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為有了期待,才會失望。
是因為希望別人回饋你的真情意,才會疼痛。
如若這些都沒有,
一切反而看得更明白了。
但反過來想,無痛的人生,步步可控的人生,
就失去了新鮮與可愛。
所以,不去期待完滿,也不是壞事;
不可控,也未必那麼可怕。
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狐狸
“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是心理防禦機製的一種,即當事人製造合理的理由來解釋並遮掩自我的傷害,同時通過貶低某人、某物或某事的價值,以減少內心的失望和痛苦,讓自己獲得心理平衡,因此也叫“價值歪曲”。
炎熱的夏季,一隻狐狸路過一片葡萄園,發現葡萄藤上掛滿了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狐狸又渴又饞,在一大串熟透多汁的葡萄下挪不動腳步了。它心想:“我正口渴呢,剛好摘這串葡萄來吃。”於是它後退幾步,突然向前衝並高高跳起來,想要夠到葡萄。可惜這串葡萄掛得很高,狐狸第一次起跳沒有夠到。
狐狸並不甘心,它退回去,繼續衝刺,跳起來,希望跳得更高,一下子摘下整串葡萄,可是努力了很多次,它總是差那麼一點點。跳了很多次,狐狸累壞了,那近在咫尺的葡萄如今看起來竟像遠在天涯。
狐狸很沮喪,坐在樹邊喘粗氣。一分鍾後,它似乎又恢複了元氣。隻見它站起來,笑著對自己說:“沒關係,反正這串葡萄也是酸的,不吃還好,吃了肯定得酸壞我的牙。”
沒有吃到葡萄,通過抱怨葡萄酸來安慰自己,也不失為一種調節心情的方式。就像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生活全然是不如意,但他總懂得用各種方式安慰自己。可是這樣的開心是真的開心嗎?光說一句葡萄酸的狐狸真的就獲得了快樂嗎?
故事還沒有講完,當狐狸抱怨葡萄是酸的時候,被一旁的孔雀聽到了。孔雀是這片葡萄園的主人,它生氣地說:“這些葡萄都是我種的,每年到這個時候都會結出很甜的葡萄,今年當然也不例外。你這家夥不過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罷了,但事實上確實是甜的。”狡猾的狐狸遭到了奚落,灰溜溜地走了。
心靈悟語
或者是狐狸的努力不夠,或者是它的人緣不好,孔雀不願白送給它吃,總之,這個世界上很多人就像這隻吃不到葡萄而說葡萄酸的狐狸一樣,諷刺別人,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抱怨是刺穿心靈的利劍
如果有一天,你在喋喋不休抱怨的時候,去照一照鏡子,就會發現鏡中的自己看上去很可怕,也很陌生。
有一個男孩子脾氣很不好,遇到事情總是容易心生抱怨,而不去想真正的解決之道。因為愛抱怨,他經常同身邊的人發生矛盾。
他意識到了自己的毛病,卻很難改掉。因為抱怨總是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就脫口而出了。有一天,他的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並且告訴他,每當他意識到自己抱怨了的時候,就去院子裏的籬笆上釘上一顆釘子。
一周過去了,男孩子竟然在籬笆上釘了五十多顆釘子。也就是說,他在一周之內針對不同的事情竟然抱怨了五十多次。
隨後,他開始越發努力地控製自己的情緒,不再衝動抱怨,於是在籬笆上釘釘的頻率逐漸降低。這時父親告訴他,如果能夠在一天之中不抱怨任何一次,就可以拔去籬笆上的一顆釘子。
過了幾個月,男孩終於拔光了籬笆上所有的釘子,現在的他生活態度變得積極了,凡事都能夠從好的方麵去思考,去努力,看世界的眼光也變得柔和了許多。
他去感謝父親對他的幫助,父親將他帶到了籬笆前,指著籬笆上細細密密的釘子印記對他說:“盡管你通過自己的努力拔除了所有的釘子,可是你看到沒有,被釘子釘過的地方已經留下了永久的傷痕,這就像一把刺穿心靈的利劍一樣,是很難愈合的。如果你總是抱怨別人,你的內心也不可能得到安寧和快樂。”
不要輕易將不滿說出口,因為不滿是一種於事無補的情緒。不光如此,人在抱怨的過程中很難將壞情緒完全發泄出去,如果情緒得不到釋放,就有可能產生積怨,這樣的積怨將會是人際交往當中的一根毒刺。
有一天,美國總統林肯先生正在辦公室裏準備開始工作。這時候,陸軍部長斯坦頓突然怒氣衝衝地走了進來,一言不發就坐到椅子上。看著他那副模樣,林肯知道他一定又在外麵受到什麼“委屈”了。
林肯心平氣和地問他:“你怎麼了?遇到什麼麻煩了?不妨和我說說,看我有什麼能幫你的。”
斯坦頓像是突然發現了林肯這個發泄對象,他遏製不住地衝著林肯咆哮了起來:“你認識那個少將嗎?你無法想象,他居然用那麼傲慢的語氣和我說話,用無中生有的事情來羞辱我,真是讓人氣憤至極!”
