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谘詢實習過程中,我在前期一直沒有實質的感覺,因為小組練習時大家都是模擬來訪者,所以在練習時感覺像是在練習一種武功的套路,隻得其形而不得其意。在進行小組共感訓練時,我的同學提供了一個有關職業壓力與職業困惑的案例,我在聽了大概一分鍾後,忽然感到這是她本人的一段真實經曆,同時想起了孫博士的“跟著來訪者的意識流”的要求,因為我有時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意識流,這是真實的感受,也是一種愉悅的體驗。於是,我默默地要求自己打開心靈,集中所有的注意力來傾聽她的聲音,觀察她的表情與小動作,體會她當下的情感,同時將自己的真實感受與她分享。我仿佛能體會到她的壓力,以及她當時的無助與無奈,我甚至已經忘記了我是身處在一個很多人的教室裏。當觀察員叫停時,我才發現我的後背已濕了一片,而我的來訪者反饋是非常舒服。這次經曆讓我對心理谘詢有了深刻的體會,那就是不必過分重視技術本身,而要重視來訪者的感受,當谘詢師與來訪者的心靈能夠產生共鳴時,一定會有非常美妙的感覺。
後來,在指導老師的推薦下看了電影《心靈捕手》,並且觀摩了資深谘詢師的現場谘詢,我忽然明白,其實這些我都知道,而且,回顧我過去的谘詢個案,我也在不自覺中運用了一些認知及行為技術,在交流過程中也能運用一些共感、麵質、澄清等技巧,我終於進入了第四階段,我的內心有一種脫胎換骨的喜悅。
與此同時,我也更堅定了自己做一個優秀的職業谘詢師的信心,因為我明白,任何技術都是為谘詢服務的,谘詢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來訪者成長並解決問題,運用何種技術在此時已變得不那麼重要。雖然我還是決定會去學習更多的谘詢技術,但已不是為了技術而去學習,隻是為了豐富自己的谘詢方法及更好地幫助來訪者。
麵對當前的考試,我和許多同學一樣,一直在想用怎樣的技術與方法來通過,但始終沒有答案。在觀摩了示範谘詢後,我忽然發現:法無定法,是因為法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運用這法來解決當下的問題,心理谘詢並沒有固定的模式與套路,隻是運用我們的智慧與經驗,幫助來訪者理清思路,直麵困難,這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就如Sean運用非常規的谘詢手段來幫助天才少年Will,孫博士用意象技術來解決兩個截然不同的案例,這些使我茅塞頓開,我仿佛看到了心理谘詢的真諦。
我還要感謝我親愛的組員們,他們的勇氣及對大家的信任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每個來學心理谘詢的目的都是不一樣的,但他們在尋找真實自我的過程中,敢於放下重重的鎧甲,露出真實的自我,並幫助在座的所有的人成長,這需要何等的勇氣啊!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我們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相信我們在今後成長的過程中,也會用不同方法克服不同的困難,但最後都會達到自我修煉,自我成長的目的,這也正是所謂的法無定法吧!
指導老師的話:這位學員把心理谘詢學習的階段分為不同境界,並且揭示了他自己怎樣走過不同的階段。能夠悟到“法”與“術”的區別,本身就是在思考。從學習技術,到質疑技術的作用,這是新手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而觀摩資深谘詢師的谘詢過程,往往會幫助新手參透其中的關係。這對他們來說,會在自己的谘詢訓練中少一些套路,多一些共感;少一些表麵的花拳繡腿,多一些實在的解決問題。
結語
在谘詢師的培訓中,我常常與那些讓我感動的成長事件相遇,可能是一件事,可能是一句話,可能是一次流淚。成長的過程如同李清照《添字采桑子·芭蕉》一詞中所寫:“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餘情。”芭蕉葉子老去,其實就是我們不停地跟自己的過去告別,看上去無情,其實每一片葉子的成長都曾給自己和別人以陰涼。
個人成長是每個人一生的命題。不論你是否學習心理學,不論你是否關注自我成長。一直為這句話打動:“上帝啊!原來那扇門是虛掩著的!”(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上美國選手吉·海因斯在衝過百米終點線後,看到積分牌上顯示出995秒的時候,他才知道那些專家所謂的“肌肉極限論”是可以突破的。)有時我們以為自我成長是個神秘的領域,沒有人帶領我們將寸步難行。其實,那扇門從來沒有對誰關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