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對科學的專注讓法拉第勇往直前,他花了三個月時間去研究、思考、實驗,最後終於發現了通電導線繞磁鐵旋轉的事實,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機。
實驗成功後,法拉第同意了朋友提出的盡早將成果公之於世的建議,並將此事委托給了朋友,便帶著新婚的妻子去度蜜月了。
誰知道回來之後,等待法拉第的不是榮譽和讚揚,而是學術界對其品德的質疑,因為外界謠傳法拉第竊取了沃拉斯頓的研究成果。
當時看到法拉第演示實驗的隻有沃拉斯頓和戴維兩個人,而沃拉斯頓已經坦白,自己和法拉第的研究走的不是一條路線。法拉第希望作為他最尊敬的老師的戴維至少也能為他證明些什麼,然而他等到的卻是戴維無良的沉默。這個沉默也讓法拉第失去了加入英國皇家協會的機會。
很顯然,謠言是有人故意傳出去的,而這個製造謠言的人,也就是最後不願意說出真相的人。一切的起因來自於紅眼病,看到了自己的徒弟超過了自己,戴維的心有些扭曲了,最終做出了小人行徑。
可是紅眼病並沒有讓戴維得到任何快樂,他臨終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這輩子最大的成就,就是發現了法拉第這個好學生”。
心靈悟語
看來嫉妒的人就算采取行動讓別人栽了跟頭,自己也未必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總是眼紅地盯著別人的人,內心也必然像囚籠般困頓,沒有光彩。
這樣想要,那樣也想要
“擁有幸福需要智慧,智慧的人珍惜得到的東西,有感受愛的能力,而不幸的人們是在計算那些得不到的東西。你靜靜地坐下想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調整呼吸,心情寧靜,陽光照在身上,你覺得自己什麼都不需要,可能隻需要一袋大米和一桶油,就是這樣。”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和佛印禪師兩人之間的交情非常深厚,二人時常見麵,在一起討論一些佛法和禪理。
有一次,蘇軾又去拜訪佛印禪師,兩人相聊甚歡,不一會兒,竟然麵對麵坐起了禪。
蘇軾感覺自己坐得已然達到了一種境界,於是就問佛印禪師:“以你看來,我坐在這裏像什麼呢?”
佛印禪師將蘇軾從頭到腳打量了一遍,笑著回答:“我看你哪,就像是一尊佛。”蘇軾聽了很是高興,心中也免不了得意起來。
佛印禪師反問蘇軾:“那麼你看我又像什麼呢?”蘇軾嘴角還掛著得意的笑容,他看佛印禪師穿著暗色僧袍,盤腿坐著,黑黑胖胖一大團,再加上之前同老禪師討論佛法,自己總是敗在下風,於是回答道:“我看你呀,就像是一坨牛糞。”
佛印禪師聽了之後沒有絲毫生氣的意思,隻是低頭微笑著不說話。蘇軾心中暗自想:“哼哼,這次你說不出話來了吧,無言以對了吧。”
於是蘇軾滿心歡喜地回家去了。到家後,他向妹妹蘇小妹炫耀這次贏了佛印禪師的經過。誰知蘇小妹聽完,並沒有像他那般高興,反而歎了口氣說:“哎,你這次還是輸給佛印禪師了呀。”
蘇軾感到很迷惑,怎麼會呢,自己分明說得禪師啞口無言了呀,怎麼可能還是輸呢?
