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學向我:你是大學老師要帶課,又在外麵做講座做培訓,又在網上教我們做簡曆,還有時間玩微博微信,一年還能出幾本書,我們做學生都覺得時間不夠用,你哪裏有這麼多時間做這麼多事情?而且寫書需要大量的時間,你一天到底睡幾個小時?
這個問題是很多職場人的苦惱。上班後要兼顧工作和生活,時間會變得支零破碎,想做一點正經事情都抽不出時間。
還有人抱怨微博微信本是想用來打發碎片時間的,慢慢上癮後,總是忍不住去刷屏,結果很難靜心完整地隻做一件事,失去了長久專注做一件事情的能力。
如何解決這一困境?有人提出要恢複專注靜心做事的能力,這是一條出路,但我認為,絕大多數人不能奢望通過獲得大量空餘時間來解決問題。
讀大學,你有找到大塊時間做事情的可能,但在職場,你是不可能指望擠出大塊時間做工作。有句老話:計劃不如變化快。現代職場,總的趨勢就是工作時間越來越碎片化。沒有微博微信的時代,我們的工作時間早就被電話、郵件、QQ、會議打斷成了碎片,而微博、微信隻不過加劇了這一趨勢。
認識到這一點,我覺得真正的問題是人有沒有辦法利用碎片時間完成係統的工作。或者說在碎片時間工作模式下,我們依然能夠保持連續和整體化的思考,同時又不喪失快速反應能力。
大多數人會有一種誤會,認為重要的工作一定需要大塊的時間來完成,比如寫一篇文字,至少需要一個上午不被打擾。
我們在寫文章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下筆如有神,給你一個安靜的時間段“一蹴而就”;第二種是寫了好幾個開頭,都無法深入下去,隻能換個時間再寫。
為什麼會有兩種不同的結果?答案很簡單,寫起來順暢的文章是,因為你原來就這個問題有很多的積累,所以給一個安靜的時間段就能下筆。假如你對要表達的問題缺少積累,給再多的時間也無法寫好。
有些工作的確需要大塊的時間,但如果不是提前做夠準備,這些大塊的時間並不會被高效利用。
我的寫作習慣是“五分鍾文章法”
一份完整的文章=5分鍾構思+半小時提綱+5分鍾構思+半小時提綱+5分鍾構思+…+5分鍾構思+2小時高效率寫作+5分鍾修改。
當我需要寫一篇文章時,往往沒辦法安排一個白天甚至一個上午的時間,即便安排了也沒有靈感動筆。我會預定一個寫作時間,在此之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時間提前構思。
這裏講的構思可以是帶著問題查資料、找素材、請教他人,也可以是隨手寫下一些靈感,這樣的構思片段多了,我就抽出相對完整的半小時,把碎片靈感整合成一個提綱,或一個小段落文章,然後繼續積累素材。攢的內容多了,自然有寫的欲望,那個時候我兩個小時就可以一口氣寫完5000字,甚至10000字,並且質量還不錯。
做其他的工作也是如此。比如營銷策劃、項目計劃、書籍出版,很多智力勞動都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完成。
再說一個案例。微信公共平台我第一時間就注冊了,但一直沒有公布,因為沒有想清楚該怎樣推廣。我便利用零零碎碎的時間想了很多問題:
1.微信的使用人群是誰?他們希望看到什麼信息?我們應該提供怎樣的微信內容才有可能抓住他們?
2.微信和博客有什麼區別?微信和微博有什麼不同?我們應該以何種節奏,何種時段,何種形式發布微信,才能不讓收聽者討厭?
3.微信如何才能借助收聽者的力量轉發?微信又如何能夠借助製作者的影響力來傳播?
4.如何維護微信的內容?
5.如何和微信粉絲互動,甚至讓他們彼此互動?
6.維護一個微信得到的回報到底是什麼?
以上種種問題,我思考了很久,同時在觀察身邊朋友、名人、企業的微信運營,在大腦裏一遍一遍預演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和麻煩。這些思考,絕大部分都是利用碎片時間來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