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小段對話中,谘詢師想通過來訪者與父親建立更深刻的正性聯結來鼓勵其學習。可能在父親去世當時,這些常識性的說教對來訪者會有一定作用,但顯然目前來訪者已無法用這些認知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我們看到來訪者已對這些說教產生心理阻抗。可能這位谘詢師還不知道為什麼來訪者會產生阻抗。谘詢師跟來訪者所說的,可能是來訪者母親已在家嘮叨過千遍萬遍的內容,為什麼還要花錢請谘詢師再念叨?況且來訪者早就知道這些道理。如果懂得心理學依戀原理,會了解這裏需要的不是建立依戀,而是割斷依戀,讓來訪者正視親人去世這個事實,學會適應依戀關係不複存在的新環境。作為一個新手,是往相反方向去做的。谘詢師把來訪者與父親捆綁得越緊密,來訪者越無法正視喪親之痛,越無法原諒自己當時和現在的所有行為。在情緒的處理上,谘詢師要給來訪者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其表達其哀傷、內疚、自責等情緒,在這些情緒被吐露、敞開後,來訪者才可能吸納積極情緒。而在目前谘詢中,谘詢師強化了來訪者對父親的依戀和內疚感,加重了來訪者的焦慮。
“我是否應該上門為其做心理谘詢?”
我會不時接到以前學員的電話,問及他們在谘詢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如一個學員問:“有一位家長請我上門為其兒子做心理谘詢,我應該去嗎?”問及具體情況,說:“她兒子18歲,一年多前被醫院診斷為強迫症,一直在服藥治療。但孩子對去醫院、心理谘詢機構強烈抗拒,這一年多孩子去醫院隻有兩三次,其他時間都是母親代替其去醫院開藥。”再問具體一點,“因生理發育上曾出過問題,孩子一直有心病,初三就曾輟學在家,後來去上過一年高中,但一年前又不上學了。當時大概和同學相處出了些問題。家庭關係複雜,父母一直沒有住在一起。孩子與父母關係非常冷淡。童年時孩子與老人一起長大。”“家長是怎樣聯係到你的?”“通過朋友的朋友。”“那你以什麼身份上門?”“因為她兒子排斥心理谘詢,所以家長希望我以她家朋友的身份去,慢慢和她兒子聊一聊。”“你是否收費?”“收費。”“你自己是怎麼考慮的?去還是不去?”“因為我現在剛剛開始做,接個案的機會很少,現在有這個機會,我很想做。但總是有點惴惴不安。”惴惴不安是有道理的。
對新手來說,即使是這個孩子願意到心理谘詢室來,有足夠的改變意願,這個個案也是有難度的:一是明確的診斷已有一年多,而且持續服藥到目前,沒有根本性好轉,因為孩子仍未上學;二是孩子的問題可能不單純因情境性的問題引起,有可能是係統性的:自身的、家庭的、學校的三者同時並存,要把這些問題分解、一一解決,需要時間和功力。目前的狀況是孩子沒有意願谘詢,如果這位學員以朋友身份上門谘詢,孩子不會自我標簽為需要接受幫助的人,不會認同這位學員的谘詢師的身份,更不會遵守心理谘詢的規則,再加上家長在家中可以隨時介入,增加了互動的複雜性和難度,可以想見“谘詢”過程困難重重。我們在電影《老大靠邊閃》中看到過不認可心理谘詢規則帶來的災難。但因為在家長眼中這位學員是收費的心理谘詢師,所以這位學員要承擔谘詢責任,其情形就像夾板中的角色。我很理解這位學員想要當心理谘詢師的動機,新手擁有這樣的強烈動機是非常好的,但他在做決定之前一定要看清這些情形。良好的助人意願不是心理谘詢的全部。
結語
除了心理谘詢的專業技能需要督導外,心理谘詢新手的個人成長也需要督導。真正從事心理谘詢工作後,新手會發現:心理谘詢確實能夠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可以知道別人的很多故事,但它還有很多以前沒有注意到的方麵:非常乏味,需要非凡的耐心,需要非凡的專注力,需要非凡的服務意識,需要非凡的敏銳……那些試圖透過來訪者成長的新手,往往會被這些挫折壓垮。如果沒有及時的指導、引導和分享,心理谘詢師本人的心理健康也使人擔憂。
心理谘詢是谘詢師和來訪者共同成長的過程。雖然來訪者可能比谘詢師本人走得更快、更遠,但谘詢師不能永遠停留在原地。而成長的過程需要離開舒適區,需要有人鼓勵和支持。對心理谘詢師個人成長的督導和專業技能的督導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