蘇小妹搖著頭說:“佛印禪師之所以說你像佛,那是因為他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什麼都像是佛。可是你不同,你說他像牛糞,那是因為你心中隻有牛糞。佛和牛糞相比,很顯然,你又輸了。”
心中有佛,自然看什麼都是佛;心中有善念,自然看什麼都心懷善念;心中有滿足之感,自然不會隨意地去奢求那些不必要的東西。
所謂欲壑難填,有些人的欲望像深穀一樣,很難填滿。這種人的內心混濁不堪,理不清頭緒,一味盲目地去追求,不擇手段地去獲取,直到最後才會發現自己一直心心念念追求的一切,未必就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道德經》中曾這樣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人的欲望會左右人的價值取向,而價值取向又會左右著人的生活習慣,進而決定著人的行為結果,欲望太多,會給人帶來很多負麵的影響。
宮、商、角、徵、羽乃基本音調,但是如果毫無規律地混合在一起,就會形成嘈雜的音調,影響到人的聽覺,甚至會讓人的心智頹廢。
酸、甜、苦、辣、鹹本是五味,可是如果每樣都來點,放在一起調和,口味就太重了,不但會影響到人的味覺,還會幹擾人的正常攝入,造成體內營養比例失調。
喜好奔馳狩獵本來是健康的,可是常常這樣做的話,會讓人變得狂野,心浮氣躁,長期劇烈運動對身體也是有傷害的。
喜愛那些珍稀的、奢侈的東西,甚至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收入而盲目購買,隻會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一團糟。
心靈悟語
人生應該更務實一些,而不是講究那些虛的東西,真正需要的就去努力,不需要的就應該懂得放開。這樣也想要,那樣也想要,隻會把自己變成一個貪婪的人。欲望太多會蒙蔽雙眼,看什麼都是不滿的,也就很難有快樂的時候。
感染了踢貓效應
“世上沒有真正不快樂的人,隻有不肯快樂的心。”
一位女醫生去商店買圍巾,看著滿貨架的圍巾,她幾乎挑花了眼,這個也喜歡,那個也喜歡。她讓售貨員拿給她試試,一會兒要這條,一會兒又要那條,站在鏡子前照來照去,幾乎把所有圍巾都試了,還是難以決定要買哪一條。售貨員臉上的表情越來越難看,最後忍不住抱怨道:“你到底是來買圍巾的,還是來試圍著玩的?”
這句話讓女醫生的熱情降到了冰點,她憤怒地走出商店,撂下了同樣憤怒的售貨員。可是女醫生的氣並沒有消,她把這份壞心情帶到了醫院。
一位病人來看病,女醫生給他開完處方以後,病人指著其中一味藥說:“這個藥實在是太苦了,能不能麻煩您給我換一味藥效差不多但沒有那麼苦的?”
女醫生抬起頭,沒好氣地說:“換藥?你到底是來買藥的,還是來嚐藥的?”病人一下子說不出話來,拿著藥方生氣地走了。
這位病人是位老師,他在回程的路上越想越氣,恨不得返回去打那個醫生兩巴掌。結果上課的時候,整堂課都語氣“不善”。課後,一個學生因為聽不懂某個問題而詢問他時,他不耐煩地說:“你這個腦子長著是用來思考問題的,還是用來裝糨糊的?”說得那個學生霎時間眼淚汪汪。
也許那個學生至今都不知道那天為什麼遭到老師莫名其妙的責罵,而老師也不知道為什麼醫生會莫名其妙脾氣糟糕,說話嗆人,當然醫生也未必能知道售貨員到底因為什麼情緒不佳。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們都被壞情緒感染了,而且不自覺地將被感染上的壞情緒傳到了別人身上。
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作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的故事起初是這樣的。一位公司董事長為了激勵下屬勤奮工作,決定以身作則,宣布自己上班必然早到晚歸。
可是有一天,他早晨邊吃早餐邊看報紙,居然忘了時間。等到抬表一看,發現要遲到了,於是匆匆開車朝公司趕,在路上超速駕駛。
倒黴的是,他被交警堵下了,開了罰單,最終還是遲到了。到了公司,他為了不讓大家注意到自己遲到的事情,便把銷售經理叫到辦公室,沒頭沒腦地訓斥了一頓。
大清早觸了這個黴頭,銷售經理當然愉快不起來。回到辦公室,他又氣憤地把自己的秘書叫了進來,找碴訓了一頓。
秘書更加覺得莫名其妙,於是回頭又把手下的助理指責了一番。
助理無故被人挑剔,當然氣憤異常,可是他沒有下屬可找碴了,直到下班,還是垂頭喪氣,回到家就無緣無故地對著兒子大發雷霆。
兒子沒弄明白自己犯了什麼錯而被父親罵了一頓,卻又不敢反駁,於是便轉身把家裏的貓狠狠踢了一腳。
小貓莫名其妙被踢,跑出家門,過馬路的時候被疾馳而來的車子撞死了。
在生活當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可控製的壞情緒,有時候是自己造成的,更多的時候,或許是別人莫名給予的。而大部分人調節的方式,就是找到一個在一定程度上比自己弱的人,將這種情緒變相發泄出去。可惜的是,很多人在莫名其妙地向別人發火之後,不一定能夠獲得快樂,反而會將事情演變得更糟糕。
心靈悟語
壞情緒的傳染速度超乎想象,而且在傳染的過程中,威力並不一定會降低。結果就是本來隻有一個人因為一點兒小事不開心,但最後卻擴散到讓很多人都不開心的程度。與其隨便地去發泄,倒不如遇到問題就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及時作出調整和改正,在自己身上就將壞情緒遏製住,那麼不但不會讓別人感到莫名憤怒,自己也可能在看明白、改過之後,變得開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