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張瑩的母親說,張瑩小時候是個非常聽話和懂事的孩子,別說偷人家東西了,就是人家給她東西她都不敢要。然而,從初中的時候開始,張瑩開始學著偷人家東西了,她第一次好像是偷了一個政治老師的隨身聽,幸好沒被人家發現。後來,她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偷人家東西,大到手機、項鏈、小到鋼筆、襪子,反正想偷什麼就偷什麼。由於她長得文靜漂亮,平時見人很有禮貌,再加上家裏的情況也比較好,所以幾乎沒有人懷疑過她會偷東西。她偷了東西一旦被她父親發現,她父親就會將她往死裏打。她上軍醫學校第一學期交了個男朋友,那個男朋友人很好,家裏條件也非常不錯,父母都是成功的商人。但她竟把男朋友的父親從土耳其帶回來的一隻精美的眼鏡盒偷走了!被人家當場就發現了,她男朋友的父親堅決反對兒子再和張瑩來往,張瑩就這樣和男朋友分了手,張瑩的男朋友和張瑩斷絕關係之後,張瑩哭得死去活來,有一陣子就像得了抑鬱症似的,不吃不喝,也不和人說話。但是她很快就把這個教訓忘了,沒過多久,她又偷了同宿舍一個同學的香水。
凡認識她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議,他們都在苦思冥想一個答案:張瑩的父親是教授、專家,母親也是副教授,張瑩她到底偷人家東西幹什麼?難道張瑩真的就不明白偷東西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嗎?大多數人都認為張瑩偷東西是一念之差,因為她根本不需要這些東西。也有人認為張瑩本身就是一個偽君子,她表麵上看起來文靜、誠實,內心裏卻非常貪婪、自私。還有人認為張瑩的偷竊行為與其父母的品行有關,在張瑩工作的那家軍醫院裏,什麼樣的評價和議論都有,張瑩的父母為此也承擔了極大的輿論壓力。
心理診治
從上述案例中的發生盜竊行為之後,我們可以看出,老張過分看重自己的麵子,而沒有冷靜探究女兒接二連三發生盜竊行為的背後是否有更複雜的心理動力因素。
偷竊,是因為特殊的心理欲求。一方麵,他們渴望不被發現;另一方麵,他們又渴望被發現並被懲罰。結果,被發現或不被發現都會給他們帶來快感,於是他們無法從偷盜中得到心理意義上的懲罰,而這種損人不利己的偷盜行為也因此無法停止。偷盜行為不被發現會給他們帶來心理上的獎賞,而偷盜行為被發現,也會給他們帶來心理上的獎賞。好像無論別人怎麼做,偷盜癖都獲得了心理上的滿足。這就導致他們總能從偷盜行為中獲得樂趣,於是偷盜行為就越來越頻繁。一般情況下,用一些想當然的錯誤方法試圖矯正他們的行為,結果起到的是反作用。
最常見的錯誤方法,就是懲罰有偷盜癖的人。但這正中他們的下懷,因為這些人之所以去偷盜一些自己並不怎麼需要的物品,就是為了讓別人懲罰自己或以這種行為懲罰身邊的人,讓他們丟臉,這種被懲罰或懲罰他人會給他們帶來快感,所以反而會令他們更加沉溺於偷盜。對於有偷盜癖的人,嚴厲的懲罰不會有好效果的。
偷盜癖多源於好奇心被壓製或報複心理。在小時候的好奇心被壓製。什麼東西都想碰一碰,都想摸一摸。但是,有些家長過於自律,對孩子的要求特別的高,不讓孩子碰任何不屬於自己家的東西。結果,這就導致孩子的探索欲望被壓製。小時候,他會聽父母的話,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這個被嚴重壓製的欲望不可遏製地浮現出來,於是他很渴望去碰、去摸屬於別人的東西,而偷為己有,則是這種欲望的集中表達。還表達對周圍人的叛逆。偷盜成癖的人,家人中至少有一人是“道德君子”,特別理性,特別愛講道理。以至於他們在生活中,一些人則用偷盜癖的方式,來挑戰又嘮叨又是“道德君子”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