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未完結的培訓(1 / 2)

在中國,不論心理谘詢的培訓遇到怎樣的困難,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最終將整合為一個規範的體係。

詩出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心理谘詢麵談的正式培訓是有時間限製的。但學員需要的培訓卻不可能那麼快結束。我接到的最多的需求是關於案例督導的需要。拿到二級心理谘詢師證書的學員,有一部分在專業機構中開始接個案或帶團體。在麵接個案之前,他們心裏惴惴不安,沒有信心,沒有膽量。在麵接的過程中,他們有許多疑惑和不解,麵接結束之後,他們迫切需要找人分享,需要找人指導。

缺位的心理谘詢師督導培訓

我國目前沒有專業的製度給這批人提供幫助和指導。在畢淑敏的小說《女心理谘詢師》中主人公賀頓就麵臨這樣的難題。她的做法是:一是開案例“研討”會,讓身邊不懂心理學的人給建議;二是去找主播搭檔尋求答案;三是托關係找權威進行私人接觸。這些做法都是不得已的做法:第一種和第二種做法其實起不到作用,因為那些不是專業人士,他們可以給出常識性的解讀,甚至有智慧的解讀,但不是心理學的解讀;第三種做法的危險在於對這種私人接觸沒有監控,有可能成為權威人物的試驗品和受害者。

大批從各種專業機構培訓出的、拿到證書的學員呼喚督導製度的誕生,大批新從業者在渴望督導製度的誕生。讓這些拿到證書的新手在心理谘詢的汪洋大海中流浪,任其漂流,是不負責任的,也是危險的,對來訪者和心理谘詢師來說都如此。

常見的新手遇到的問題有:所接個案難度超出其力所能及的範圍,不僅不能解決來訪者的問題,反而把自己過多地卷入到來訪者的生活中,在谘詢室之外仍為來訪者擔憂,仍為自己找不出谘詢方向所焦慮;來訪者的問題觸及自己的傷痛之處,因自己的問題尚未解決,因而無法解決來訪者的問題;對自己的能力不自信,因而過分要求來訪者發生變化,以此證明自己的能力;心理學專業技巧掌握不足,用家常聊天或說教代替心理谘詢。

而對來訪者來說,不管是誰坐在心理谘詢師的位置上,對自己都具有意義,因而會非常看重來自谘詢師的反饋。如果他們是帶著內疚心理來到谘詢室,而谘詢師不是共感,而是評價他們的行為不當,甚至用指責的口吻批評其行為,他們會帶著更加內疚的心理離開谘詢室;如果他們帶著自己的決定來到谘詢室,而谘詢師用自己的價值觀和意誌來引導他們,他們會做出另外一個決定,並帶著內心的困惑和衝突離開谘詢室。下麵是兩個小例子。

強化依戀還是割斷依戀?

我曾觀摩過一個這樣的個案:

來訪者:我現在學不進去。但我應該學習更好,否則對不起父母,尤其對不起父親。

谘詢師:為什麼?

來訪者:因為……父親去世時我不在他身邊。

谘詢師:父親去世這麼大一件事情,你為什麼不在他身邊呢?(“這麼大一件事情”和“為什麼不在”有指責來訪者之意,加重來訪者的內疚感。)

來訪者:因為媽媽沒有告訴我……我當時在考研……為了不耽誤我考研,媽媽沒有告訴我。(痛苦而斷續,因為又一次觸及傷心事。)

谘詢師:可以理解。考上研究生也是父親的心願是嗎?(沒有共感。)

來訪者:是的。

谘詢師:那父親的心願實現了,盡管他離開了,但他的感覺是開心還是不開心?(封閉式問題不利於來訪者揭示內心感受。)

來訪者:是開心。

谘詢師:父親開心,你還放不開你的心結。就你目前的學習而言,你覺得父親最希望你做的是什麼?

來訪者:是努力學習,讀完學業,而不是我現在有時想到的退學。

谘詢師:學習好是對父親的回報,對嗎?(又是一個封閉問題。)

來訪者:對。

谘詢師:隻有學習好了才能完成父親的心願,想到這一點難道不能讓你擁有動力嗎?(使用麵質本來無可厚非,但這裏有些咄咄逼人。)

來訪者:我想學好,但我沒法學進去。

谘詢師:你可以想想父親對你有多好,學不好會讓他有什麼感受?

來訪者:(一聲不吭,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