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小組演練,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淩晨4點突然醒來後再難以入睡。我強烈地意識到,如果我的個性不做適當的改變,或許我將永遠無法成為一個優秀的心理谘詢師。一個好的谘詢師,她(他)一定是非常有耐心、非常客觀,在谘詢過程中,她(他)會將自我及主觀意識放得很低很低,把一顆心“空”出來,去全身心地感受來訪者,從深層次去體會來訪者,關心來訪者,以來訪者為中心。而我呢?雖然我從本性來說是一個非常善良、非常樂於助人的人,可多年的生活工作經曆,卻讓我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變成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我主觀、缺乏耐心,我更多關心我的心怎麼想,我想怎麼做,最好所有的人都按我的意思辦。盡管我也關心他人,但從來都是蜻蜓點水,一點就過,大致知道別人想什麼後,就開始給人下結論。有時候我也會克製自己不說出來,但我心裏卻這樣認為的:“哦,我知道了,你就是這樣的!”當出現這個念頭後,我就不再用心去體會對方的心,因為我感到自己已經了解對方是怎麼想的,是怎麼樣的人。在谘詢中,我尚且還知道假模假樣地“關懷和引導”來訪者,而在工作中,我卻從沒有耐心去聽完別人到底有些什麼想法,我隻會去打斷他們,指揮他們,命令他們就按我說的辦。
想到這裏,我非常羞愧,我是一個多麼自高自大、自以為是並且缺乏耐心的人啊!我那麼強勢,說出來的道理聽上去又似乎合情合理,這讓我很多朋友、下級盡管心裏不舒服,但也無法來反駁。朋友們是愛我,懶得跟我吵;下屬們是敬我怕我,沒辦法跟我繼續理論。可如果我用這樣的個性和心態與來訪者相處,不論我用多麼高明的“傾聽、共感”來掩蓋,敏感的來訪者一定會覺察到我的強勢,或許在心裏就悄悄地阻抗了,或許來一次後就再也不來了。這樣的次數多了,留給我的感受隻會有深深的挫敗感!我似乎已經很久沒有把自己的心完全“空”出來,去耐心地、全身心地感受過他人的想法了。這,應該是我的另一麵吧?!
想到這裏,我對自己個性中的這一麵感到很害怕,在不知不覺中,我肯定傷害過很多人的心。如果不改變,我不僅無法實現我的夢想——做一個優秀的心理谘詢師,還有可能將來朋友越來越少,最後孤單一個人;可改變起來,我能想象有多麼難,不良個性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所以,我暫且將我的助人好意放一放,沉下心來學習,通過尋求同學、指導老師的幫助,解決自己的問題。或許,這就是助人中做到自助、自助中達到助人的真正含義吧。
指導老師的話:在心理谘詢麵談實習中,敏感的學員會不停地照鏡子,透過別的組員、透過來訪者、透過扮演谘詢師,看到在新的角色中顯現出的自我,並且用合格心理谘詢師的標準去要求自己。熟悉的自畫像會出現不熟悉的部分。這是成長的表現,是一種自我探索,是自我意識的增加。但從另一方麵,需要去看自畫像是否角色過度。如果從谘詢師的角色來看,確實需要“清空”自己;但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的角色不再是心理谘詢師,而是上司、朋友,大多數時候需要的不是清空,而是“輸出”。初學心理谘詢的人可能會有一段心路曆程是:把心理谘詢師的角色過度化,投射在所有的生活或工作角色中。這種角色錯位會帶來新的困擾。心理谘詢師的最高修煉也許是內外一致,但對大多數谘詢師來說,走出谘詢室,也是平常人,不可能永遠戴著谘詢師的麵具。區分角色,不要角色過度,這對新手來說很重要。
學員手記二
法無定法
老虎
在我從事職業谘詢與職業指導的生涯中,我一直在尋找更好的方法來幫助我的來訪者,這也是我來學習心理谘詢的目的之一,但就在我看了《心靈捕手》及孫新蘭博士的現場谘詢後,我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有人講,學習有四種狀態,第一種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二種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三種是不知道自己知道,第四種是知道自己知道。這四種狀態是依次遞進,逐步完善的。
當我第一次為別人做職業谘詢時,我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抱著幫助別人為自己最大快樂的理念及最樸素的情感與來訪者進行交流,這段時間有成功也有失敗。這是第一種狀態。就在自己不斷總結失敗的教訓與成功的經驗時,我忽然發現自己有許多不知道,不知道如何最有效地幫助來訪者,不知道如何應對來訪者的與職業無關的情緒體驗……由此我進入第二種狀態,並在這種狀態下掙紮了許多年。就在我覺得自己處於職業高原期時,我有了一次到北京去學習職業指導的機會,在許多專家的幫助下,我係統地學習了職業谘詢與職業指導的理論,並學習到了許多方法,但我還是很迷惘,不知這樣的我是否已足夠強大並能幫助我的來訪者,此時我已不知不覺地進入第三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