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檢討自己的能力為什麼無法施展。是無恰當的機會?是大環境的限製?還是人為的阻礙?如果是機會問題,那隻好繼續等待;如果是大環境的限製,那隻好辭職;如果是人為因素,那麼可以誠懇溝通,想想是否有得罪人之處,如果是,就要想辦法疏通。
(3)考慮拿出其他專長。有時“懷才不遇”是因為用錯了專長。如果自己有更好的專長,那麼可以尋找機會去試一試,說不定就此打開一條生路。
(4)營造更和諧的人際關係。不要成為別人躲避的對象,應該以自己的才幹協助其他的同事;但要記住,幫助別人切不可居功,否則會嚇跑了自己的同事,勞而無功。此外,要做到謙虛客氣,廣結善緣,這將為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助力。
(5)繼續強化自己的才幹。不要故步自封,要不斷地增強自身的能力,當時機成熟時,真實的才幹就會為自己帶來耀眼的光芒!
無論職業的現實如何不盡如人意,都不要有“懷才不遇”的感覺,因為,這會成為自己心理上的負擔。
總有人歎息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大材小用”;總是抱怨“為什麼遇不到伯樂”、“為什麼總是時運不濟”,天天等伯樂上門發現自己這個人才。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等到伯樂上門來發現自己隻是—種夢想。
人們稍微留心一下就能發現,現在電視廣告時間越拉越長,廣告片越做越精致,廣告投入越來越嚇人。商家不惜血本搶奪人們的眼球,目的很明確:使人們認識它,記住它,購買它。
職場好比商場,用人單位是顧客,職業人就是產品。在這個商場裏,各種類型、各種層麵、各種價位的產品應有盡有。由於供需倒掛,供大於需,現在的顧客越來越挑剔,常常挑到手酸眼花,還一個勁兒地抱怨:“東西雖然不少,可合適的好像並不多。”
在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中,“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些至理名言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用來安慰職場失意者的止痛劑。
職場的現實是,那些獲得成功的職業人士從來就不會停止對自己的宣傳,他們的目的很明確:被認識、被記住、被購買。他們的信仰是“酒香還得靠吆喝著賣”,“是金子就趕快去發光”。很難說他們的才能一定比別人更強,但會吆喝的一定比不會吆喝的更容易賣掉。演員、歌手、律師、經理……又有誰能夠例外?
有的職業人是不願意吆喝,更多人是因為不懂怎麼去推銷自己。大多數中國人從小受的教育就是做人要謙虛、含蓄,推銷自己往往被大家不齒。雖然人人都知道“毛遂自薦”的典故,可人們好像並不欣賞他。大家更喜歡像諸葛亮那樣被“三顧茅廬”,覺得那樣才有臉麵。可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人士要麵對的挑戰,已經開始從“生產自己”向“銷售自己”轉移。他們需要走出去,帶點微笑,張開嘴巴,勇敢而真誠地告訴別人自己是誰,能為別人帶來什麼,目己想得到什麼,事情就這麼簡單。很多人不願開口,他開了口,他就成功了。其實如果聰明的諸葛亮能夠活到今天的話,他也一定會主動地找上劉備的門,而不會被動地等待所謂的“三顧茅廬”。別太在乎麵子和架子,否則就不會有人在乎我們自己。要讓別人認識自己、記住自己,努力地推銷自己,這甚至比提升自己的才能還要重要。
一張報紙的重要版麵非常醒目地刊出了年薪50萬的“自我拍賣”文章,這一頗有創意的求職廣告,引來很多媒體紛紛報道、評論。“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時代已成了曆史。如今是信息化時代,一個人想獲得成功,不但要有真才實學,還要善於推銷、包裝、經營自我。
每個人都有潛能,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要想實現抱負,就必須才華外露。不露,就沒人知道他的才能;不了解他,上司就沒法重用、提拔他。如果他把本事嗯藏起來,時日一久,上司就會認為他是無能之輩,不再理他了。
一位著名的管理顧問對如何獲得晉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許多人以為隻要自己努力工作,頂頭上司就一定會拉自己一把,給自己出頭的機會。這些人自以為真才實學就是一切,所以對提高知名度很不經心。但如果他們真的想有所作為,我建議他們還是應該學學如何吸引眾人的目光。”他的話指出了晉升的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向上司、同事推薦自己,形成影響力。一般來說,要成功地推薦自己,應注意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