利益與團隊利益之分。因為二者已沒有任何區別,隻要是能進球,誰得分已顯得不重要了。團隊的利益就是個人的利益。所有的球員都以團隊為榮,好的助攻手和投籃手一樣優秀。一旦球隊的綜效性瓦解,個人利益超越團隊利益,球隊就成了一盤散沙。

經濟領域的活動也是一樣。例如一個負責某項產品製造的數人小組,亦適用綜效原則。團隊合作的程度愈高,彼此的依賴就愈深,就愈信任對方,當然綜效程度也就愈高。這是可以經由實驗研究證明的。

層次整合也是同樣的情形,每個層次彼此之間亦是相互關連的,存在著高度的綜效性。考慮這一點是很有必要的。

在好的條件下,綜效是真實存在的,與心理健康相互成循環關係——心理健康的人有較高的綜效性。心理健康的人也較易覺察出真相、更務實,因此這項科學的假設是可以被測試、被證實的。例如,我設計一套測試實驗,探討較健康的大學生的認知能力、感官能力、思考能力和知覺能力是否較強。經由以上變因的測試可以看出學生個體的綜效性如何。若以感官層麵而言,我可以測試顏色分辯力、聽力、味覺和嗅覺等,測試對象包括心理健康的人、綜效性高的人和優秀的經理人。在高度綜效的條件下,假設對某個人而言是正確的,對我和其他人而言也是正確的。下麵我們就針對優秀經理人做一番解釋。

優秀的經理人是優秀的感知者。換句話說,他們的視覺辨析、聽覺辨析等能力相對比較靈敏。這一切都可由標準的實驗程序證實。此外,從感知層麵而言,優秀的經理人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強,較能分清楚什麼是覺察到的事實和心中的希望,並依據現實狀況對未來做出較準確的預測。在我的層麵而言,優秀的經理人較不易發生盧金實驗中的固執心問題。他們也不太可能成為艾殊(首創艾氏情境實驗,實驗主持者設計了一個特定情境,也就是提出一個與事實不符,但卻是團體中多數人同意事先的定好的陳述,再觀察受試者不知情的反應。通常的結果是,即使受試者對多數人同意的陳述表示質疑,但是他還是會受到團體意見的影響,接受這個與事實不符的陳述,盲目地擁護團體的意見)實驗中的被迫者或盲目的擁護者,更不容易有場地依賴(一種性格特征。假設有一木棒立在空地中央,至於木棒與地麵是否垂直由受試者自行調整,直到他認為垂直為止。假如空地上沒有其他刺激物時,每個受試者的判斷都差不多;但如果有其他刺激物,例如把木棒放在傾斜的方框中,受試者就會受到幹擾而做出錯誤的判斷,這種人就是所謂的場地依賴型)的傾向,甚至完全不易受到類似走狗的人物的影響。

事實上,所有關於心理健康的測試,其實就是關於優秀經理人的測試。假如我沒有記錯的話,實驗結果所定義的優秀管理策略都牽涉到心理健康和綜效能力。我們可以提出上百種相關的案例。事實上,至少就理論而言,我認為不久的將來會有一係列像心電圖、腦電圖一般精準的測試實驗,完全準確地預測出哪種人在未來可成為優秀的經理人或領導人。假設這項預想可以實現的話,將會令人感到驚喜不已。我愈想到這裏,就覺得愈有可能。不管怎麼樣,這件事確實值得一試。

當然,也不排除其他可能性的存在。當所有的關係網路都成為事實的時候,所有促成優秀經理人的因素都已具備時,其他人也能變得更優秀,甚至能改造整個人類。也可以這麼說,所有關於敏感度訓練、管理訓練、著書立說與從事研究的技巧等,就長遠利益而言,對所有人都有益處。

同樣的情形也適用於心理健康。教育係統隻有足夠健全,才能培育出日後我們所需的將軍、老板、經理人或領導人。同樣,任何自我治療或心理治療的技術必然具有相同的作用。所有的一切都相互關連,使一個人變得更健康的因素,也會使其他人更有機會成為優秀的經理人。

相反的情形也是如此,改善社區的因素亦能改善社會的其他部分,改善某個人的因素亦能改善全體人類。如果某些因素能使一個人成為一個好丈夫,那麼同樣也可以使其成為一個好員工、好市民或好的運動員。

事實上,這些訣竅也是美國成功人士的特殊品質。這是很重要的一點,特別是最近有許多其他國家的科學家以各式各樣的方式打擊美國市場。例如,與美國員工相比,其他國家的勞工薪資比美國便宜許多。大部分國家盛行獨裁式的管理製度,人們生活在恐懼、饑餓以及失業的情況之下,他們較願意依指示做事。在這些國家裏,所擁有的原料比美國多出許多,擁有數之不盡的廉價勞工,有預防勞工罷工的製度法令。毫無疑問的,這種獨裁式的管理模式也有它存在的道理與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