斯坦頓抱怨,無非就是希望林肯能夠安慰他幾句,再順道和他一起抱怨一下那個少將的行為,以獲得內心的平衡。可是林肯並沒有這麼做,他對斯坦頓說:“這樣吧,不如你寫一封信,將你現在所有的不滿和抱怨都寫在這封信中,你可以狠狠地罵他,以牙還牙,直到你感到舒服為止。”
斯坦頓撓撓腦袋說:“對啊,我怎麼沒想到呢,這真是一個好辦法,我非得狠狠罵他一頓不可,他怎麼能那麼輕慢地和我說話呢?”於是他即刻提筆,飛快寫了一封措辭激烈的信,洋洋灑灑好幾千字。
寫完後,斯坦頓把信遞給了林肯。林肯一邊看,一邊說:“沒錯,罵得不錯,要的就是這種感覺。”然後順手將信扔到了火爐裏。
斯坦頓阻擋不及,責問林肯:“你不是讓我這麼寫信的嗎?可是寫好之後,你為什麼又要將它扔進爐子裏呢?”
林肯回頭笑著對他說:“難道你不覺得寫完這封信之後,你的氣已經消了嗎?要是你覺得氣還沒有完全消,那麼接著再寫一封吧。”
心靈悟語
抱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將不滿情緒一直鬱積,然後成天掛在嘴邊,這種感覺就像是一把利劍,有時候刺穿的是別人,有時候則刺穿了自己的心靈。無論如何,這都不是一件讓人感到愉悅的事情,因為抱怨者本身是憤怒的,他的身體在抱怨中自然受到了損害。另外,不滿的情緒還會擾亂人的正常思考,蒙蔽他們的眼睛。而林肯的行事方式則告訴我們,反擊回去或發泄在別人身上都不是最好的方法,不妨修煉自己內心的能量,將抱怨轉化成一種正麵的力量,或許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寧靜和快樂。
人人都有紅眼病
紅眼病一般作為嫉妒的俗稱,從心理感受上來講,前期依次表現為由攀比到失望的壓力感,中期則表現為由羞愧到屈辱的心理挫折感,後期則表現為由不服不滿到怨恨憎恨的發泄行為。
有個人非常眼紅他的鄰居,隻要鄰居開心,他就會非常嫉妒,鄰居得到點什麼,他就不痛快,鄰居家傳過來的笑聲大一點,他都會煩躁不堪,要是哪天看見鄰居買了點什麼新東西,他心裏幾天都不舒服。他每天都暗暗盼著鄰居倒黴,可越是這麼希望,鄰居越是過得好好的,每天見麵都喜笑顏開地同他打招呼。他搞不懂,鄰居是不是撿到什麼寶供在家裏了,為什麼每天都這麼眉飛色舞的。
就這樣,他自我折磨著,每天因為鄰居的快樂而眼紅,胸中像是堵著一塊大石頭。
終於有一天,他忍不住了,決定給鄰居家製造點晦氣,讓對方倒黴一把。他去花圈店裏買了一個花圈,準備偷偷放在鄰居家門口。誰知道第二天一大早,他剛走到鄰居家門口,就聽見裏麵傳來了哭泣聲。這時鄰居開門了,看到他手拿花圈,趕緊將他迎進去,說:“你真早啊,謝謝了,真是太感謝了。”原來鄰居的老父親頭天晚上去世了,這個花圈正好派上了用場。這個人隻得敷衍兩句,灰溜溜地走了。
紅眼病讓他總是看不慣別人過得好,結果給自己套上了一把鎖,把自己折磨得夠戧。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難以治愈的紅眼病,他們甚至不是因為別人比自己強就眼紅,而是別人過得好就已經開始眼紅了。別人取得的成就,別人有能力購買的東西,即使自己不需要,也會因為別人嚐到了擁有的甜頭,而心頭酸溜溜的,這樣的事情在曆史上屢見不鮮,紅眼病很容易讓親人反目,朋友變成仇人。
1820年,繼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電流可以使磁針偏轉的事實之後,電和磁的實驗引起了英法等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很多人都在重複著奧斯特的實驗,試圖從這個現象當中發現新的奧秘。
彼時的威廉·沃拉斯頓和戴維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在得知奧斯特的實驗結果之後,他們一起進行了很多研究,可惜一直沒有新的發現。
那時候法拉第剛剛滿30歲,在皇家學院還屬於年輕的小字輩,沒有獨立操作實驗的資格。但是天生好學的他早就對電學抱有濃厚的興趣,奧斯特的發現更激起了他極大的研究熱情,可是以他的資曆,要想闖入當時在物理界已然聲名遠播的沃拉斯頓和戴維的研究領域當中,是需要極大勇氣的。